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朝廷出使(下)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皇甫嵩上书朝廷,恳切地请求调拨骑兵前来支援。

经过一番周折,朝廷终于在七月份做出了决定,从北方调集了三千乌桓骑兵前往关中地区,以镇压那里的叛军。

此时的乌桓人与大汉的关系,就如同匈奴一般。

虽然他们在名义上臣服于大汉,但实际上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这个时期的乌桓人开始逐渐南迁,他们主要分布在右北平郡、上谷郡、辽西郡和辽东郡等地,人数众多。

然而,这次征发乌桓骑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朝廷任命涿县县令公孙瓒为统帅,率领这三千乌桓精骑出征,但在行军途中,却遭遇了诸多问题。

首先,粮草供应不足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军队的粮食供应逐渐紧张起来。

加之河北各地百废待兴,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应给这三千骑兵。

与此同时,乌桓骑兵们也开始对赏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面对乌桓骑兵的要求,公孙瓒又怎么会妥协,坚决地予以拒绝。

然而,他的决定却引起了乌桓骑兵的不满,最终导致三千乌桓精骑在行军至半路时,“皆叛还本国”,也就是全部叛逃回到了自已的地盘。

还顺便洗劫了不少村落。

对于乌桓兵临阵脱逃的行为,朝廷虽然感到愤怒和无奈,但却无能为力。

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朝廷无法对乌桓采取有效的惩治行动,这无疑让天下人看到了朝廷的虚弱和无力。

这也为大汉下一场叛乱埋下伏笔。

如今关中战况已经稳定,叛军已是秋后的蚂蚱,后劲不足。

朝廷已经可以慢慢抽出手来,开始谋划未来之势。

也就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的时候,大汉才有可能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平定各地的叛乱。

因此,在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大汉必须要想办法稳住李渊,不能让他在这个时候生事。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使者前去安抚李渊。

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如今的大汉朝廷确实极具谋略。

满朝的公卿们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对于任何叛乱行为都毫不留情,坚决予以镇压。

而各地的世家豪强们也都积极配合朝廷的行动,没有丝毫的阻碍或牵制。

不仅如此,刘宏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他非常清楚大汉目前所面临的敌人。

同时,各地的官员们也都深知朝廷的困境和难处。

正是因为如此,在大汉最为艰难的三年时间里,君臣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种齐心协力的局面,竟然使得原本已经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焕发出了一丝中兴的气象。

这在李渊的眼中,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毕竟,在汉代之后的各个王朝末期,几乎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像东汉末年这样,君臣之间如此齐心,没有内部的掣肘和矛盾。

而且,各地的人心仍然倾向于汉朝,对汉朝充满了期待。

至于朝廷之间的争权夺利,这不管是放在任何时期都是少不了的。

但在争权夺利的时候依旧想着中兴大汉。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如今天下百姓对于汉朝的向心力是多么的强烈。

即便是关中地区的那些叛军,他们的目的也仅仅是想要趁机劫掠一番,或者谋求一个凉州刺史或太守的职位,并没有公开地反叛朝廷。

相反,他们依然奉大汉为正统,承认大汉的统治地位。

……

太原郡。

袁绍一行人一路观察上党以及太原诸县的情况。

他沿途所见,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那堆积如山的粮食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然而,这些粮食却并没有给袁绍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他的面色变得愈发忧心忡忡。

如此多的粮食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并州的黄巾军完全有能力随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而这,绝对不是此时的大汉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这一路上,袁绍不仅对李渊的势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还与上党的世家和太原的世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了解到了一些更为具体的情况。

经过一番调查,袁绍惊讶地发现,如今的并州竟然拥有多达七十三万户,人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三十万之众!

这是最新的户曹统计,为了完成对治下户口的统计工作,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征调了上千名官吏下乡,一户一户人家的普查,才得出来的数据。

两百三十万人口,按照十抽一的比例来计算。

李渊能够调动至少二十万的大军!

这是袁绍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然而,现实情况却让袁绍瞠目结舌,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世家却是告诉了袁绍另一个数据,让袁绍惊愕不已。

如果李渊想要最大限度地调兵遣将,并州二百三十万人中,能极限征兵六十万。

这一数字与袁绍的预估相差甚远,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竟然是并州境内的人口构成。

据世家透露,并州境内的大多数人口都是外来的青壮。

这些年轻人背井离乡,涌入并州,使得如今的并州青壮占据了绝大多数。

这个结果令袁绍目瞪口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并州的人口结构会如此特殊。

与此同时,袁绍对李渊对待世家豪强的态度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早在长安和洛阳时,他就听闻过李渊对待世家豪强极为残暴的传闻。

但当时的袁绍并未将其当回事,甚至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夸大其词的谣言罢了。

毕竟,任何势力的崛起都离不开世家豪强的支持,世家提供士人,豪强则提供粮草和部曲。

袁绍心想,李渊能够在短短两三年内迅速崛起,必定不会如此不明智地去得罪世家豪强。

然而,当他亲至上党郡后,才惊觉外界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李渊对待世家豪强的手段的确如传闻中那般狠辣,这让袁绍对李渊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