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太子怎么会这么强
“大兄,回头是岸。”
“还请大兄自缚请罪,想来父皇定会有所宽容。”
李治自然不可能被说动的。
他的目标,可是效仿当年父皇之玄武门。
即便先前有所迟疑,但到了这等场面,已经坚定了想法,不可能再被撼动了。
说完,李治的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
“好样的,稚奴。”
李泰哈哈大笑,而后看向李承乾道:“大兄,你就不要作无谓的挣扎了。”
“从你入城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便已经尘埃落定。”
李承乾微微摇头:“青雀,是以为是吃定我了”
话落,李承乾从身旁拿起长弓道:“现如今你距离我约一百八十步。”
“百步之内,必射杀你,这一百八十步,可就要看你运气了。”
这话还没说完呢,当李承乾拿起长弓的时候,李泰就已经赶忙跳转马头后退,旁边的亲卫,立即向前用身体挡住。
李承乾的箭术,太可怕了。
李泰先前,都疏忽了这点,看到李承乾拿弓死去的记忆当即苏醒,差点就被吓尿了。
这要是被当场射杀,那真的什么都没了。
旁边的李治也是瞳孔紧缩,下意识的连忙后撤,同时亲卫们也赶忙上前。
两人都躲在亲卫后边,这才松了口气。
“哈哈哈。”
“我还以为有多大的胆量,不过如此嘛。”
李承乾嘲讽笑道。
一百八十步的距离,李承乾的箭术,还没到这么离谱的程度,主要是需要个瞄准的时间,直接射杀是很难的。
拿弓出来,就是为了打散他们的士气。
这让在接下来的厮杀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泰跟李治,便是主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战场上,主将一旦怂了,下边的将士士气自然跌落。
果然,看到魏王跟晋王都害怕极了,麾下的将士们,对于手持强弓的太子,也表现出了很深的忌惮。
李泰咬着牙,冲着身后的兵马怒吼道:“都给本王稳住!区区一张弓,就把你们吓成这样,成何体统!”
然而,他那故作镇定的声音中,仍隐隐透着一丝慌乱。
李治也强自镇定,对着麾下士兵喊道:“莫要被太子的虚张声势所惑。”
“太子起兵造反乃是事实,今日便是为了大唐而战。”
两人还真有些担心。
对于将士们,不管是金吾卫还是魏王李泰麾下的侍卫,自然是不可能造反的。
如果是造反,那也肯定不能跟着干。
家人族人可都是在长安这带呢。
李泰跟李治,告诉麾下,自然说的是,他们才是正义的一方,而太子李承乾,才是谋反。
对于这些事情,大家都深信不疑。
毕竟太子在洛阳拥兵自重,朝廷大军都被打退了,这些消息也不是什么秘密。
如今他们假装迎接太子入城,实则埋伏拿下太子。
站在魏王跟晋王麾下士兵的角度去看,这就是正确的。
李承乾倒是没有这些担忧。
因为麾下大多数为辽东人,太子是造反还是干嘛,跟着就是。
“李承乾!”
李泰这时看到李承乾麾下士卒,突然想起了什么。
“你竟敢勾结外邦,带着辽东外族,欺我大唐将士!”
这不是李泰发现的,是柴令武发现的。
柴令武心思,仔细观察李承乾麾下士卒,发现其令行禁止。
然而在相貌上,却跟大唐人看似相同,实则有所差异。
李承乾麾下有辽东人的事情,大家也都知晓,只是没想到带进来的这一千兵马,大多都是辽人。
这是个机会,柴令武很快就意识到。
激发麾下士气的机会。
果然,听到说李承乾麾下的大多数兵马都是辽人,大唐将士顿时认真看了起来。
‘当真如此。’
‘是辽人。’
‘我见过,高丽人就是这样。’
‘太子麾下,都是蛮子’
大唐并不排斥外邦,然而太子亲卫都是外邦人。
这是什么意思。
这还是他们大唐的太子吗。
一时间,群情激奋,士气大涨。
这让李泰跟李治信心大涨。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对于百人规模往上,在将士身体素质跟军备相差不大,没那么悬殊的情况下,士气就是最为重要的。
士气,都是斗志。
后世中原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靠得就是斗志。
冷兵器对战,则更加讲究了。
“笑话!”
