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新鲜血液
“王长官,我是中华学生联合会代表!”
“我叫纪乐成。搜索本文首发: 拉小书网 laxsw.com”
将徐州商人安排妥当后,一名身着长袍马褂,留着三尺长髯的老者缓步走来。
王奉主动伸出手:“你好你好!”
纪乐成连忙上前握住:“久闻王长官大名,今日一见,果真是样貌堂堂,英武非凡呐!”
王奉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忙不迭道:“老先生过奖了。”
纪乐成挥挥手:“王长官谦虚了,我在学术界,有几个知己老友,一听闻我要来徐州,立马给我写信,请我代问你些问题,写在纸上,带回去给他们。”
王奉摸不清头脑:“问我.这是何意?”
纪乐成笑了笑:“我那几个老友,都是历史系的学者,国难当头,要编撰战史,以供后人铭记。”
王奉一怔,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
不知不觉间,自己参与的事,已经要被写进了书里。
纪乐成抚了抚胡须:“史书.字很少,事很大,短短几行字,却写了大事。”
“六王毕,四海一,寥寥数笔,便是始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曾多次劝说,让他们亲自来徐州,好问个明白,记录个详细,但奈何路途遥远,最后只好作罢。”
王奉笑了:“好啊,您老人家在徐州多待几天,等手头闲下来,有时间了,我跟你好好聊一聊!”
纪乐成拱手作揖:“有劳王长官了。”
王奉看向身后的学生:“这些学生.怎么带了这么多行李?”
只见纪乐成身后众人,一个个顶着略显稚嫩的脸庞,肩上挎着背囊,手里提着布包,看上去不像是来慰问,更像是要搬家。
纪乐成笑着解释:“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多所大学,都是自愿来参加抗战,支援工业建设的优秀青年。”
王奉恍然大悟,抬头看向彩旗上的标语。
“打倒帝国主义!振兴民族工业!”
纪乐成侧过身,向后方招招手:“孩子们,都来自我介绍一下。”
一名学生举起彩旗,率先走上来,满脸激动之色,学着士兵的模样敬了个礼:“报告长官,我们是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学生团!”
“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四系,全员八十六人!”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全员一百三十二人!”
“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全员七十三人!”
“国立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全员三十一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中山大学!”
“.”
面前学子朝气蓬勃,王奉笑的合不拢嘴。
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
日本或许打的赢军队,但绝对打不垮民族脊梁。
长治工业区的扩张速度很快,人手紧缺,严重制约了生产。
眼下稀缺的,正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技工学堂能培养出流水线工人,却培养不出工程师。
面前这些学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简单培训一两个月,就能上岗担任项目工程师。
解了王奉的燃眉之急。
“清出几栋营房,好生安顿慰问团。”王奉扭过头,招呼身旁卫兵。
在国民高等教育普遍低下的时代,仅有的少部分教育资源,还要向文科倾斜大半,毫不夸张的讲,寻到一名理工人才,比培养一名团长还难。
卫兵脚跟合拢,敬了个礼:“是!”
临走时,王奉补充说:“顺道告诉炊事班,今天多做一千人的量,菜里多放点肉。”
校场上的慰问活动,持续了四五个小时。
炊事班起锅烧油,香气在空气中飘散。
目前在守备军的后勤体系中,并没有统一的炊事部队。
整训时期的饮食问题,由各排下属的炊事班自行负责,总指挥所只规定统一的开饭时间。
——————
21:23
办公室内。
这个时间,王奉本应该在外面,和慰问团一起共进晚餐。
但一封突如其来的军报,打断了他原本的计划。
赵方远:“长官,一战区长官部传来消息,日军第十四师团自濮阳集结,有南渡黄河之意!”
王奉看向地图,眉头拧在一起。
台儿庄战役刚结束,还没过去一天,日军又要闹幺蛾子。
赵方远:“第十四师团若是过了黄河,再往南就是陇海线!”
“自从我部抵达五战区以来,所有后勤补给,都是先运抵郑州,再经陇海线运至徐州。”
“若情报无误,日军此等行径,无异于直接把刀,架在咱们的脖子上!”
王奉双手拄在桌上,眉头不展。
早在台儿庄战役打响后,陇海线上空的敌机便多了起来。
很显然,日军想要在豫北切断第五战区的后路。
“张虎那两个纵队,什么时候能返回徐州?”王奉心中急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陇海线就是他的生命线。
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紧紧攥在手里。
赵方远:“两天前发过一封电文,想必再过几天,那两个纵队就能顺利返回徐州。”王奉点点头:“如此就好!”
