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桌的西北角,摆有被切成两半的橙子,表面附着的汁液,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味。
王彬掏出水果刀,切了两瓣橙子,分给了兄妹俩。
汁水丰盈,甘甜如蜜,只有嚼到白瓤的时候,才会品到一丝丝苦味,品相的确称得上一级了。
沈小花:“哥,背篓里有橙子(林妍送的),咱们...买一点酥梨吧。”
沈青:“你忘了,家里有一大堆酥梨罐头呢,老板,称30斤橙子。”
橙子,储存得当的话,放在阴凉干燥处,能保鲜数周,甚至是数月。
一下子要30斤,大主顾啊,王彬脸上笑意更浓了,“成,我直接装袋,还是你自己挑?”
沈青看向橙子堆,球形的,表皮无癞疤,也不皱缩,“直接装吧。”
“好嘞~”
王彬寻来三个网兜,迅速装满后,又将网兜放在一旁的磅秤上,拨动游标,直到杠杆与地面平行。
“30斤2两,算你30斤,给18块钱就成。”
“好。”沈青付了钱,将网兜塞进背篓最底部,正欲离开时,隔壁摊主喊道:“王彬,我听人说...你家承包了一片桑葚林。”
王彬:“是啊,包了五亩呢,树龄不大,结果却很多,春末时,我会拉一些过来卖,到时候,请你吃紫桑葚,又大又紫,可好吃了。”
摊主:“行啊,我先预定50斤,加糖熬成果酱,抹米糕吃。”
桑葚,别名桑果、黑葚,有乌发明目、养气补血、生津润肠之效,品种不同,颜色、口感也不相同,黑紫色、红色最为常见。
桑葚是补物,一次不可吃太多,不然...补过头会流鼻血。
桑葚制成的果酱,黏稠细腻,软绵之中,夹杂一点艮艮的口感,酸甜可口,香味浓郁,抹馒头、米糕,都挺不错的。
沈青:“王彬,桑葚园具体位置在哪?等到了桑葚成熟季,我想过去买几十斤熬成果酱。”
王彬:“周洪镇李楼大队方庄东边,沿着旁边的大坝,一直往西走,瞧见一个石磨盘,往北拐个两里路,就是方庄了。随便拉一村民,问王一林家在哪就行。到时候,报我名字,我爸指定给你打八折。”
沈青默默记下路线和人名,桑葚,4月份左右成熟,“成,我记下了,我先走了。”
“等一下。”
王彬拿俩苹果,塞进沈青的背篓内,“
送你两个脆苹果,甜的很。”
“谢喽。”
沈青并未离开空地,而是走向一家卖牛肉汤的小摊,要了两碗牛肉汤和几个馅饼,兄妹俩吃饱喝足后,方回到了槐树那儿。
沈青来到一辆三轮车旁,“师傅,去东华商场,要多少钱?”
师傅是个光头青年,笑起来,露着一口大白牙,“东华商场...离这儿可不近,两个人给1毛5,怎么样?”
“成。”兄妹俩上了车,背篓放在了脚踏处,青年蹬动脚蹬,车轮缓缓转动,向西驶去。
没过多久,三轮车往南一拐,来到了人民路。
人民路,宽8米,属于柏油路,路面被扫得很干净,看不到一块碎砖头。
因而,三轮车一驶上人民路,速度就快了不少。
滋---
良久,青年拉动手闸,把车停在一栋四层楼前,“小伙,到地方了,下车吧。”
“行。”
沈青先下车,将两个背篓,由‘脚踏’挪到地上后,方让沈小花下了车。
沈青从兜里掏出1毛5,递了过去,“喏,给。”
青年接过,查验无误后,把车停在了‘人民路-东华商场’间的区域。
东华商场,作为玉城最大的百货商场,其人流量也挺大的。
在商场逛了一大圈,拎着大包小包走出来,不想‘负重’回家者,便是青年要等的潜在顾客。
沈小花抬起头,望着长百来米、高四层楼的建筑,“哥,东华商场好高啊。”
这年头,放眼整个玉城,三层楼都少见,更别提四层楼了。
商场出入口,挂有灰帘子,用来挡风和保暖,“小花,走,进商场逛一逛。”
“好。”
随即,兄妹俩掀帘走进商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独立的货摊,卖着水果、蔬菜、肉类、干货等,活似室内菜市场。
沈小花:“哥,一楼卖生鲜,二楼、三楼、四楼卖什么啊?”
