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 作品

第652章 着陆器降落比邻星

星流一号成功入轨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关比邻星b行星更多更精确的数据被检测出来,比邻星b的精确质量为地球的1.73倍,平均密度比地球稍低,半径为地球的1.3倍,星球表面温度为?39°c,轨道周期为11.5天,轨道半长轴约为0.05天文单位,即地球轨道半长轴的5%。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比邻星b从母恒星接收到的辐射量是地球从太阳接收辐射量的65%,但是比邻星b接受的x射线辐射量约是地球的400倍。如果不是有星球磁场,过滤了大部分的有害射线,比邻星b上的生物早就全部灭绝了。

由于比邻星b由于距离比邻星太近,处于潮汐锁定状态,自转和公转共振,也就是说它们的关系和月球跟地球的关系一样,比邻星b始终用同一面面对比邻星。受此影响,比邻星b的气候与地球风格迥异,简单说,它上面是没有季节的。整颗星球天气活动频繁,常年刮风,雨雪天气很多,晨昏线附近地区最为频繁。

接下来半个月,星流一号还要多次变轨,以降低轨道高度,观测到比邻星b内部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后续三颗小型探测器也陆续进入到达星流通道入口,而后没有任何犹豫的扎了进去,彻底消失在了各国天文望远镜,包括太空望远镜的视野之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各国天文学家、航天专家,被这一现象彻底震惊了,他们根本不知道那片虚空之中,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竟然将四颗探测器全部吞噬了,是黑洞,是密集星云,还是传说中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叫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和星流通道的性质接近。)为了弄清楚真相,这些天文学家,航天专家,纷纷联系华夏航天局,向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不过那些电子邮件、电话之类的,全部被航天局的工作人员搪塞过去了。

就在国际航天领域,为了消失的探测器反复扯皮的时候,乔瑞达等人却密切关注着四颗探测器,进入星流通道之后的动向。吸收星流一号探测器,进入星流通道之后,量子通信受到干扰的教训,这次四颗探测器上搭载的量子通信模块,做了全面的升级,提升了信号传输功率,增加了纠缠量子的数量,以对抗干扰。事实证明,这次量子通信模块的升级,是卓有成效的。干扰依旧存在,但是大大减轻了,至少探测器传输回来的信息,不再全部是乱码了,其中一半以上编码,是连续可用的。反馈到直播图像上,就是时不时的卡顿失真,画面破碎、撕裂、黑屏、雪花等现象频繁上演。直到贾维斯出手,将四路回传信号进行统一校验处理,剔除干扰后的错误编码,这才还原出了清晰连贯的直播影像。

“咦,探测器的回传图像终于清晰了,星流通道中的画面竟然如此的绚丽梦幻。”

“这就是航天器超光速飞行时,拍摄到的影像吗,好神奇,好漂亮。”

“我很想知道,那些快速飞过的彩色斑点是什么东西?”

“乔总,还是你厉害,敲几行代码,就解决了量子信号干扰的问题!”

“是呀,乔总在量子通信领域,是绝对的全球no.1,连无视距离,无视时间,没有延迟的量子通信技术都能研发出来,解决些许干扰,不过小意思罢了。”

“要我说,只这个量子通信技术,就值的一个诺贝尔奖。今年的物理学诺奖如果不颁给乔总,那就是绝对的黑幕。”

……

看到探测器的回传影像恢复正常,一众专家教授,围着乔瑞达一通吹捧。乔瑞达本人却并未居功,而是谦虚的笑了笑说道:“这次的干扰问题,其实是我们瑞达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贾维斯解决的,我输入的那几行代码,不过是起到了联系贾维斯和授予权限的作用。”

“原来如此,我就说,那么简单的几行代码,怎么可能解决如此复杂的干扰问题,原来是人工智能出手了。”

“我记得贾维斯也是乔总带领团队研发出来的吧,如今的科学界,像是乔总这样横跨多个学科,又都有所建树的人,越来越少了。”

“听说乔总有过目不忘能力,智力还特别高,本科期间就把北大图书馆所有馆藏书籍观看了一个遍,本科毕业后,又用了两年时间,读完了硕士和博士,这样的天才,当真是世所罕见。”

解决信号干扰问题之后,探测器与瑞达航天城之间的通信彻底恢复。工作人员远程下达指令,打开星流二号探测器上搭载的所有科学仪器,采集数据,对星流通道本身,进行全面的观测和分析。不过星流通道这种东西,实在太过神奇,太过神秘,已经超脱了人类物理学的范畴,想要弄清楚其本质,弄明白形成原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半个月后,星流一号完成了所有的变轨机动,目前飞行在距离比邻星b表面230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上,在这里,已经可以捕捉到少量星球散逸出来的空气,可以大体分析一下比邻星b的大气成份了。同时,早已酝酿许久的小型着陆器投放计划,也可以执行了。

这一天上午,当星流一号刚刚飞跃荒漠上空,即将达到绿色植物带上空的时候,指令员果断下达了投放命令。下一刻,星流一号的腹部储物仓大门打开,两个固定在舱壁上的机械臂开始工作,将一颗变长只有30多厘米的正方体着陆器,投向了比邻星b的方向。着陆器离开探测器母体之后,立马点燃助推引擎,进行飞行姿态和飞行方向的修正,朝着下方的绿色植物带一头扎了下去。

