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 作品

第288章 让晋王去种棉花吧

第288章让晋王去种吧

冯徽音的到来给了罗马公主狄奥多西跟金胜曼很大的压力。

因为冯徽音是正儿八经的世家贵女。

而两人确实外邦之女。

即便是在外邦地位显赫,可放在大唐,就不同了。

严格来说,假设李承乾成为皇帝,太子妃苏玉儿自然是皇后,而贵妃即便是有四个,也轮不到狄奥多西跟金胜曼。

就现在来说,册封上,虽然都是太子侧妃,但这侧妃的等级也是不同了。

后宫等级森严,这其中相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是真正有品级的。

冯徽音过来没两天。

李承乾就把纺织厂这边的事情交给她去处理。

毕竟纺织这块,都是女工为主。

而在刺绣方面,冯徽音作为大家闺秀,自然也是极其精通。

贞观十八年九月。

随着第一批成熟,大面积的采摘开始。

纺织厂也是真正的动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大部分女工在业务这块,还是比较熟练的。

李承乾暂且没打算打造多么高端的衣。

制造纺织厂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衣能够更加普及大众化。

不至于在冬天冻死太多了。

不仅是百姓这块,军队对衣的需求也很大。

可以更好的避免冬季行军带来的死亡率。

大军队作战,除了严格的纪律外,就是要看军备了。

良好物质条件,才能生产出强军来。

“殿下,晋王已经来了半个多月了。”、

书房中,内侍文忠小心的提醒道。

倒不是为了晋王,更多是担心坏了太子的名声。

李承乾问道:“这段时间,晋王都在做些什么。”

对于晋王的处置,也没有说强行对他进行自由的限制,除了火药这块,想去哪就去哪。

文忠小心回道:“晋王多是去看。”

李承乾想了想,道:“也是差不多了,明日安排晋王觐见吧。”

文忠恭敬回道:“是,殿下。”

——

纺织厂。

位于洛阳城以北。

这里是被单独规划的一块地方。

同时兴建了大量的员工宿舍。

李承乾自然不是搞剥削为主,毕竟现在是王朝时代,这天下都是他的。

民富则国强。

钱财只要不是集中在世家的手里,就没问题。

况且只有百姓都有钱了,才能更好的压制世家。

此刻,纺织厂内。

女工们忙碌地穿梭其中。

冯徽音正站在一处,指导着几个女工如何更巧妙地纺织。

纺织机,织布机这样的机械。

对于冯徽音来说并不陌生。

这年头的大家闺秀,尤其是世家女,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瓶。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经史子集,礼仪规范,纺织刺绣,烹饪厨艺,乃至于一些常规的医药知识,养生之道,都是必修课程。

不少世家女,还会去学习君子六艺。

譬如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隋朝末年,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产业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凭借非凡的胆略和才识,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收编了胡商何潘仁的数万人队伍,之后又陆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

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纪律严明,禁止兵士剽掠,得到了广泛拥护,前来投奔的人众多,队伍迅速发展到七万多人。她从中挑选出一万精兵,正式号称“娘子军”。

平阳公主指挥娘子军多次击败隋军,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威震关中,为李渊进军长安扫除了不少障碍,在关中地区打下了大片地盘。

唐朝建立后,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在山西的苇泽关后世娘子关,这里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地。她在此修筑工事,加强防御,抵御了外敌的多次进攻,使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得以稳固,因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苇泽关更名娘子关。

也是这样的风气影响,唐朝的世家女很多都以此为榜样。

唐朝公主更是个个彪悍。

金胜曼和狄奥多西也来到了纺织厂,她们看到冯徽音忙碌的身影,心中虽有些复杂的情绪,但也不得不承认,冯徽音在纺织方面确实有着过人的能力。

“这个冯徽音,一来就把纺织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看来殿下对她很是看重。”狄奥多西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醋意。

