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楚毫不犹豫的将幻之魔神心脏的意志给挤出了神狱之外,然后独自朝着欺骗魔神而去。,k-a·n¢s`h¨u`l¢a!o\.*c¨o\m~
当他的意识来到这棵血肉巨树的脚下后,江楚愈发的感觉到了自已的渺小。但这并没有让江楚心生出哪怕一丝怯懦的情绪。相反,此刻的他无比兴奋。因为他敏锐的意识到,前世的自已很可能在下一盘大棋。六圣为寻求超脱,纷纷转世入世,且顺势炼化契合于自身的魔神大道。而前世的自已也主动身化神狱转世,并同样顺势磨灭了一尊魔神的全部意志,这难道是巧合吗?显然不是,前世的自已绝对是打着跟六圣一样的算盘,想要跟六圣站在追逐超脱之路的同一起跑线上!江楚不确定自已前世的转世计划,跟六圣的转世计划是否会有区别。但可以确定的是,自已转世了这么多回,确实起到了跟六圣转世相同的部分效果。或许当自已成圣之后,就不需要再辛辛苦苦的转世沉淀,而是可以直接走上超脱之路。若真是如此,可比一尊魔神大道珍贵太多了。当然,这些想法虽然让江楚感到激动,但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的,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先将实力和修为提升起来。_x¢i\a·o_s/h_u/o?g*u.a′i`.!n~e`t\江楚将目光重新放在欺骗魔神之上。想要吃掉一尊完整的,圣人级别的混沌魔神,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吞并了大量魔神血肉的江楚,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自已要做的第一步,需是先融合了欺骗魔神的心脏,取得祂的核心神通,之后再慢慢将祂的全部身躯化作自已的力量。说干就干,江楚的意志在稍作试探后,直接一个猛子扎入了血肉巨树的内部。身为圣人之尊,血肉巨树理应隔绝一切来犯之物,但对于江楚的意识,其却抵抗不了半点,任由江楚进进出出。他沿着血肉巨树内部的脉络畅游了许久许久,终于在最中央部位找到了一颗深红色的树心。感受着树心之中涌动着的磅礴力量,江楚立刻断定,此物即是欺骗魔神的心脏。江楚谨慎的将一丝意念渡入到了树心当中,细细体悟。很快他就发现,自已似乎可以直接执掌此心,继而控制整具欺骗魔神的身躯。而因为欺骗魔神体内已经没有半分意识残存的缘故,此举十分安全,不会像多宝那样遭到魔神意志的反噬。′d′e/n*g¨y′a!n-k,a,n\.*c-o+m·江楚立刻决定尝试一二,看看魔神的视野是什么样子的。然而这样的尝试却以失败告终。倒不是说他此前的猜测错误,无法以魔神之心执掌整具魔神身躯,而是因为自已的神魂太弱了。区区真仙级别的灵魂,即使是有着圣人资质,也远远承载不了欺骗魔神的庞大魔躯。即使是想动一下这具身躯上最小的一根枝杈,都千难万难。好在他可以将欺骗魔神的身躯进行拆分。伴随着江楚意志的操控,欺骗魔神的心脏从其体内一点点向外移动。许久之后,这颗硕大的树心从血肉巨树中钻了出来,被江楚的意识带着朝神狱外而去。神狱通往外界的门户处,伴随着江楚意志从神狱内出来,欺骗魔神的心脏也顺势被他给拽了出来。 这颗魔神之心真正的体型本该比一座小世界还要大,但在江楚的精细操控下,其离开神狱的那一刻,就已经缩成了正常人心脏的大小,落在江楚的体内浮浮沉沉。江楚缓缓吐出了一口浊气,进行起了掌控这颗魔神之心的最后一步操作。一根心脉在他的操纵下,朝着欺骗魔神之心延伸而去,当江楚的心脉与魔神之心相接的那一刻,一股狂暴无比的吸力从中汹涌而出!就好似一头饿了无数年,急需食物果腹的饿龙出笼一般。这便是欺骗魔神的意志彻底消散的坏处了。其不像幻之魔神的心脏那样,在与江楚合作之前就自备干粮。炼化和使用这个魔神之心的一切消耗,都需要江楚亲自负担。不过只是单独一颗魔神之心,江楚倒也能负担得起,他也更喜欢这种将力量完全掌握在手中的感觉。江楚迅速取出手头上所有魔神血肉可以吞噬的天材地宝,又取出了成批的混沌生灵尸体。这两类资源一出现,便受到了欺骗魔神之心那狂暴的吸力吸引,其中的力量被后者迅速榨干。但这颗魔心的胃口却如无底洞一般,不管怎么吃都无法得到满足。江楚不得不一再掏出压箱底的宝物,直到一身积蓄被消耗得差不多之后,欺骗魔神之心才总算是停止了对资源的吞噬。而这颗魔心倒也不是只进不出的貔貅,在自身得到满足之后,立刻开始反哺于江楚这个主人。通过心脉的连接,大量精纯至极的仙力涌入了江楚的体内,他的修为开始迅速提升。从取出资源供欺骗魔神吞噬,到对方反哺结束一共花了十余天的时间,江楚的修为已然达到了真仙巅峰。而在此期间,江楚也迅速完成了对欺骗大道的掌握,以及获得了欺骗魔神的核心神通。
虚幻与欺骗虽然是如影随形的两条大道,但代表其最高杰作的魔神神通,其效果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幻之魔神的“欺骗”神通,其效果是只要目标敢信,那么其所深信不疑之事皆可成为现实。不信,则一切都不成立。总的来说并没有脱离虚幻这个定义。而欺骗魔神的神通就很有意思了。其名为“德”!明明是执掌欺骗大道的混沌魔神,其核心神通竟然是德?这属实是出乎了江楚的意料。但在仔细了研究了一番这门名为“德”的神通后,江楚却又恍然大悟。所谓有德者,是指言行举止,为人操守都令他人认可和尊敬的人。那么问题来了,谁能确定这个有德之人的举止和操守就是他发自内心所为呢?若对方是装出来的,岂不是在骗人?而若是一辈子都装成有德之人,那么即使骗了一辈子人,所有人也会将其评价为有德者。这便是德与骗的矛盾所在了,再有德行的人,难道一生里就没有生出过有违德行的想法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德与骗,也是互为表里的。神通“德”,便是取这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