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5章无与伦比
瞠目结舌,呆若木鸡,甚至丧失思考能力,没有喜悦和幸福,没有疯狂和派对,彻彻底底愣在原地。
不要说迈克尔-林顿了,就连艾米-帕斯卡尔和埃德加-库克也完全惊呆。
日日夜夜,他们都在祈祷“蜘蛛侠2”能够赢得刁钻影评人的青睐,甚至不奢求续集能够复制前作的口碑,不要落差太大、不要对比鲜明,稍稍接近一些就好,这就可以接受,避开续集崩盘的糟糕诅咒。
至于票房,交给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即可。
然而,现在
不止赞誉如潮,而且满分刷屏,全方位超越前作,“蜘蛛侠2”正在成为漫画改编超级英雄电影的丰碑。
哑口无言。
因为此时此刻任何语言已经丧失意义,那一个个扑面而来塞满视线的一百分,瞬间掐断所有理智。
疯狂,眼前这一切着实太疯狂,如果这是“暖暖内含光”或者“大象”,惊喜归惊喜,至少还在合理范围,但是,“蜘蛛侠2”
这是真的吗
不仅迈克尔-林顿,艾米和埃德加的第一反应也是确认真假,确定背后没有黑客在篡改分数恶作剧吗
依旧保持冷静,暂时没有着急庆祝,埃德加很快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些顶级权威媒体呢
细细一看就可以发现,目前为止上传分数和评论的都是专业权威媒体,但行业顶尖存在们暂时没有动静。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呢“综艺”、“好莱坞报道者”呢“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呢
全部缺席。
当然,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些顶级权威媒体也只是数十个媒体综评里的一员而已,在目前满分持续刷屏的情况下,他们的分数对平均分影响有限,不需要太担心。
但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媒体综评只是一个数字,目前只有业内人士保持关注,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媒体综评的存在,他们还是相信自己熟悉的媒体,特别是那些顶级权威媒体。
比如说,一部电影媒体综评八十分,但“纽约时报”只给了三十分。
那些每天阅读“纽约时报”的读者们,看不到前者,只看到后者,自然而然不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
而顶级媒体之所以称为“顶级”,就是因为他们读者基数大,甚至在全美范围都拥有强大深远的影响力,所以,“纽约时报”的一个七十分可能比其他十家媒体的九十分更加具有效果。
事情,就是如此残酷。
毕竟,在2004年的当下,人们挑选电影之前暂时没有养成阅读媒体综评、烂番茄、影院分数的习惯。
在社交网络全面渗透进入人们生活之前,世界依旧是依靠现实完成联结的。
埃德加保持冷静和沉稳,密切注视这些顶级权威媒体,但他们一个两个都没有动静,迟迟没有声响。
一直到——
罗杰-艾伯特登场,“芝加哥太阳报”。
“一部真实的电影。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对于那些根本不知道斯坦-李是谁的观众非常友好的电影。
这是一部量身打造超级英雄电影,为那些对超级英雄一无所知的观众订制;至于那些早就已经了解超级英雄的观众,他们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自己渴望的一切,山姆-雷米完成了一项难以置信的工作。”
一百分。
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影评人,干净利落的影评,完全不涉足剧透的情况下,给予所有观众一个清晰信号。
在满分之外,推荐观看指数四星满分,罗杰同样给出四星。
在罗杰看来,这是一部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容错过的电影,甚至可能是2004年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对于那些订阅“芝加哥太阳报”的读者来说,他们能够看到罗杰的详细评论。
“不止是情感联结而已,还有情感共鸣。
从配角玛丽-简、哈利-奥斯本、梅婶婶到反派奥塔维斯教授,甚至到小角色报社主编,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情感挣扎和困顿,在生活的烦恼和沮丧面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又应该如何继续生活。
曾经,我们认为,‘成长’只是一个孩子的事情,从中学到大学,告别青春期,这是成长;但现在我们知道,即使是梅婶婶那样的年龄,依旧无法掌握生活的全部智慧,我们依旧需要学习、需要成长。
正是因为如此,当镜头聚焦在彼得-帕克身上的时候,他的烦恼,他和生活里其他人的联结,他在亲情爱情友情面前的困顿和挣扎,才显得如此真实。
在理想世界里,超级英雄应该烦恼的是拯救一千万人还是拯救一百分的电车难题,超级英雄应该担心的是如何拯救疯狂反派毁灭地球,他们应该拥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大的理想。
但在现实生活里,彼得-帕克烦恼的是下个月地房租以及无法向自己心爱的女孩坦白真相,鸡毛蒜皮、哼哼唧唧、缠绵悱恻,在超级英雄的命题里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如同肥皂剧一样。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让彼得-帕克拥有灵魂的部分。
他的孤独,他的落寞,他的茫然,他的犹豫,那些小烦恼小痛苦,确确实实就是他生活里最重要的东西,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们的世界却如同彼得-帕克一样很小。如果梅婶婶无法原谅他,他就彻底失去了一切。
而山姆-雷米镜头里敏锐细腻地捕捉到了这份情感联结,这才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同时也是电影里地铁决战能够引爆全部肾上腺素的原因。
至于安森-伍德。
曾经,人们只能看到他英俊的皮囊;而现在,通过山姆-雷米的镜头,我们终于看到了那双湛蓝眼睛里的一个恢弘世界。
他的演出,值得一切赞誉。
毫无疑问地,安森-伍德赋予电影灵魂,他用自己的存在定义了这部电影,并且真正成为承载电影一切能量的存在。
简直不敢相信,山姆-雷米居然在一部商业爆米电影里拿出三个镜头对准演员,允许情感在安静里渐渐漫溢,够大胆够冒险够疯狂;但同时,够睿智,正如我开篇所说,真心感谢山姆-雷米和安森-伍德完成载入史册的一份工作。
我永远不会忘记电影结局到来之前短暂时间里,那个青涩少年望向虚空里的眼神。”
盛赞。
不仅仅是表扬而已,罗杰以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送上赞誉,打响顶级权威媒体加入赞誉狂潮的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