金胜曼轻轻叹了口气:“我们虽是外邦公主,但在这大唐,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原本有些敌对的两人,因为冯徽音的关系,现在似乎和解许多。

狄奥多西一开始还秉承着太子妃的意思,担心其迷惑了太子。

接触时间长了才发现,太子根本没有被迷惑的意思。

对待金胜曼,跟自己差不多。

最为主要的是,金胜曼年纪大了,完全没有竞争力可言,也许再过几年,年迈体衰,就难受宠了。

保养再好,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对于金胜曼来说,现在最想的,就是能够怀上太子的龙种。

孩子如果能够抚养长大,以后等到太子登基,册封为新罗王,那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狄奥多西倒是没有这么多的想法。

现在她的任务,都算是完成得差不多了,因为太子的关系,阿拉伯帝国为了防备大唐介入,已经不再对罗马猛攻。

只要她一直在太子身边就行。

况且就现在来说,她也回不去罗马了。

本身也不想回去。

大唐可比拜占庭要舒服多了。

这个时期的罗马比起大唐,简直就是个蛮荒之地。

即便是城堡里,也是臭气熏天。

哪里比得上大唐。

这才是文明的起源。

狄奥多西抬手轻轻理了理鬓边卷曲的发丝,走向冯徽音。

“姐姐,你在这纺织厂的本事,让我实在是钦佩不已。这些日子,多亏有你操持,这纺织厂才能如此顺当地运转。”

冯徽音听闻,连忙谦逊地摆手,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狄奥多西公主过誉了,这纺织厂能有今日的成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公主与金胜曼公主平日里也出了不少力。”

金胜曼幽幽叹了口气,眼中隐隐透着忧虑:“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自己身处大唐,始终像个外人。就说这纺织厂,虽说我也在尽力帮忙,可总觉得远远比不上冯姑娘对其中门道的精通。”

冯徽音目光柔和,满是理解地望向金胜曼,柔声说道:“金胜曼公主可千万不要这么想。二位公主来自遥远的异域,见识独特、智慧过人,这是旁人难以比拟的。对我大唐来说,二位带来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同样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初来乍到,尤其是外邦女,冯徽音心里完全没有争宠的意思。

况且见到太子就知道,根本不是沉迷于美色之女,只有更好的体现自己价值,才能被太子所重视。

因此在冯徽音的心里,完全没有把两女当做敌人。

再说了,太子往后,还会有更多的女人。

如果尽皆为敌,岂非妒妇。

狄奥多西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冯姑娘可真是会说话。不过,我心里实在好奇,姑娘身为世家贵女,为何对这纺织之事如此痴迷难道就不曾想过在那深宅大院里,相夫教子,安享荣华富贵”

冯徽音微微一怔,随后目光变得坚定而柔和:“公主有所不知,我自幼便钟情于纺织刺绣,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传承。”

“我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穿上温暖舒适的衣物,为大唐的百姓和军队尽一份绵薄之力。况且殿下对我信任有加,将这纺织厂托付给我,我又怎敢辜负殿下的期望”

金胜曼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冯姑娘这份心意,实在令我们敬佩。我们虽贵为公主,可来到大唐,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却总是感觉力不从心。”

冯徽音安慰道:“两位已经做得很好了。”

狄奥多西看着两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说起来,冯姑娘,我有些心里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冯徽音微笑着说:“公主但说无妨,咱们姐妹之间,不必如此见外。”

狄奥多西性格直率,说道:“自姑娘来了之后,我们心里难免有些醋意。姑娘是正儿八经的世家贵女,又深得殿下信任,我们总觉得自己比不上你。”

冯徽音看着两人,神情真挚:“二位公主,可千万别这么想。殿下对我们一视同仁,并无差别。我们都是为了大唐的繁荣,为了殿下的大业而努力,又何必相互猜忌呢”

