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他们遭遇那群来去如风的胡人骑兵的不断骚扰时,往往难以招架,一路下来,辅兵死伤了数百人之多。
导致辅兵跟进速度减缓。
后勤缺人,使得张辽也只能被迫减缓速度。
不过他敏锐地注意到一些被胡人当作奴隶的汉人以及边郡汉人子弟。
张辽决定征辟这些汉人加入他的队伍,一同押运物资。
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减缓行军的进度,反而增加了人手,使得物资的押运更加安全和顺利。
“校尉,前方就是九原县了,再往前就是朔方郡了,匈奴人和鲜卑人大多都逃到了那里!”
突然间,几匹快马疾驰而来,为首的那名斥候向张辽禀报着前方的情况。
张辽听闻后,点了点头,表示知晓。
“斥候都散出去,保持二十里的距离,不可中了胡人的埋伏!”
张辽果断地下达命令,他深知在这几乎望不到尽头的草原上,敌军都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
如果不将斥候分散得足够远,很容易被胡人摸到近前,发动突然袭击。
之前,辅兵们就是因为这样的疏忽,才遭到了胡人的埋伏,被打得措手不及。
“诺!”
斥候队头立刻领命,率领着他的小队迅速散开,按照张辽的指示,保持着二十里的距离,严密监视着四周的动静。
没办法,在这片草原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隐藏着敌人的踪迹。
张辽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吃亏之后,立刻做出了应对措施。
当然,仅凭他本部的八百人,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胡人埋伏显然是不够的。
好在出征之时,大将军授予了他们便宜行事之权,可以就地招募士卒,以增强兵力。
张辽知边地子弟对当地环境熟悉,且骑术精湛,于是大力征辟他们为斥候。
这些本地人成为斥候后,极大地减少了辅兵的伤亡。
目前,张辽本部兵马仍保持着八百人的规模,而招募的义从却已达一千多人。
这些义从大多是边地的汉人子弟,但其中也有一些胡人。
毕竟,边地的汉人与胡人已经共同生活了上百年,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既有汉人胡化的现象,也有胡人汉化的情况。
张辽本人就是雁门郡人,他并没有对胡人采取一味的杀戮政策。
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胡人,张辽基本上都没有杀他们。
这一举措使得他的麾下聚集了不少胡人。
不仅是张辽,其他几部军队也都招募了不少胡人。
原因很简单,在这片大草原上,胡人的数量实际上比汉人还要多。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一匹快马如闪电般疾驰而来,显然是有紧急军情要禀报。
“校尉,前方九原县,发现战斗!”
西北面的斥候如疾风般跑来,满脸焦急地向张辽禀报。
张辽心头一紧,连忙追问:“可探查到了什么情况?”
斥候喘了口气,定了定神,不太确定地回答道:“匈奴人似乎正在攻打九原县!”
张辽闻言,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果断下令:“既然九原县有大量的匈奴人,那我们先去解救九原之围,将那伙匈奴人围困起来!”
命令一下,全军迅速行动起来,如离弦之箭般朝着九原县疾驰而去。
而此时的九原县内,气氛异常紧张,仿佛整个县城都被一股沉重的压力笼罩着。
一万多胡人已经连续攻打了两天,他们的攻势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让城中的人们感到喘不过气来。
吕布等人率领着一众部曲,坚定地站在城墙上,毫不退缩地抵挡着匈奴与鲜卑等部落的猛烈攻击。
这些胡人大多是从东面逃来的部落,他们为了躲避并州军的追击,一路向西逃窜。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收敛自已的行为,沿途大肆劫掠,将一些原本与他们相安无事的县城洗劫一空。
这些胡人似乎是为了报复并州军,因为他们打不过强大的并州军,所以便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了那些平时与他们和平相处的汉人身上。
这也导致了不少汉人被迫跟着逃亡,而胡人则在后面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九原县,并将这座县城团团包围。
那一部分逃亡的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躲进了九原县,寻求吕布的庇护。
吕布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些汉人,并带领他们一起抵御胡人的进攻。
在胡人包围九原县的这两天里,他们进行了好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但每次都被吕布带领的守军顽强地挡了下来。
吕布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他的部曲们也都个个奋勇当先,毫不畏惧。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天的时间里,胡人在九原县下丢下了数百具尸体,这使得胡人的气焰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由于这些部落并不齐心,见九原县反抗激烈。
没有人愿意自已的部落损失太大,被其他人吞并。
于是僵持了下来,将九原县团团围困。
“混账!这群胡人打不过李使君,就来拿我们撒气,真是欺人太甚!”
吕布站在城墙上,怒目圆睁,对着城下的匈奴人破口大骂。
说是城墙,其实不过是用土堆成的矮墙罢了,高度仅有一丈左右。
这样的城墙,对于匈奴人来说,简直形同虚设。
别看胡人现在只是围而不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害怕伤亡太大,但实际上吕布心里很清楚,这群人迟早会联合起来,对九原发动猛烈的攻击,将这座城市洗劫一空。
因为从东面逃来的汉人已经把情况都告诉他们了,胡人之所以沿途劫掠,就是为了筹集过冬的粮食。
这些胡人一路上大开杀戒,所到之处,无论是粮食还是布匹,都被他们抢夺一空,毫不留情。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度过接下来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吕布作为土生土长的九原人,从小就在这片苦寒之地生活,他对冬天的严酷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