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拉锯战啊,”朱元璋回想起当年那些血与火的日子,心中颇有些感慨,那就是他整个人生中的一大重点,即使如今已经贵为天子,那段经历也已经深深镌刻在了他的骨髓之中。
——也是经此,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打仗急不得”“做大事急不得”这个道理。
早年的风霜雨雪已经让他练就了不错的耐心,而后来在濠州,听着天下各地传来的起义军和元朝军队的你来我往,看着濠州城内的权力争斗,则是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耐心的重要性。
急不得,急不得啊!
似是徐寿辉所部,初时便辉煌无比、赫赫扬扬,且也确实真的连下数城,甚至直接打下了杭州;但是这却绝非终点,当时的元朝还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手底下真能调动起不少兵力,同时也有许多地主士人愿意支持,并且军中也确实有那么几个好手……
其实说来也有点感慨,可惜那些个元军出色将领有不少都不愿意投效起义军、继而投效大明,着实可惜,要是能让这些人也站到大明的队伍中来,那现在对北元的征讨想来也能更加容易一些。
他朱元璋又不是容不下什么蒙古将领,大明的军中可是有不少蒙古人的!
不过,说起来徐寿辉和元朝将领,朱元璋倒突然想起来一个人——董抟霄。
昔年徐寿辉所部连战连捷,特别是彭党中那些普字辈将领,接连带兵打下了安庆、铜陵、湖口等地,又兵锋向东直指杭州,没用多长时间就直接打下了江州、南康、饶州、徽州、信州等地,并且夺下了昱岭关——这样一个杭、徽之间的交通要道。
据说这个昱岭关还是在孙策前期就建立的……
随后,彭莹玉等人就打下了杭州,获此大胜,起义军当时可谓是势不可挡,裹挟大胜之势,几欲将所有敢于对抗之敌斩杀殆尽。
面对这种接连获胜、士气正旺的军队,显然是个棘手的活计,而元朝派出来的董抟霄,他还当真就做到了。
没有战败,也没有经历不敌,而是直接说服了元朝那一群既趾高气昂眼睛长在头顶上、又遇事不决胆小畏缩的蒙古人将领,转而直接领兵进攻杭州,并迅速攻下。
后来,昱岭关、千秋关、广德、徽州等地,也被董抟霄主持夺下。
这样一个人才,在当时红巾军起义浪潮汹涌,民情沸腾的情况下,还能接连压制徐寿辉所部给元朝朝廷争取到一定的喘息之机的人才……
要是这是大明的人该多好!
况且,董抟霄此人本身又不是军中出身,他原是儒生,先成了能吏,既能断决案件,又能审查贪腐,还能革除弊政,果断机敏,手段高明,大明也很需要这样的治理一方的人才啊!
可惜,真的可惜。
-
看着画面中起义军和元朝军队的来回拉锯,舆图上一个地方就要来回变色好几次,才能算是初步安定下来,不少人心中已经没有那种对起义军或者元朝军队作战的啧啧称奇之感,反而开始感到了些许恐慌之情。
——啧啧称奇,到底还是一种局外人的旁观心态,但这种舆图变色的直观展现,却让他们根本难以再维持什么旁观心态。
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持续且直白地观看一个地方来来回回你争我夺的情况。
之前讲到起义军和朝廷军队的作战,当然有展示过战争情况,展现过两军交战的宏大且惨烈之景,也展示过部分当地城池的景象:或是早已空无一人,或是还有部分百姓在东躲西藏、侥幸挣扎,或是满城的百姓都不得不直面战火……
这已经让不少只是耳闻战乱之可怖的人真正意识到了所谓战乱,到底代表了什么。
但在此之前,这上面确实没有这么展示过对一座城池的拉锯和争夺。
“这些起义军和朝廷,竟然对一个地方都要打上这么久……”有人声音颤抖,语不成调,满心的恐惧充分展现了出来。
竟然一个地方都要打上这么久!
打一回还不够,还要打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不知道多少次……
看样子,这分明是要打到一方再也没有精力去再来对这个地方展开争夺才会停止——那这个地方的人怎么办?如果不想要卷入战火,虽然不喜欢朝廷但是也不愿意加入起义军,那还能怎么办?
如果这个地方只是打上一回,那还好说,只要挺过这一回也就罢了,但是来来回回好几回,还是这么短时间的好几回……
【至正十二年八月,脱脱亲自率领大军出征镇压起义军,而第一个目标,就是四战之地、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五省通衢的徐州。】
【毕竟,徐州处在黄河和运河的交汇处,李二等人在控制徐州后,直接切断了漕运对元朝大都的物资供应——这太要命了,脱脱当然不能放任下去。】
【而在巨大的敌我差距之下,李二等人不敌,被脱脱昼夜不停地进攻所拖垮,内部消耗、外无援军,最终,九月份,脱脱攻破了徐州,还屠了城,又把徐州改了个名字叫做武安州。】
【至于城中的起义军首领三人,李二下落不明,生死不知,有说法称他遁走,并且还在天下安定之后以僧人的形象出现过;有说法称他逃了,但是没逃脱,最终还是死在了元军手里;还有人认为他在后来到了明玉珍麾下,为明玉珍效力……】
【但是剩下的两个人,他们的去向非常明确:彭大和赵均用两人带着残部一路奔逃到了濠州——没错,就是郭子兴所在的、现在城中有好几支势力的那个濠州。】
【这两人抵达濠州之后,直接给本就不平静的濠州城中添了一把火。】
【非常神奇的是,虽然身在濠州,但是徐州系直接反客为主,摇身一变成为了真正做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