金胜曼跟狄奥多西对视一眼,明白了冯徽音的想法,心里放松下来。

——

次日,东宫书房之内,暖阳透过雕窗棂,于地面倾洒下一片金黄。李承乾正襟危坐于案前,手中捧着一份纺织厂近况的卷宗,眉头微蹙,似在凝思。

这时,内侍文忠立于门口,轻声通禀:“殿下,晋王殿下已至。”

李承乾放下手中卷宗,抬眸说道:“快请进来。”

晋王李治迈着沉稳的步伐步入书房,见了李承乾,当即恭敬行礼:“臣弟拜见大兄。”

李承乾起身,面上浮现温和笑意,上前扶起李治:“稚奴,不必多礼。许久未见,你可安好”

李治微笑回应:“多谢大兄挂怀,臣弟一切安好。听闻大兄召见,臣弟心中颇为期待,不知大兄唤臣弟前来所为何事”

李承乾示意李治落座,自己亦重新坐定,微微一叹道:“稚奴,你亦知晓,如今纺织厂之发展,关乎大唐百姓之冷暖,以及军队之军备。这几日我一直留意纺织厂事务,发觉一个棘手难题。”

李治微微前倾,面露关切之色:“大兄请讲,不知是何难题”

经过这么些天,李治也清楚,想要在长安开设纺织厂的目的,怕是要落空了。

太子这边,根本不是这么容易就会答应的。

这也很无奈,毕竟父皇前车之鉴。

当年玄武门,可是弑兄杀弟的。

李承乾道:“现今纺织厂之产量着实太低,就目下产量而言,根本难以支撑开设更多纺织厂。此对于我等欲使衣普及大唐之宏愿,实乃不小之阻碍。”

李治颔首,若有所思道:“大兄所言极是。臣弟这些时日亦在各处查探种植情形,发觉种植之农户甚少,且种植之法亦有待改进。”

李承乾点点头:“稚奴能留意到这些,实为难能可贵。故而,我今日唤你来,是欲让你担起一项重任。”

李治即刻起身,郑重道:“大兄但有吩咐,臣弟定当竭尽全力。”

李承乾注视着李治,认真说道:“我望你能携带更多种子,前往大唐各地,大力推广之种植。让更多百姓知晓之益处,学会如何种植。唯有产量得以提升,我等方能开设更多纺织厂,制出更多衣。”

李治微微皱眉,思忖片刻后道:“大兄,此事虽意义重大,然施行起来恐困难重重。百姓对尚不甚了解,或许会对种植心存疑虑。况且,不同地域之土壤、气候条件各异,种植之法或许亦需因地制宜。”

李承乾表示认同:“稚奴所言不无道理。所以,我会安排一些熟稔种植之农户与工匠随你一同前往。他们可在当地向百姓传授种植之法,解百姓之疑惑。”

“此外,对于愿意尝试种植之百姓,我等可给予一定之补贴与优惠之策,以激励他们踊跃参与。”

李治眼中一亮,说道:“大兄此计甚妙。如此一来,百姓之顾虑当可减少许多。臣弟定当殚精竭虑,不负大兄之厚望。”

能推广种植,在李治看来,也是不错的。

况且他也清楚,现在确实不适合在长安开设纺织厂,这些天的探查,的产量太少,开了纺织厂也没有来。

李承乾拍了拍李治之肩,语重心长道:“稚奴,此事干系重大,不仅关乎大唐百姓之福祉,亦关乎我大唐之未来。你此去务必多加小心,若遇问题,随时派人回洛阳向我禀报。”

李治回道:“臣弟明白。臣弟会尽快备好行装,挑选合适之人手,尽早启程。”

李承乾又从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与李治:“此乃我令人整理之关于种植之注意事项与技术要点,你带在身旁,闲暇时可翻阅。到了地方,亦可让那些农户与工匠依照上面之方法指导百姓。”

李治接过文书,仔细翻看数页,赞叹道:“大兄考虑如此周全,臣弟实在钦佩。有了这份文书,臣弟此去便更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