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的熊 作品

第155章 凯旋而归

第154章 凯旋而归

4月1日。

徐州城下热闹非凡。

百姓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

常凯申亲临徐州,发表战后演讲。

“此台儿庄一战,扬我中华之军威!振我国民之精神.”

大礼堂内。

王奉坐在第二排,听着台上的奉化口音,像模像样的鼓掌。

常凯申说的都是些场面话,毫无半点营养,听个乐呵得了。

有这时间,还不如去训练场上盯着士兵打靶。

赵方远坐在身侧:“长官,前几日来的那批学生,已经护送到后方了。”

王奉:“钱财呢?”

赵方远:“预留了下个月的军饷,其余的也跟着送了过去。”

王奉点点头:“给宋文杰发电,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问题上点心,争取做到人尽其才。”

数百名学生支援工业建设,直接解了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

下一步,王奉打算筹办一所大学,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以后做打算。

赵方远:“长官还有一件事,军校一期学生临近毕业,宋文杰发来电报,想要请您回去致词呢!”

王奉皱眉,心中计算起时间。

眼下徐州之围刚解,日军十三个师团,共计三十余万兵力立马围了上来。

三十万人!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也只投入了九个师团,二十二万人。

虽然有舰炮和海军航空兵的支援。

但眼下围攻徐州的日军部队,也包含了数个重炮旅团,陆航的实力也不差。

更糟糕的是,常凯申被接连三场大胜冲昏了头,不停的调兵遣将,企图在徐州和日军进行大决战。

好巧不巧,日本方面也是这么想的。

目前第五战区,云集了五十个师,七十余万兵力。

几乎掏空了全部家底。

看上去很强,但实际战斗力低的可怜。

若是全部折损在第五战区,后续的武汉会战,就只能拉民兵部队上战场了。

当前这个紧要关头,自己根本抽不开身,更别提返回长治,参加毕业生典礼了。

王奉:“一期学生毕业之后,全部拉到徐州来。”

“战场上的炮火,才是庆祝毕业最好的礼炮!”

赵方远应了一声:“明白!”

演讲台上,常凯申侃侃而谈了一个多小时,又把话筒递给了李宗仁。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

美其名曰“战后总结”,说到底就是唱唱赞歌,鼓鼓掌,一场彻头彻尾的“个人表演秀”。

王奉打了个哈欠,回头望向大门。

真没劲,干脆偷偷溜走算了。

脑海中的念头一闪而过,随后被直接掐灭。

自己现在好歹也算个有头有脸的高级军官,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军事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下午。

结束后,王奉拖着疲惫之躯,缓步走出会场。

赵方远护在身侧,扭头看向四周:“长官,同僚们好像都在谈论接下来的战事。”

王奉理了理军服:“打与不打,都要看委员长的意思,私下里谈论,又不能左右大局。”

愿意继续留在第五战区作战的,都是新调来的部队军官。

想想也能理解。

千里迢迢赶到徐州,总不能一枪不发,就灰溜溜的撤走了。

赵方远挠了挠头:“长官,一会儿还有庆功晚宴,咱们现在是回军营,还是暂时待在城里?”

王奉皱眉:“庆功晚宴?”

“你去打声招呼,就说我偶染风寒,身体抱恙,改日登门拜访李长官。”

“走,回军营!”

正值多事之秋,勉强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出席军事会议,要是再参加晚宴,军中事务就没人处理了。

“对了,延长油田的事,商榷的怎么样了?”

赵方远:“上午宋文杰来电,基本框架已经敲定好了,就剩些细节还有待完善。”

王奉坐上吉普车,放下窗户:“我要尽快看到最终会谈的结果!”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

——————

4月4日。

一份密封的文件摆在桌案上。

王奉抿了口热茶:“这次送来了多少武器装备?”

赵方远掏出清单:“七十门75毫米火炮,四百万发子弹,三十万枚手榴弹,各类炮弹四千余发。”

“粮草补给百吨。”

王奉盖上茶杯,望了一眼窗外:“炮弹还是有点少,让弹药厂加紧生产,不要耽误了战局。”

赵方远应了一声:“是!”