五分钟后,着陆器进入比邻星b的大气层,由于速度过快,着陆器表面和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拖出长长的尾流,就像是陨石闯入大气层,形成的流星。如果是天然流星,如此小的体积,怕是还没有落到星球表面,就被烧毁了。好在这个小型着陆器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在外壳上做了全面的隔热防护,那层黑色外壳,就是新型隔热材料。

收到比邻星b的重力影响,着陆器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拉出的尾流越来越长,整颗着陆器,全部包裹在一片火光之中,包括外壳和内部隐藏的仪器设备,都在经历着严苛考验。十分钟后,着陆器距离星球表面只剩10公里左右,机载电脑经过综合判断,下达了开伞指令。下一刻,三个庞大的降落伞伞花,第一次在比邻星b上绽放,和空气互相作用,产生巨大的拉力,受此影响,着陆器的下降速度立马降了下来,飘飘悠悠的向星球表面降落下去。

这个时候,远在地球的乔瑞达和一众专家教授,全部聚精会神的关注着着陆器的降落情况,深怕出现任何差错。

“谢天谢地,黑障阶段成功度过,降落伞也成功开启,这次最大着陆器降落,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

“先不要忙着庆祝,着陆器附近的风力有些超标了,对降落伞的影响很大,我担心着陆器会被狂风吹跑。就算成功着陆,远离了绿色植物带,探测价值大减。”

“还真是这样,传感器显示,着陆器附近的风速,超过了40米/秒,这都赶上地球上的台风了。如此狂风下,着陆器想要正常落地,太困难了。”

“快想想办法,咱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着陆器被吹走不是。”

“你们说,咱们能不能切掉降落伞,纯粹靠着反推引擎和调姿引擎,控制着陆器降落?”

“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着陆器体积太小,携带的燃料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撑长时间飞行。”

“降落伞不是有三个吗,那就切掉两个,保留一个,这样就可以把狂风对着陆器的影响降到最小。等到着陆器接近星球表面的时候,在启动反推引擎,对着陆点进行修正,应该来得及。”

“这个方案不错,有一定的成功率,赶紧模拟计算一下,如此操作,能不能抵消狂风的影响。”

“乔总,经过超算模拟,此方案可行,需要立马给着陆器发送信号,进行人工干预吗?”

“着陆器目前的情况太危险了,如果不做干预铁定无法在目标位置正常着陆。反正情况也不会更糟了,那就拼一把,马上发送指令吧。”

随着乔瑞达一声令下,一名研究员立马在电脑上输入几条指令,而后点击了发送。下一刻,直播画面中的两个降落伞的伞绳被切断,那两个失去伞绳拉力的降落伞,很快被狂风不知吹到哪里去了。只剩下一朵伞花,拉着着陆器,晃晃悠悠的继续向下降落。切掉两个降落伞之后,组合体受风面积大幅下降,受到狂风的影响果然小了很多,横向飞行速度逐步降低下来。只是少了两个降落伞的拉力,着陆器下落的速度,比预期速度快了不少,能否成功着陆,依旧是个未知数。

又是五分钟过后,传感器显示,着陆器距离星球表面只剩1000米,又到了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节点。仅剩的一个降落伞也被切掉,而后反推引擎启动,将着陆器的下落速度降了下来,同时调整着陆器的空间位置,尽量接近绿色植物带。受到先前狂风的影响,此地距离预期落点非常远,超过了五公里。想要依靠剩余的一点燃料,飞回原定的降落地点,基本不可能,只能依靠地形摄像机,捕捉到的地面影像,在附近寻找一个最佳降落地点。

“如果我没看错,这个着陆器上使用的还是化学燃料吧,为什么不使用反重力引擎呢,就是飞行汽车上使用的那种?这样只用一颗小小的核聚变电池提供的电力,就能供应着陆器飞很久,甚至飞回原定着陆点也不成问题。”

“着陆器的体积太小了,根本就装不下反重力引擎。”

“从传回来的照片分析,这个落点也算不错,周围有丛林,有湖泊,还有山地,值的探测的目标不少。”

“你们看,这比邻星b上生长的树木,也太高大了吧,怕是有百米高,而且是倾斜生长的,非常神奇!”

“在地球早期,空气氧含量比较丰富的时候,生长的树木也非常的高大,我想比邻星b上的情况也差不多。”

“树木的倾斜生长问题,有两个可能,要么是被常年的大风吹的,要么就是植物的趋光性在产生作用。”

“哎呀,麻烦了,着陆器怎么选了个森林地区降落,不怕撞上树枝吗?”

“这是智能程序计算分析出来的最优结果,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清楚。”

“呼吓死我了,好在着陆器成功落地了!我就说智能程序选择这里降落,一定有它的道理,原来是林地中间,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可供着陆器降落。”

小型着陆器成功落地,飞控大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人类第一次将飞行器,降落在一颗太阳系外天体上,并展开全面探测。如果把这个消息公布出去,肯定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尤其是比邻星b上,有液态水,有绿色植物,很可能开发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只是想想,就让人疯狂。

着陆器落地之后,四面外壳依次打开,扩展,变成四张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原本折叠在一起的众多仪器设备,快速展开,进入到工作状态。首先进行的实验,就是对比邻星b的空气,进行采样分析。十几分钟后,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呈现在乔瑞达等人的面前,“空气成份,氮气占55%,氧气占40%,稀有气体占2%,二氧化碳占2%,二氧化硫占0.5%,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占剩余的0.5%。空气压力比地球略大,大概在1.5个大气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