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书 作品

第254章 钓鱼为业

《列仙传》有云:“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馀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着冠带,好种荔枝,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祀之。

寇先惜道,术不虚传。景公戮之,尸解神迁。历载五十,抚琴来旋。夷俟宋门,畅意五弦。”

相传,曾有一仙人,姓寇名先,世人称之为寇仙。其与众不同,竟以垂钓为业,且久居于睢水之畔。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转瞬已逾百载。寇先之传说,于民间更是广为流传起来。

宋景公[宋景公(?—前469年),子姓,宋氏,其名《左传》作栾,《史记》作头曼,《汉书》作兜栾。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国君。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0),曹伯阳背晋,干预宋政,景公伐之,执曹伯阳及公孙强以归而杀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7),出现“荧惑守心”现象,景公忧心大祸,司星三谏皆未纳,说出三句善言,三大善念,延寿二十一年。]时,宋景公闻听民间,大有寇仙长生不老之名,心自向往之,便是亲赴睢水之畔,拜访寇仙,欲从寇仙处学得长生不老的道术精要。

然而寇先早知其来意,对自己所掌握的长生道术,视若非世之珍宝,秘而不宣,概不轻传予人。

或许是因为宋景公其人,未能满足寇先所提出的某些条件,又或是因为寇先觉得,宋景公并非真正与道门法术有缘之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寇先最终婉拒了国君宋景公的请求。

如此一来,却是惹得宋景公心生贪婪怨恨,但他又顾忌着百姓对寇先的崇拜敬仰之心,反而表现得对寇先更为敬重起来。

寇先不愿传道于渴求长生的宋景公,如此惊人之举,恰似一记重锤,击在了宋景公那颗贪婪之心上,早已激起了其内心深处,那熊熊燃烧的阴郁怒火。

有宋之宫人,回家省亲,曾与其家人秘密谈起,讲他曾见,宋景公因不得寇仙长生不老之术,双目圆睁,满脸怒容,怨恨之气如火山喷涌,那鼻孔中能喷射出白雾一般的怨恨气息,极是恐怖。

这皆因宋景公无法忍受寇先的不尊行为,他本欲于盛怒之下,毫不犹豫地颁布下令,致寇先于死地,一了百了,大家都去死好了!凭什么你一介布衣,能长生不老,他个诸侯国君却弄不来法门要诀。

可寇仙之名望,于民间呼声甚高,宋景公也不敢乱来,只能暂且隐忍不发。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了,得到长生道术的念头,便是于暗中谋划起来。

宋景公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其一位心腹谋士进言说道:“大王,不如设下一场宴席,以商讨国事之名,邀请寇先前来王宫,在宴会之上,施予其威逼利诱,若他仍旧不从,便暗中号今兵士,将其斩杀除掉,对外只要宣称,他是暴病而亡便可。”宋景公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便是让人准备,依计行事。

不久之后,一封宋国君的邀请函,便由宋之宫人手,送达到了寇先手中。

当寇先看到邀请函后,掐指一算,便是看透了宋景公的这一阴谋诡计。但他并未因此出言拒绝,而是决定单独赴宴,看看这宋景公,到底能耍出什么花样来。

宴会当日,宋景公表面上对寇先客客气气,频频举杯邀饮。然其眼中,却是不时地闪现出阴毒杀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他借着酒性,便再次吐露出真实目的。

宋景公要求寇先立即授其长生道术。寇先闻言,先是冷笑了一声,进而却是自顾自端起酒盏,一口饮尽,尔后便不言不语,不为其威逼利诱所动。

宋景公见寇先,仍旧是如此油盐不进的态度,便是恼羞成怒,正要摔杯,下令早已埋伏下的士兵动手擒杀。

突然就见,寇先右手掐诀,施展出一道法术,但见瞬息之间,他便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留下宋景公与一帮趋炎附势,摇尾乞怜,阿谀奉承的大夫群寮们,在原地静坐。而宋景公此时气得暴跳如雷,险些要吐出血来。

此一故事,于尘世间,如流星般匆匆划过,独留下一段令人叹息不已的故事存在。世人皆是感叹,长生不老道术就此失传了!

因寇先预判了宋景公之毒辣手段,其生命便于宋景公那一念之间,戛然而止了一般,怎不令人感到惋惜呢!?

理所当然,世间百姓所知,大多皆是如此。正如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一样。

这般状况出现,宋景公是如是颁诏令,喧告其国的“某年某月某日,我大宋寇先仙师,于王宫宴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感天地大道,不得不飞升上界,再不流连尘世”。

百姓虽是崇拜寇先,却是拦不住他得道成仙不是!?