李承乾冷笑一声,喝道:“孤为太子,今入城监国,朝廷百官认可,大唐祖制如此,说孤谋反,可有朝臣景所,可有陛下之诏书。”
“依大唐律,孤为储君,监国之时,等同圣人。”
“尔等当街阻拦,是要意图谋反不成”
这么一说,两人那边的士气,一下子就滑落下去。
是啊,太子监国,可是相当于陛下。
魏王晋王又没有诏书,朝廷百官也没人说话,那么他们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谁才是真正的谋反者
李义府见此,连忙对李治道:“晋王,优势在我,不能跟太子多说了。”
“先下手为强。”
李治当即点头,传令道:“孰是孰非,等父皇醒来,自有裁决。”
“众将听令,拿下勾结外邦的谋逆。”
李泰也发现在嘴炮这块讨不到好,当即也传令:“拿下谋逆,交由圣人裁决。”
李泰跟魏王有着人多的优势,在命令下,当即强冲李承乾军阵。
其实按照正常的方式,是要先放强弩破敌。
但这对李承乾的骑兵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骑兵尽皆为铁骑,马都披了马甲,强弩抛射对于铁骑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杀伤。
再就是距离过近,对方一个骑兵冲锋过来,强弩就用不到了。
“苏将军,破敌。”
“是,殿下。”
苏定方作揖后大喝:“神武军,遵太子教令,随我破敌!”
一声令下,神武军骑兵顿时开始准备冲锋。
李泰跟李治这边,也是有不少骑兵的,数目大概两千左右。
见神武军骑兵开始冲锋,大唐骑兵也准备冲锋。
至于战场指挥这块,李泰跟李治就有些操控不来了,毕竟他们本身并不擅长指挥军队作战。
这也没什么,毕竟太子不也是这样吗。
骑兵对冲,永远是最为惨烈的一幕。
喝令之下,双方骑兵当即强冲。
金吾卫骑兵,魏王府侍卫骑兵,皆是大唐精锐骑兵。
双方的骑兵队伍,犹如两条汹涌的河流,猛烈的撞击在一起。
长枪刺出,砍杀声不绝于耳。
一名神武军骑兵将长枪狠狠刺向一名金吾卫骑兵,对方连忙侧身躲避,长枪擦着他的铠甲划过,火星四溅。金吾卫骑兵趁机拔刀,朝着神武军骑兵砍去,神武军骑兵反应迅速,用长枪挡住了这一击。
战马的身影交错。有的战马被刺中,痛苦地嘶鸣着倒下,将背上的骑手甩落。
有的骑手被砍杀,身体从马上坠落,瞬间被马蹄践踏。鲜血飞溅,洒在地面和双方士兵的铠甲上。
这是一场真正的血战,不死不休的血战。
鲜血飙飞,性命在此刻最为廉价。
每一瞬,都有大量的死亡。
看到这残酷的一幕,李治的脸色有些发白,他这算是第一次直面战争的血腥。
空气中弥漫了死亡的味道。
毕竟先前没见过,一来就是高强度,这让李治感觉到很不适应,甚至是有些恍惚。
李泰倒是好了不少,毕竟去过辽东战场,已经经历过一次了。
李承乾面色淡定,目光如炬,密切注视着战场局势。
人数上的优势,对于李承乾这边并不怎么友好,大唐精锐的战力放在这个时代,都是顶尖的。
神武军个人战力不差,这一千兵马是优中选优,然对手不弱且数量过多时,就打得很难了。
见此,李承乾果断手持长弓满月,箭矢极速而出。
一名正在跟神武对战的金吾卫中郎将,还没有反应过来,肩膀位置就箭矢强行洞穿,巨大的力道使得他坠入马下。
骑兵对战,落马就意味着死亡,还没等有所动作,看到机会的神武军骑兵,当即一矛刺下,将其穿透胸膛。
这名金吾卫中郎将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错愕不甘。
随着这名中郎将的死,周边的骑兵也一阵慌乱。
这可是他们的长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李承乾一次次弯弓搭箭,不断有人或被直接射杀,或被洞穿身体。
这就是神箭手在战场的统治力。
李承乾这一手,更令人恐惧。
