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乐成溪 作品

第466章 波折

乘坐mpc75支线客机的那位记者,回到报社后,第一时间就写了一份新闻报道。

在这份新闻报道里面,她着重批评了某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在报道里面为了衬托出这些人的不自信,她还特别把张红旗作为对照组拿出来。

原本她以为这只是一份简单的报道,只是能够让部分迷茫的国人对国货理性看待。

谁知道这份新闻报道一经刊出,就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迅速激起了层层涟漪。

至于引起重大反响的原因,与这位女记者的初衷完全挨不着边,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张红旗身上。

最初仅仅是几家南方系的报纸杂志,因为张红旗首富的身份,开始关注张红旗。

随后,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各种报道和评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在这些报道中,南方系的媒体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叙事手法。

他们一方面,他们极力渲染张红旗的“香江”身份,大肆吹捧他为华夏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

通过将其塑造成“自由经济”的典范,来证明自由经济模式相较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笔锋却又隐晦地一转,开始大幅度暗示,甚至近乎明示,张红旗之所以能够在内地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并非完全归功于其个人能力。

他积累的丰厚财富,基本上都是因为他拥有着“深厚的上层关系”和“不可言说的背景”。

总之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暗示和引导,意在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解读和联想。

南方系媒体的受众,大多对西方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再加上常常抱着怀疑态度。

这种暧昧的论调,迅速就引发了这些受众的共鸣。

在南方系报纸杂志的推波助澜之下,他们带动起来的议论迅速升级,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舆论风暴。

各地的都市小报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跟风报道,唯恐落后。

一时间,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满天飞,甚嚣尘上。

这场舆论风暴的核心,很快就从对mpc75支线客机的技术讨论,转移到了对张红旗个人及其商业行为的道德审判上。

一些原本就对改革开放政策持保守态度的群体,开始借题发挥,将矛头直指整个“放开搞活”的经济政策。

他们指责,正是因为政策的过度宽松,才导致了诸如张红旗这样的“私人资本”和“外资”在华夏大地上予取予求。

不但攫取了过多的利益,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股要求“回归全面计划经济”的呼声。

一些声音认为,为了防止国家财富继续流失,为了捍卫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必须重新收紧经济政策,限制乃至取缔私人资本和外资企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铁路小报为了博人眼球,不惜炮制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

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张红旗如何“背靠大人物”,如何利用“关系”和“特权”在华夏“空手套白狼”,聚敛起巨额财富。

当然在报道的时候,他们还不忘加一些大众爱看的内容,整个报道几乎变成了古早的霸总文。

这些小报的报道为了销量,完全无视张红旗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巨大投入和卓越成就,也绝口不提张红旗的企业为华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他们只是片面强调其“香江”身份和“私人资本”的属性,极力渲染有钱有关系就能为所欲为。

这些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迅速煽动起了社会情绪。

这些胡乱编造的故事,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很快就传到了张红旗的家人耳中。

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张家,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哥张解放看着报纸上那些充满恶意揣测和攻击的报道,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姐姐张木兰和张红菊也忧心忡忡,作为10年的亲历者,她们深知舆论的力量,更担心这些负面报道会对张红旗的事业和安全造成威胁。

母亲李红梅更是为儿子忧心如焚,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让她感到心惊肉跳,夜不能寐。

“解放,木兰,红菊,你们说,红旗他……他不会有事吧?”

李红梅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语气中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张解放强装镇定地安慰母亲:

“妈,您别太担心了。红旗他做事一向稳妥,不会有事的。”

“稳妥?那些报纸上说的……说的那么难听,怎么能让人不担心呢?”

李红梅的声音有些哽咽,显然是被那些负面报道吓坏了。

“妈,那些小报的话,您也信?

他们就是想博眼球,赚点钱,您别往心里去。”

张木兰在一旁劝慰道,但语气中也带着一丝勉强。

“可是……可是万一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李红梅紧紧抓住张解放的手臂,声音颤抖得更加厉害。

张红菊也劝道:“妈,要不……要不您给红旗打个电话,让他最近这段时间小心点,别出门乱跑。”

李红梅摇了摇头,神情焦虑地说道:

“打电话有什么用?我……我想让他和玉英带着孩子,去香江先避避风头再说。”

家人们都沉默了,他们知道李红梅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当前这种复杂的舆论环境下,为了张红旗的安全,避一避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在这时,张红旗正好打来了电话。

“妈,我看到新闻了,您别担心,事情没有那么严重。”

张红旗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沉稳,似乎并没有受到舆论风波的影响。

“还不严重?那些报纸都快把你写成窃国贼了!”

李红梅的语气有些激动,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红旗,听妈的话,你现在马上就和玉英带着孩子,一起去香江!”