沈青:“二楼卖百货,三楼卖大家电,四楼是办公区域。”
沈青环视一周,与东南角发现了‘存包’区,“把大背篓存在这,背着小背篓逛,怎么样?”
“成,听你的。”
沈青走向存包区,那儿每件寄存物品上方,都盖着一块蓝布,从蓝布轮廓上看,能瞧出里头包着篮筐、麻袋、背篓、木箱,正前方还摆着一张桌子,桌面放有本子、笔、木牌,桌子后面坐一国字脸中年男子,男子臂膀处戴有红布条
。
“你好,寄存一下背篓。”
中年男子抬起头,看了看两个背篓,“大背篓一天2分钱,小背篓一天1分钱。”
“只存大背篓。”
沈青卸下大背篓,并往桌上放了2分钱。
大背篓,篓底放橙子,衣服和鞋子,堆得超出篓沿30厘米。
中年男子将背篓挪到后方空位上,并寻一大块蓝布,将其覆盖住,末了,拿起两个木牌,一个,递给沈青,一个,塞到那块蓝布下方。
“木牌,是取货凭证,不能丢哦。”
沈青低头看向木牌,长5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正面,刻着一个‘东’字,只刻了一半,背面,画有一条鲤鱼,但也只画了一半。
不用细想,就知道...两个木牌拼在一起时,才能凑出完整的‘东’字和鲤鱼图案。
沈青背上小号背篓,其实,它也不小,长50厘米,底宽25厘米,顶宽40厘米,只是与大背篓相比,显小一些罢了。
“来,把背篓给我。”沈青从亲妹手里接过背篓,并将其背在了背上,“小花,你想从下往上逛,还是从上往下逛?”
沈小花思索片刻,“哥,从上往下逛吧。”
在她看来,逛一楼时,会买很多东西,她不愿亲哥背着重重的背篓,去逛二层和三层。
“成。”说完,沈青领着沈小花,踩着楼梯,来到了三楼。
地上,铺有白瓷砖,顶上,贴有石膏板,一盏盏瓦数超大的白炽灯,将洗衣机、电视机、风扇、录音机等物件,照得闪闪发亮。
每一家店铺,占地20-40平方米,销售员有男有女,皆穿着宽松版的西服。
沈小花像个好奇宝宝,两眼不停地打量一件件商品,只是看看,并未走进店内仔细观察。
“哥,看,照相机。”
沈青顺着亲妹手指方向望去,看见一家专卖照相机的店铺。
铺面不大,占地16平方米,正前方是玻璃柜台,靠墙摆有陈架,上面摆有形状各异的照相机。
沈青拉着沈小花走上前,在玻璃柜台的西北角,发现乔宇同款相机。
穿西服的小年轻,笑着招呼道:“这是海鸥牌经典双镜头照相机,原价780,近期有新年优惠活动,仅需680。”
嘶---
沈小花倒抽一口冷气,680,逮多少个知了猴,才能赚到680块啊。
沈青:“能上手试一试吗?”