赵方远:“长官,陇海线危急,那咱们还要通过铁路线运输补给吗?”
王奉想了想:“根据一战区情报,目前日军第十四师团只是有进攻趋势,菏泽是不是还有一个师?”
赵方远应了一声:“第23师,师长李必藩。”
王奉:“第十四师团若是南渡黄河,第一个进攻目标必然是菏泽!一个师的兵力,足以坚守数日。”
“到时候再做反应,也还来得及。”
“倘若立马摒弃铁路运输,后勤补给难度至少要提升一倍,眼下我部正处于改编的关键时期,补给绝对不能断!”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
王奉在房间内踱步:“第十四师团谁是师团长?”
赵方远低头看了眼资料:“日本陆军中将,土肥原贤二!”
王奉挑了挑眉:“土肥圆?”
赵方远:“对,第十四师团,在日本国内又称宇都宫师团,日俄战争末期组建,此前一直在半岛担任警备任务。”
王奉用指关节敲打着桌面,心中暗自思索。
土肥原贤二这鬼子,军事指挥能力一般,但做情报工作可是一把好手。
和板垣征四郎一样,是个十足的中国通。
不好对付啊!
赵方远:“长官,咱们现在需要做出防备吗?”
王奉:“嗯等部队返回徐州后,把一纵调到开封,监视陇海线。”
“一战区那边,我自会去协调。”
河南是第一战区的辖地,擅自调兵进入,确实不太妥当。
赵方远点点头,敬了个礼:“是!”
他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布包:“长官,这是后方送过来的,工厂自主生产的肥皂。”
说罢,将小布包打开,一块土黄色的肥皂躺在手心里。
王奉有些惊奇,拿起肥皂,大拇指在上面揉搓两下:“质地不错啊,什么时候产出来的?”
赵方远:“大概在一周前,这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第一块,工人立马打包好,给您送过来了!”
王奉笑了笑:“有心了,放到那边架子上吧。”
“目前产量有多少?”
赵方远想了想:“电文中说,日产量在两吨以上。”
王奉坐在椅子上,抿了口热茶:“可以,转告后方工厂,不要盲目生产,免得库存积压太多。”
长治地区人口有限,只有不到三百万,市场很小,百姓消费能力也有待观察。
在内需疲软,外需堵塞的情况下,产能太高,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王奉:“除了这肥皂,还有什么产品?”
“这几个月,民用工业发展的挺不错啊!”
赵方远又从兜里掏出一包香烟:“长官,你尝尝。”
王奉:“呦,这可是个稀罕物啊!”
“卷烟厂这么快就投产了!”
赵方远咧嘴一笑:“和肥皂同一天,一个上午,一个下午。”
王奉打量着烟盒:“这是什么牌子?”
“胜利牌?”
“听着还不错!”
赵方远拿出火柴:“长官,你尝一根!”
王奉敲了敲软包,从里面挤出一根香烟。
军队中吸烟非常普遍,上到军官,下到士兵,几乎人人烟不离手。
在工业国家的军队中,士兵每天还有固定的配给量。
但王奉很少抽,除了在公共场合,别人敬烟外,平时基本不碰。
赵方远划燃火柴,用手档好递到王奉面前。
青烟飘起。
王奉浅吸了一口。
“咳咳!”
“拿去拿去,你抽吧!”
赵方远一愣,不明所以,缓过来后麻利的接过香烟。
王奉咳嗽两声,好不容易缓了过来。
赵方远语塞:“长官.这.”
一边说着,一边将烟叼在嘴里:“这味不挺好的,劲也足啊?”
王奉抿了口茶,对‘胜利牌香烟’的事闭口不谈。
前世抽过现代工业香烟,冷不丁抽这个,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
土腥味太重!
还特别苦!
赵方远将烟掐灭:“长官,后方还送来一批自产的轻重机枪,半个小时前刚入库,要不要过目一下?”
一听是轻重机枪到了,王奉立马来了兴致。
开放科技树功能后,王奉第一个解锁的是【单兵装备】,第二个就是【轻重机枪Ⅰ型】。
但受限于产能,一直在给别的项目让步。
搞了这么久,终于生产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