然,世事无常,时间能破一切虚妄。谁能料到,数十载之后,寇先的身影竟如烟云缭绕一般,再度出现于宋城地界,那古朴而肃穆的东城门前。

他这才现身宋城,便是飞跃上城头,端然静坐于城跺子口上,仿若与周遭世界全然隔绝一般。那些守城兵士,皆是近不得其身。

寇先手指轻抚琴弦,徐徐缓缓地弹奏出一曲,此曲曲音低沉,琴音缭绕,经久不散。

寇先所奏琴音,恰似涓涓细流,又仿若幽幽长叹,如怨如慕地倾诉着他的往昔与心境。而每一个音符,皆似他心头的一滴清泪,滴落于琴弦之上,化作一段段悲怆的旋律,钻入听者耳中。

寇先的突然现身,恰似宋国是一平静的湖面,被人掷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宋人心间的万丈波澜。

宋之百姓目光皆被其所吸引而来,那些曾经见过寇先的人们,惊愕地察觉到,即便是时光已然流了逝数十载,可寇仙的容颜相貌,却几乎未曾有过丝毫变化。

他仍旧是那个气宇轩昂,潇潇洒洒,长生不老的寇仙,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过多的印记。

但人们不知他为何而来。只见着他终日端坐于宋城东门上,那处城垛子口处,沉浸于琴曲之中,似乎忘却了时光的流转。

寇先那琴声,在空气中袅袅回荡,萦绕于人们耳畔,令人心悦沉醉,难以自拔,且身闻其琴音,体自见轻且强,有些个体弱久病不瘉者,金石难治的宋人,竟是就此而好了!

数十日过去之后,寇先又仿若个幽灵般,悄然离去,悄无声息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仅留下一曲未绝琴声,在那宋城上空袅袅余音缭绕,在人们心头久久萦绕不散。

如此神奇之事,恰似夜空中流星划过,短暂而夺目,却为汉代的刘向所记录于《列仙传·寇先》之中。

刘向所记这段文字,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不仅刻画出了寇先对道术的珍视,道不轻传的严谨,以及他不畏权势的态度,更彰显出了,其面对生死之时,身怀大能,沉着淡定的豪气干云。

要明白,寇先之名,于历史时空那长河中,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其一小小故事存在,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他本是个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居于睢水之畔,以垂钓为业。然光阴荏苒,他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悄然度过了一百多个寒暑。

寇先历来生活质朴而纯粹,他每日清晨必至睢水之畔,手持钓竿,默然静待鱼儿上钩。

其钓技精湛,每回皆能有所斩获。然这些鱼获,于寇先而言,非仅为果腹之物,实乃其与自然沟通之媒介。

除却钓鱼,寇先尤喜种植荔枝。他对荔枝之花与果情有独钟,常沉醉于那馥郁之气息与甘甜之滋味。荔枝树遂成其生活之一部,他悉心呵护这些树木,仿若它们乃其至交密友。

但寇先之生活,也并非全然与世隔绝。所以才会招来无妄。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

宋景公闻得寇先之名,对其长生之术深感兴趣,几近贪婪起心动念。这才亲至睢水之畔,拜访寇先,向其请教长生之秘诀。

而寇先面对宋景公之威逼利诱,并未轻易吐露自身之道术玄奥。他深知此等道术之珍贵,不可轻传,更加不愿随意传于所谓的达官贵人,雄霸王者。寇先以保密为由,婉言谢绝了宋景公之请求。招致其之怨恨。

虽然寇先拒绝了宋景公,然其故事却于宋人众口,相传流布开来。世人对其长寿法门以及神秘道术自然是充满了好奇之心,寇先亦因此而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寇先之命运使然,于某一日发生转折。终有,他为宋景公所害之事出现,也终结了其漫长而独特在世修行生涯。

然即便在生命之最后一刻,寇先犹自展现出,超乎常人所能理解的淡定从容。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在这红尘世间最后一次登场。

宛如他在睢水之畔垂钓时那般,他平静地直面死亡威胁,毫无畏惧与惊慌。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宋景公因心生怨恨,遣人将寇仙谋害之事,自然是流传了出来。

而寇仙离世数十载之后,那一日,突兀地现身于宋国城门,且接连弹奏了十余日的琴,驻守城门的士卒不能近前驱赶。

寇仙于城门弹琴之事,是为了报达宋人对其的崇拜与追思恩德。此事传开后,宋国人不约而同,开始家家户户祭祀起寇仙来,几乎把他当做了家神祭拜。

后来一传一传的,故事便变了味,有许多人传言说:“寇仙,乃是春秋时期,居于他们宋国的世外高人,因其未被道家正统体系招安,是个散仙存在,故而寇仙于天上并无官位,仅在人间留下钓鱼、弹琴之事迹。

寇仙之遭遇,可谓是典型的君子无罪,怀璧其罪。寇仙的长生不老修仙术,因其实力所显,不径流谣,为宋景公所觊觎,然寇仙拒绝传授于宋景公,遂遭恼羞成怒的宋景公处死。是法不轻传之典型。

从寇先能在宋国城门楼现身弹琴,且一弹便是数日之事观之,史上宋景公所杀之人或为假寇先,亦或寇先本就蓄意假死,而后再现身以嘲讽宋景公。

然无论如何,死而复生之象,于当时之时代,或是现时,皆可算为了不得的神迹,寇先借此复生弹琴之事,成功获取宋国百姓之祭祀信仰之力,也是他道法高深的表现。

北魏郦道元于其着作《水经注·睢水》中亦曾提及此故事。

其言“宋城西门乃寇先昔日弹琴之所。文中载,寇先素好垂钓,于睢水畔居之久矣。虽宋景公求其传道术,然寇先拒之,遂遭杀。然十载后,寇先复现于宋城西门,弹琴一曲后离去。”

此故事,不仅彰显了古代人对仙人和长生不老道术之尊崇,亦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寇先之形象与其行不畏强权的行为,使其成为众多人心中之神秘人物,其故事亦广为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

?寇先惜道,术不虚传。

景公戮之,尸解神迁。

历载五十,抚琴来旋。

夷俟宋门,畅意五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