店员:“能啊,里面没放胶卷,按不成快门,但能透过顶端屏幕,看得出它的成像效果怎么样。”
店员拿出相机,往对面一递,割大豆那日,乔宇骑摩托来水洼地时,曾详细地讲述过海鸥牌相机的用法,时隔几个月,那些调节光线、对焦的技法,沈青早已记不清了,但每个按键是什么和拍照基本操作,他还是记得的。
沈青接过相机,拨动几下按键,再打开顶部的盖子,瞬间,小小的屏幕上,显示出镜头正照着的景物---玻璃柜台。
“哇~”沈小花探过头来,看见屏幕里的景象后,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好神奇,镜头在正面,屏幕在顶部,它俩不在一个平面上,屏幕竟然能显示出镜头照到的景象,还倍清晰。”
沈青指了指右下角的按钮,“这是‘快门’,装上胶卷,按动快门,屏幕里的景象,便会拓印到胶卷上,在暗房操作一番,景象又会挪到相片上了。喜欢...那我就把它买下来。”
“不买。”沈小花摇了摇头,“哥,跟文老师学了画画后,我发现...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比拓印到相片纸上,更有趣,还有一股成就感。买相机,不如多买一些画本和彩笔。”
沈青回忆一番,小花的确不再追着问...乔宇啥时候来安宁村了。
“那行,待会儿逛二楼时,多买点话本和彩笔。”
沈青将相机递了回去,店员接过,将其放进柜台内,并笑着目送二人走远。
买卖达不成,是常有的事,服务态度好点,说不定人家下回来逛商场,愿意花钱买了呢。
相机铺内,店员拿着干净的棉帕,擦拭着柜台。
另一边,兄妹俩慢悠悠逛各家店铺,沈小花不再站过道内看商品,而是走进店里,近距离观察。
沈青发现三楼的一些商品,如手表、皮带、不需要定额票据,也能购买,价格嘛...自然要比市面上贵一点。
在三楼逛了一圈后,兄妹俩来到二楼,这儿布局和一楼相似,整齐的摊位、木竹排式的隔墙、铁质陈架。
沈青走向紧临楼梯口的鞋摊,向店员问道:“你好,请问上哪能买到画本和彩笔?”
店员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圆脸、圆眼、圆鼻子,甚至唇形,都有点‘圆’,妥妥的幼太系长相。
“画本和彩笔...文具店应该有卖的,你沿着楼梯口正对着的南北向过道走到头,左手边(西边)那家店铺,便是个文具店了。”
“好,谢谢昂。”
“甭客气,以后需要鞋子,可以来我家鞋摊逛逛。”
说完,店员继续整理鞋子,兄妹俩则走至过道的尽头,来到文具店前。
店铺,占地面积不大,东西却挺多。
中间,摆了一张长条桌,桌下,是柜子,桌上,摆满了本子,两侧立有木质陈架,上面摆着笔、橡皮、小刀、毽子、文具盒等物件,柜台,摆在了门口处。
“小伙,需要点啥?”
开腔者是个留着三七分发型的青年,剑眉星目,白毛衣、牛仔外套、牛仔裤、白色运动鞋,凑近柜台,还能闻到摩丝的香味。
打扮如此时髦的人,会愿意整天死守着文具店?
青年似乎看出沈青在疑惑什么,灿烂一笑,“这店...是我姐和姐夫开的,除此之外,她俩还包了一个樱桃园。果园有点事,她俩过去处理了,然后,把我喊过来看店,我本来和几个朋友约好去歌舞厅玩的,但...跳舞哪有亲姐重要。”
“有画本和彩笔吗?”
“画本有,彩笔...我得找一找。”青年走向长条桌,快速拿起一长方形的本子,“喏,画本。”
沈小花接过翻看,发现...这个画本,上一页是白纸,下一页画有图案,‘白纸’和‘图案’交错出现,而且,两页纸合在一起时,透过白纸,也能看清图案。
“它...适合临摹,也就是比着图案,在白纸上画出线条,再涂上色彩,很难锻炼画技的。有满页都是白纸的画本吗?”
“有的。”青年随手拿起一个本子,“喏,里头全是白纸,但...纸有点厚。”
沈小花接过翻看,白纸和课本的书页一样厚,纸页光滑,将其放在第一个画本的图案上面,从上往下看,看不见一丁点图案的影子。
“一本有多少张白纸呐?”
“这个---”青年尴尬一笑,“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数数看。”
青年又拿起一个画本,翻动白纸,快速数了三遍,“60张,小姑娘,你要几本?”
“拿...10本吧。”好不容易来一趟玉城,自然要多卖几本,校门口小卖部卖的画本,质量可不如这个。
“行~”青年寻一长方体样式的红色塑料筐,往里装了10个话本,“田字格、方格本、数学本、作文本需要不?按沓卖,一沓10本。”
田字格,一、二年级学生写字用的,沈小花现在用方格本,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满页都是‘田’字,一个满页都是‘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