王奉打开桌上的文件,细致翻阅了一遍。

关于合作开采延长油田一事,双方达成了全面共识。

油田的开采,管理等事务,由守备军全盘接管,在这方面享有绝对控制权。当地的武装安保,由八路军负责。

开采出来的石油,双方按比例分成。

己方占八成,友军占二成。

对于最终结果,王奉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油田在人家手里,想要强行介入,恐怕没那么容易。

王奉将文件塞进抽屉里:“再过两天,我托人从欧洲引进的设备就能抵达兰州,机场卸完货后,直接运到延长吧。”

“尽快搭建好设备,不要拖延。”

长治兵工厂发展速度飞快,每天入账的工业经验数以百计。

经验值积攒的差不多后,直接解锁了【燃油开采Ⅰ型】技术,获得了一大批的钻井,炼油设备。

赵方远:“长官,这还有一封军报。”

“一纵经过短暂休整后,已于昨日凌晨抵达开封。”

“位于濮阳的第十四师团出现异动,其下两个步兵联队开往黄河北岸,具体渡河时间尚不明确。”

王奉眉头紧锁:“通知四纵,五纵,六纵做好战斗准备,一旦第十四师团渡过黄河,部队立刻开拔,前往开封与一纵汇合!”

四个纵队,总兵力到达60K,对付一个甲种师团,还是绰绰有余。

王奉补充说:“长治战事结束,让刘志坚的二纵准备一下,在后方沉寂这么久了,也该拉出来遛一遛,陇海线战火一起,即刻南下,进攻日军后背!”

五个纵队于陇海线汇集,兵力是第十四师团的三倍有余,土肥原贤二这个老鬼子,基本上没得跑了。

赵方远:“此外,南线日军也有异动。”

“第六师团于昨日夜间,正式进攻合肥,第101师团进抵盐城。”

“蚌埠一线,第九师团发动攻势,与当地守军展开激烈战斗,第三师团也已抵达明光。”

王奉眉头拧成了个“川”字。

山雨欲来风满楼!

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又要开始打仗了。

一月份以来,日军在津浦线上折损了三个师团,看似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殊不知这只是开胃小菜。

歼灭了三个师团,还有十三个师团在后面等着。

任重而道远啊!

王奉:“长官部有什么消息,及时送过来。”

“坦克项目让宋文杰盯紧点,尽快投入量产,”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

————————

4月10日。

第十四师团自濮阳倾巢而出,南渡黄河,对菏泽发动猛烈进攻。

当地守军第23师顽强抵抗,师长李必藩壮烈殉国。

同日。

另一股日军也开始移动。

驻扎与济宁的第十六师团西渡大运河,将矛头指向郓城。

4月12日。

第101师团跨过盐城,兵进阜宁。

4月15日。

在第三,九师团的联合进攻下,津浦路南线守军节节败退,蚌埠以北重镇,宿县落入敌手。

各地战报如同纸片般,迅速飞往第一,五战区长官部。

日军在徐州外围的一系列作战,彻底将常凯申的决战梦击碎。

一日连发八封电报,要求李宗仁指挥战区部队,突围到郑州以南的平汉铁路线。

军营内。

赵方远大步走来:“长官,四,五,六纵已登上军列,预计明日傍晚抵达开封。”

王奉表情不悦,在房间内来回踱步。

“长官部那边有消息吗?”

赵方远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

王奉一拳砸在桌子上。

第五战区云集了五十个师,七十余万部队,却只有一条对外铁路线。

想要短时间内撤出,绝非一件易事!

第十六师团在攻占郓城后,并未与第十四师团汇合,而是向东南方向转进,突破第74师的阻击,占领金乡和鱼台。

已经打到了陇海线边上。

估计要不了多久,这条连接东西的铁路线,就要被日军彻底切断。

七十余万部队,只能跑步离开第五战区。

王奉转过身:“我已经向李长官主动请缨,前往豫东地区迎击第十四师团。”

“让七纵,八纵立刻做好撤离准备,战区命令一经下达,火速赶往开封!”

在他眼中,第十四师团就是块软柿子。

剩下的五个师团,都在拼命的往徐州方向靠拢。

只有土肥原贤二的部队,孤军奋战,不停的向郑州一带深入。

不打他还能打谁!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我这就吩咐下去。”

王奉:“告诉宋文杰,长治运来的补给直接在开封卸车,不用再运到徐州了。”

战略撤离已成必然趋势,就算他想打,有这个实力打,常凯申也不敢继续加注,孤军奋战,独自面临三十万日军。

就算能赢,也是惨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