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李保处理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平衡臣下的利益诉求。而且,他政变上台。大明也拒绝承认其合法性。
他试图上书辩解自己发动政变,其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可是直接遭到了大明内阁的训斥,并拒绝承认他的政权合法化。
李?急了,要是迟迟得不到大明皇帝的认可和册封,朝鲜还有继续政变的可能。其他有资格坐上那个位置的人也都暗中开始串联,蠢蠢欲动。
幸好,有人给他牵线搭桥,和毛文龙联系上了。毛文龙一直有做朝鲜太上皇的打算。他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于是,发动他在大明的后台,帮助李?。这才让大明认可了这种政变上台的既成事实。
在国际上,他们处境不好,而且被大明嫌弃。在国内,李保其实也不得人心。前朝对朝鲜底层的压迫十分严重。很多人都盼望改朝换代,百姓能有个好的生存环境,可是李保上台后的所作所为,让下层百姓十分失望。
仁祖治下的形势并不强于光海君,百姓生活并未明显改善,失望情绪在朝鲜社会不断蔓延。
光海君时期权贵所掠夺的土地,仁祖不但不归还原主,反而听任反正功臣取而代之,继续据为己有。
这时候,百姓也看的清楚了。只是换一帮人继续欺压他们罢了。私底下全都在咒骂国王和大臣们。
人们叹息:“只是变了下主人而已啊!”
平壤和汉城、开城等大城市里,讽刺仁祖及反正功臣的歌谣也开始出现。
小孩子到处传唱:“嗟尔勋臣,毋庸自夸,爱处其室,乃占其田,且乘其马,又行其事,尔与其人,顾何异哉?”
“孰谓时?今亦昏时。昔在昏时,爵人以贿。今在清时,爵人以私”。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军队也上下离心,根本没有战斗力。他们又卷入了明金(清)战争的旋涡中,对社会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直到领议政金鎏走进来,议论声才平息下来。
刚才在书房里,金鎏和李贵等人先去和李保商议许久,这才出来到朝堂上。李?出兵镇压的决心已定,但他也知道东人党、北人那帮人肯定会捣乱。
李?心里明白,绝对不能放任女真人作乱。
大明就是例子。如果不能尽快扑灭,一但成了气候,就麻烦大了。
大明那个体量,努尔哈赤才四五万人,就搞成这个样子。朝鲜才多大,有多大的实力。现在就有两万多女真起来造反。
要是让他们联合起来,站住了脚那还了得。
他熟读史书,清楚地知道,镇压叛乱一定要快速。不能迁延犹豫。否则一旦酿成大祸,就麻烦大了。
西夏李继迁刚开始造反的时候,北宋就是没重视。结果搞得后来弄不下来了。
大唐对吐蕃和南召不也是同样的例子吗。
李保在侍女和侍从的拥簇下坐上王座。
“诸位爱卿,咸镜道的女真作乱一事,诸位这些天也都知晓了。你们在北边的牧场和庄园多有被焚烧劫掠的。今日,寡人就和诸位议一议,如何应对。
经过李适之乱后,东人党势力大不如前。然后西人党分裂,因为分功劳不均,引起内部动荡。李贵、金鎏一伙,金尚宪、崔鸣吉为另一伙。
李贵和金鎏已经提前在书房和李保密谈了半小时。已经定下了尽起大军,犁庭扫穴,直扑咸镜道,快刀斩乱麻镇压的策略。
李贵立刻出班说道:“臣以为,女真不可小觑。俗话说女真满万不可敌。诚非虚言。大明殷鉴不远。必须立刻集结五卫兵马镇压,以免这些女真蛮子做大,到时候尾大不掉,就麻烦了。”
高丽王朝的早期,其军事制度,在地方上,学习明朝卫所制度。以五卫制为主,分为五卫: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
在中央设兵曹和五卫都总府统一掌管军政和军令,兵曹就是中国六部中的兵部,长官称判书,正二品,五卫都总府长官称都总官,都总官、副总官共10人,具体掌管五卫部队。
李氏王朝建立后,沿用了高丽王朝兵农合一的军事体制,同样创立了王朝军队,全国共设5卫。平时为农,战时为兵,一切军需给养均由士兵自行负担,国家无养兵之负担。
严格意义上讲,五卫制治下的仍然是农业社会的非职业兵,其弊端是严重缺乏军事训练,内守有余,外战不足,战斗力不强。也就搞点治安战啥的还行。
五卫兵马制度比大明卫所还烂。但能延续到了清末,主要原因就是省钱。不发军饷的军队谁不想要呢。当然,战斗力就不要想了。
朝鲜那个地方,地狭人穷,养不了太多贵族。所以搞了从母法,贵族和贱人生的孩子归为贱人。用来严格限制贵族人数,保证生活质量。
那这些从母法生出来的贱人怎么处理呢。那就是男的都归入军队管束。女的卖为奴婢。
这些人在服役期间需要自行负担装备和粮食,因此参军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而且因为和平年代,久了之后,很多人只要定时提供一定量的??就能免除服兵役。这就造成了基本上服役的都是穷苦百姓出来的良人,让这些人饭
都吃不饱,更谈不上对历史朝鲜的忠诚。
李朝军队基本上军官都是世袭的,也让大批的军官缺乏竞争力,战斗素养很差,甚至还经常发生军队贪墨的事件。
朝鲜也是被大明保护的太好了,他们舍不得军费。有那钱两班贵族老爷们享受好不好。何必花在大头兵身上呢。
这导致,李朝开局时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彻底腐朽衰落。他们不是舍得花钱搞募兵制,只是凑合着用五卫兵马搞搞治安,镇压一下国内民变、叛乱啥的。真来大事了,就求助大明这个大哥来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