因为这是混战,双方铁骑已经冲撞在一起厮杀,李承乾却还可以从这厮杀之中找到缝隙进行射杀。
大部分情况下,弓箭手可不敢在混战中射箭的,这会很容易误伤友军。
可李承乾就敢这么做。
一时间,战场的局势发生改变。
金吾卫跟魏王府侍卫,都要留出一分心思到太子那边,甚至是下意识的想要远离太子,谁都不想就这样被射杀了。
且李承乾总是挑着军官射杀,每射杀一名军官,都能引发一阵小的骚乱。
对于士兵来说,都是听从直接上官。
上官被射杀了,一时间有些懵,也是正常的。
中层军官就是军队的骨架。
骨架出了问题,还怎么能发挥出力气呢。
在这混乱血腥的战场上,李承乾的神箭如同死神的召唤,每一次弓弦响动,都伴随着一名敌军军官的倒下。
金吾卫与魏王府侍卫的骑兵队伍开始出现明显的混乱,士兵们眼神中流露出恐惧,动作也不再如最初那般整齐划一。
然而,李泰与李治麾下的骑兵毕竟是大唐精锐,短暂的慌乱后,他们开始重新组织防线。
一名金吾卫的偏将大声呼喝着,聚拢身边的士兵,试图稳住阵脚:“都别怕!太子就一个人,他能射几箭给我狠狠地杀,立功就在此时!”
在他的激励下,一部分骑兵重新振作起来,挥舞着兵器,朝着神武军铁骑发起更猛烈的反扑。
李泰跟李治看得有些心急,却也不知道应该下达怎样的命令。
与此同时,战场上的步兵也展开了激烈交锋。
神武军这边虽只有一千骑兵,却个个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反观李泰与李治一方,拥有两千余骑兵和四千左右的步兵,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但神武军骑兵在中层军官于演武堂精心构建的作战体系下,展现出惊人的协同能力。
双方刚一接触,神武军骑兵并未盲目冲锋,而是在小队长们精准的指令下,迅速变换为楔形阵。
这一阵型宛如一把锐利无比的长枪,直插敌军骑兵与步兵的结合之处。
在应对敌军步兵时,神武军骑兵充分发挥机动性优势。
绕开敌军步兵的正面防线,从侧翼迅速穿插过去,对敌军步兵进行突袭。
骑兵们居高临下,用长枪刺杀敌军步兵,或者挥舞长刀,砍向敌军的头颅和肩膀。
敌军步兵们面对神武军骑兵的突然袭击,阵脚大乱。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每一名士兵都在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生存而战。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双方都在不断调整战术,试图占据上风。
然而即便兵力弱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是神武军逐渐把控了战场节奏。
这就涉及到战场的切割跟穿插了。
李承乾的一千骑兵,分为十个百骑。
除了正面对抗的,其他骑兵则是严格按照演武堂学到的切割战术,把整个战场切割成数个小战场。
再加上骑兵的强机动性,使得魏王晋王这边的兵马,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
神武军这边军官若是被杀,立即就有副队进行接替。
但魏王跟晋王这边,可没有这些准备。
况且魏王府的侍卫跟金吾卫这边,本身属于两帮人,彼此之间又不熟悉,在配合上跟神武军比起来,相差很大。
“怎么会这样。”
“明明是我们兵马更多。”
李泰跟李治,很是有些不可置信。
哪怕再是不懂战事,也能看出现在的局面,是他们正在逐渐落败。
太子那边,竟然只是凭借一千兵马,就能以弱胜强。
这可是正面对决啊。
他们麾下,是大唐精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