“妈,我现在走不开,公司这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张红旗耐心地解释道:

“再说了,我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报道都是无稽之谈,过一段时间自然就消停了。”

现在这个时候已经91年底了,距离领导到南方视察,也没有多长时间。

所以张红旗觉得完全没必要太过担心,只是安排了手下,想办法处理一下这些无良媒体。

“什么消停?人家都指名道姓地骂你了,你还说消停?”

李红梅的情绪有些失控,声音也变得尖锐起来。

“红旗,你听妈一句劝,现在立刻就去,不要留在内地了!

万一……万一他们对你不利,可怎么办啊?”

电话那头,张红旗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母亲是真的担心坏了。

为了让母亲安心,他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

“好吧,妈,我听您的。

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第一时间就带着老婆孩子去香江。”

听到张红旗终于答应回来,李红梅的情绪才稍微平复了一些,但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担忧:

“这才是乖儿子。红旗,你记住,安全第一,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知道了,妈,您放心吧。”

张红旗轻声安慰着母亲。

挂断电话,张红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暂时离开内地,或许是安抚家人情绪的最佳选择。

不过他也清楚,自己的这一举动,很可能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一步放大负面舆论的影响。

但是为了让母亲安心,他别无选择。

就在张红旗带着老婆孩子前往香江后不久,这个消息就被南方系的媒体捕捉到,并以醒目标题刊登出来。

“‘自由经济’的代表人物也要‘跑路’了?”

“张红旗携全家离境,内地营商环境再遭质疑!”

“是‘避风头’还是‘另有打算’?——深度解读张红旗的‘香江之行’”

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标题,配合着各种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分析”和“解读”,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负面走向。

欧美和香江的媒体也闻风而动,纷纷加入到唱衰华夏经济和营商环境的行列中。

他们将张红旗的“离境”行为,解读为对内地投资环境失去信心的信号,并以此为契机,大肆渲染“华夏投资风险论”,劝告国际资本谨慎进入内地市场。

一时间,国际舆论场上,再次掀起了一股“唱衰华夏”的浪潮。

而这场舆论风波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很快就显现出来。

许多原本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的外商投资项目,突然被外商单方面宣布“暂停”或“重新评估”。

一些已经签约的项目,也开始出现资金到位延迟,甚至撤资的迹象。

华夏开始回暖的对外经济合作,在短期内蒙上了一层阴影。

夜色深沉,香江维多利亚港依旧灯火璀璨,映照着海面波光粼粼。

张红旗站在半山别墅的露台上,眺望着这熟悉的城市夜景,心中却始终没有归属感。

“红旗,还在看夜景呢?”

孙玉英端着一杯热茶,款款走了过来,温柔地披了一件薄外套在他身上。

张红旗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口中弥漫开来,却没能让他感觉舒服点。

“玉英,要不我们偷偷回去。”

孙玉英依偎在他身边,柔声说道:

“红旗,算了吧,为了让爸妈安心,暂时退一步,没什么丢人的。”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再说,你都安排了私家侦探到内地,后续的事情都有律师办理处理。

实在不行,到时候想办法把那几个报纸整垮再收购……”

就在张红旗考虑孙玉英建议的时候,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色的宁静。

张红旗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星海电子总裁办公室主任焦急的声音:

“张总,刚刚接到sz市委的电话,说是……说是有上面的领导要来我们工业区视察!”

“什么?领导要来视察?”张红旗猛地站起身,语气中充满了惊讶和难以置信。

“是的,张总,说是明天上午,领导会亲自莅临我们工业区考察!”

……

挂断电话后,张红旗很是高兴,因为回去的时间可以提前了。

孙玉英看着他高兴的表情,轻声问道:

“红旗,发生什么事了?看你这么高兴。”

张红旗搂住孙玉英,笑着说道:

“玉英,看来我们回去的时间可以提前了。

上面有领导要来视察我们在sz那边开的工业区,应该是要给我们定性了。”

孙玉英愣住了片刻后,才反应过来,惊喜地说道:

“真的?要是真这样,爸妈他们就不用再担心了”

…………

次日,视察结束时,领导握住张红旗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

“红旗同志,你们星海工业区,搞得很好,很有活力,很有希望!

你们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

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越走越宽广!”

他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道:

“对于那些杂音噪音,不要理会!

要集中精力,埋头苦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只要我们自己做得好,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领导的这番话,无疑是对张红旗和星海电子、星途航空最强有力的支持和肯定!

视察结束的当天晚上,华夏电视新闻联播头条,就播报了领导视察的消息,并对张红旗和星海电子、星途航空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高度赞扬。

第二天,国家级媒体,也纷纷刊发长篇通讯和评论文章,详细报道了领导视察星海工业区的盛况,并高度评价了张红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称赞他是“新时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一夜之间,舆论风向骤然逆转。那些之前还在大肆唱衰张红旗和华夏经济的媒体,顿时噤若寒蝉,偃旗息鼓。

作为对官媒报道的回应,张红旗第一时间就宣布,将加大对华夏内地的投资力度。

在未来五年内,将在半导体、航空等领域,追加投资超过500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