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岁月任风歌 作品

第1425章 要么不动手,要么……不死不休!

夜晚的京都城,秋风瑟瑟。

三更的梆子声刚刚敲过,城南的巷子里一片死寂。

贾羽一身玄色飞鱼服,腰间绣春刀在月光下泛着冷芒。

他抬手示意,身后数十名锦衣卫立刻分散,如鬼魅般隐入黑暗。

“大人,确认了,就在前面‘醉仙楼’后院。”

一名锦衣卫千户低声禀报,手指向不远处灯火微明的三层酒楼。

贾羽眯起眼睛,指尖轻轻摩挲着刀柄上的缠绳。

他们顺着魏朝探子的口供,一路追查,终于锁定了大唐和大汉探子在京都的据点。

“动手。”

他一声令下,锦衣卫如潮水般涌向醉仙楼。

酒楼后院,几名大汉探子正围坐在烛光下,低声交谈。

“听说楚国太子登基在即,这次若能带回重要军情,必是大功一件!”

话音才落,房门猛地被踹开!

“锦衣卫办案,一个不留!”

贾羽冷喝一声,为首锦衣卫千户绣春刀出鞘,寒光一闪,最靠近门口的那名探子还未反应过来,头颅已滚落在地。

鲜血喷溅在桌案上,烛火摇曳,映照出其余人惊恐的面容。

“杀!”

锦衣卫鱼贯而入,刀光剑影间,惨叫连连。

有人试图翻窗逃走,却被埋伏在外的弩手一箭穿心。

短短半刻钟,后院已无活口。

贾羽踩过满地鲜血,弯腰从一名探子怀中摸出一封密信,扫了一眼,冷笑:

“果然,他们还在打探禁军布防。”

他抬头,目光森冷:“搜!把他们的暗桩名册找出来!”

锦衣卫立刻翻箱倒柜,很快,一名校尉从暗格中搜出一本名册,双手呈上:

“大人,找到了!”

贾羽翻开名册,眼中寒芒闪烁:“好,很好,这下大唐的探子也跑不掉了。”

次日,城西一处不起眼的绸缎庄。

掌柜正低头拨弄算盘,忽听门口风铃轻响,抬头便见贾羽带着一队锦衣卫踏入店内。

“这位大人,可是要选些上好的料子?”掌柜强作镇定,脸上堆笑。

贾羽唇角微勾,手指轻轻抚过柜台上的绸缎,淡淡道:“掌柜的,你这料子是从大唐运来的吧?”

掌柜面色骤变,手已摸向柜台下的短刀。

“拿下!”

贾羽一声令下,锦衣卫瞬间拔刀。

掌柜暴起反抗,却被贾羽身边的锦衣卫千户一刀斩断手腕,鲜血喷溅在雪白的绸缎上,触目惊心。

“搜!”

锦衣卫冲入后堂,很快在密室中揪出数名大唐探子,其中一人竟是礼部的一名小吏。

贾羽冷笑:“连礼部都安插了人,大唐倒是费心了。”

他抬手一挥:“全部处决,尸首悬挂城门,以儆效尤!”

短短数日,京都城内腥风血雨。

锦衣卫在贾羽的指挥下,接连捣毁三朝暗桩十余处,斩杀探子近百人。

城墙上悬挂的尸体越来越多,百姓噤若寒蝉,而大臣则暗自心惊。

锦衣卫这么厉害,连三大王朝安排在此地的暗桩都能找到,那他们在京都城的一举一动岂不是也在对方的掌握中?

“贾大人,魏朝的探子还未清理干净。”一名锦衣卫低声提醒。

贾羽负手立于城楼,俯瞰京都,淡淡道:“不急,登基大典之前,他们一个都跑不掉。”

他转身,眼中杀意凛然:“继续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五天的时间,剩下的魏国探子也被找到,并被屠戮一空。

而这时,远在大唐的李世明也终于接到了探子的飞鸽传书。

大唐王朝,太极殿。

殿内金炉焚香,青烟袅袅,却驱不散满朝文武心中的肃杀之气。

皇帝李世明高坐龙椅,手中捏着一封密信,指节微微泛白。

他目光冷冽,缓缓扫过阶下群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诸位爱卿,楚皇因太傅独孤信之死,执意传位于太子楚宁,你们有何想法?”

丞相长孙无极轻抚长须,笑意深沉,出列奏道:

“陛下,楚宁登基,楚军前线将领必回京观礼,边境防务定然空虚——此乃天赐良机!”

他话音未落,兵部尚书侯军集已按捺不住,大步上前,抱拳高声道:

“楚军近年屡战屡胜,骄狂至极,必不设防!我军若趁此时突袭,必能一举夺回失地!”

殿内众将闻言,纷纷附和。

大将秦穹更是双目赤红,猛然单膝跪地,声音如雷:

“陛下!五万大唐儿郎葬身楚军之手,尉迟将军更是战死沙场!此仇不报,臣誓不为人!”

大唐何事吃亏过?

可今年和楚军这一战,不但损失了五万大军,还损失了猛将尉迟功。

这笔账一直压在秦穹心中,他一直想找机会报仇!

如今好不容易等到楚宁要登基,楚军边境上的将领回去观礼,他岂能放过!

他身后,数名将领齐刷刷跪倒,齐声请战:

“臣等愿随秦将军出征,誓雪前耻!”

尉迟功兵败被杀,不单单只是尉迟功的失败,还是唐军的耻辱!

然而,魏真却眉头紧锁,上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楚宁狡诈多谋,岂会不做防备?若我军贸然出击,恐中埋伏!”

他环视众将,语气凝重:

“楚军近年用兵如神,楚宁更非庸主,岂会因登基大典而自毁边防?此战若败,不仅损兵折将,更会失信于天下!”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静。

李世明目光微闪,指尖轻轻敲击龙椅扶手,沉吟不语。

他当然想趁机攻打楚军,一雪前耻。

但楚宁的狡猾,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更何况,他刚刚与楚宁达成协议,共同讨伐魏国。

若此时背信弃义,不仅会失信于诸侯,更会令大唐陷入四面楚歌之境。

要么不动手,要么……不死不休!

想到这里,李世明缓缓抬头,目光如炬:

“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率决断。”

他看向殿外,沉声道:

“先探明魏国司马逸、大汉刘掣的动向,再作定夺!”

退朝后,李世明独坐御书房,盯着案上的地图,久久不语。

窗外秋风萧瑟,卷起一片落叶,飘落在“楚境”二字之上。

他伸手拂去落叶,眼中寒芒闪烁:

“楚宁……朕倒要看看,你还能得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