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一口气,沈墨努力分辨着各种食材散发出来的气味,虽然做不到叶山亮的程度,但沈墨也需要通过嗅觉判断所有的食材都没有出什么异味,正处于最佳的状态。
不过他倒没有着急处理驼峰,先将羊肚菌留完整伞盖泡发,枸杞酒浸,随后拿出了一包冬笋尖,锅里加清汤,冬笋尖入汤简单焯一下水后捞出,铺在了案板上。
将陈立新送的菜刀放在一旁,沈墨掏出了一个皮质的刀具包,打开之后,近十把各种形状的雕刻刀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见到这一幕,所有人都忍不住往前凑了凑,这沈墨明显是要进行冬笋尖的雕刻了。
其实其他观众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中餐展区那边经常有类似的造型能力展示,而熟悉沈墨的人此时就要更加激动了。
沈墨之前也做过各种各样的美食造型,但基本上都是用他那一把菜刀都能够搞定,今天看来是要做这种比较精细的造型,大菜刀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明显是一套新刀,识货的蒙福尔公爵也是立刻认了出来:“索利斯锻造,远月也是财大气粗啊。”
沈墨其实只是提出自己需要一套雕刻刀,学园那边就给送来了一套,一开始他还没当回事,但是试用了一下立刻就有些爱不释手了,是新刀却压根不需要磨,那锋利度也是足够使用。
沈墨因此去查了一些这个品牌,来自意国的刀具品牌索利斯锻造,算得上是这个世界最顶级的刀具品牌了,市面上有卖的这个牌子的刀具本就是所有刀具里的翘楚了,但那些刀并不是这个品牌的正确打开方法。
这一套刀具皮套上有一个很小的编号,这是这家厂里专门雇佣的几位世界最顶尖的刀匠亲手打造的标志,这也是最受厨师们和刀具收藏家们追捧的刀具。
不过做做这雕刻刀还好,沈墨觉得他们要是做起来中式菜刀肯定还是不如自己手里这把的,毕竟术业有专攻,同样,锻造自己这把菜刀的刀匠师傅做西式厨刀恐怕也比不过这群刀匠了。
在处理冬笋前,沈墨先雕刻了一堆冬瓜盅,这个难度到并不算很大,他选择的是扁圆形的迷你冬瓜,切去顶部约五分之一作为盅盖,用勺子挖去瓜瓤和籽,保留瓜肉厚度约2-3厘米。
在瓜皮表面雕刻出龙凤花纹,先放入沸水中煮五分钟,去除草青味,捞出后用厨房纸吸干水分,用盐、糖、花雕酒涂抹瓜肉内壁,腌制45分钟,增强底味并软化纤维。
接下来就该处理冬笋尖了,这个要复杂很多,也沈墨必须提前搞来一套好刀的原因。
每一枚冬笋尖也就是五公分左右的长度,沈墨拿过一柄小刀飞快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造型,只是简单的几刀下去,虽然还有些抽象,但已经有了几分神韵,已经有观众猜出来这恐怕是在雕刻玉蝉了。
换了一把刻刀,将蝉雕刻出细节,随后换一把平口刀,在蝉背后切出薄薄的蝉翼,再换v口刀,将在这本就薄得近乎透明的蝉翼上刻出了纹路。
看着一旁眼巴巴的摄像师,沈墨笑了笑,把这只蝉放在旁边的大理石台面上,那摄像师十分专业推了个特写,身后原本还展示着驼峰预处理流程的屏幕上,立刻换成了这只玉蝉的特写。
原本洁白的笋尖质地就有些像玉,此时经过细致的雕琢,真的感觉拿根绳子吊起来,就可以以假乱真,当成是真的玉吊坠了。
沈墨也是动作飞快,一共雕了数十只玉蝉,引得现场观众们一片惊呼声,沈墨也是此时才直起了身子,擦了擦额头并不存在的汗水。
这个操作对他来说还是有些勉强的,他并不是十分擅长雕工,普通的雕刻造型是没问题,但是这种极其精致的造型他还是有些紧张的。
好在沈墨现在的刀功好像比之前有所进步了,靠着强大的控刀能力,还是成功将这个造型做了出来。
将火腿切成薄片,在冬瓜盅底部按照驼峰片-火腿-羊肚菌的顺序,层次垒成宝塔状,在宝塔周围依次放几枚玉蝉,顺着塔顶将奶汤进去,盖上冬瓜盅盖,上屉开蒸。
竹笼汽蒸一个半小时,中途严禁揭盖,出笼前五分钟时再开盖撒上枸杞。
就这样,沈墨将做好的蒸驼峰端了出来,一个盘子里放一个冬瓜盅,端到了旁边的用餐区。
这道菜的烹饪流程实际上算不得多么复杂,菜谱源自沈墨读到的《调鼎集·卷四》中记载的蒸驼峰:驼峰切片,入火腿汁、笋片、蘑菇、鸡汤蒸烂,脂如玉雪,味胜八珍。
原文里就这么短短一段文字,沈墨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道菜进行了一些改进,其一,用上了冬瓜盅,因为驼峰的油脂含量真的很高,而冬瓜具有很好的油脂吸附性,可以让这道汤的风味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使用了冬瓜盅,所以沈墨敢于使用风味远比鸡汤更加浓郁醇厚的奶汤,冬瓜的清新风味可以缓解油腻感,反而让驼峰的风味变得更好。
看着坐在餐桌周围,迫不及待准备开吃的众人,沈墨摇了摇头,把脑海中的复盘思路抛了出去,走过去亲自帮每一位客人揭开了冬瓜盅盖子,示意众人可以开始吃了。
随着揭开盖子,蒙福尔公爵只觉得蒸汽携菌香、脂香扑面而来,整个人仿佛被一记正拳击中了面门,甚至头都有些往后仰去,片刻后才回头看向了冬瓜盅内的菜品。
洁白的汤汁此刻已经已经有些浓稠了,食材塔依旧整齐码在了冬瓜盅的正中央,让他一时都有点不太忍心破坏这个造型。
最后只能先捞起一枚玉蝉,凑到眼前看了看,经过长时间的蒸煮,这玉蝉已经有些透明了,显得更像是玉质的。
“这个也有些舍不得吃啊。”这位公爵倒是没有像旁边食客那样先拍照留念的习惯,心里感叹一番之后,终于送入了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