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以内亲缘关系的那些人,像刘备这种,如果不是碰上乱世,就属于种一辈子地也基本上没人会鸟他那种。
所以说汉室宗亲的名头,给刘备带来的唯一便利就是等他有了势力之后,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汉朝的法统,至于现在……
真要投靠汉室宗亲的话,北边的刘虞、南边的刘焉、刘表之类的人,有名望也有势力,投靠他们不好吗?
这也难怪刘皇叔老是玩抵足而眠、同席而食这一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然没什么家底,给不出太多实际的好处,要拉拢人才,也只能打打感情牌了。
而且,刘皇叔早些年是当过游侠的,这样做多多少少也是带了点当年的江湖气吧?
这种时候,比企谷八幡突然庆幸谏山黄泉之前假称他们是夫妻关系了,这样至少晚上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和“夫人”睡一起。
虽然比企谷八幡并不讨厌刘皇叔,但他要是真的来个什么抵足而眠……那还是算了,比起大叔,还是和黄泉这样的美少女睡在一起比较舒服。
就在比企谷八幡和刘关张三人一番寒暄之后,曹操麾下的传令兵来通知众人前往军营,说是要商议一下接下来他们这支人马该何去何从。
听到这个,比企谷八幡也来了精神,毕竟要想和董卓对抗,甚至夺下他手上的圣杯,借助这个时代的各路豪杰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
比企谷八幡有些担心,在见识过董卓召唤出的从者的力量之后,哪怕是曹操刘备这些人,又还能剩下多少勇气与掌握着圣杯的董卓对抗?
第764章 真正的天下大乱(4k)
“……也就是说,现如今董贼的手中有一件名为‘圣杯’的宝物,那些将我等讨贼之师击溃的妖魔鬼怪,便是用那‘圣杯’召唤而出的,对吧?”
在酸枣县的联军临时中军大帐之中,曹操、刘备、孙坚,以及陶谦、孔融、鲍信、刘虞、公孙瓒这几路幸存的诸侯,还有受邀而来的比企谷八幡、谏山黄泉两人汇聚一堂,听罗贯中解释有关“圣杯”的事情。
有罗贯中解释,倒是省去了比企谷八幡不少麻烦,毕竟他虽然通过致命游戏的系统,对圣杯的机制有一定的了解,但眼下这种情况,明显和系统介绍中常规的圣杯战争不太一样。
而罗贯中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明确表示自己就是千年之后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响应了这片土地的召唤,来到了这个时代,而在座的都是他的前辈、先人。
“……在下并非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之所以能被召唤到此,或许也只是因为在下曾经写过一些有关三……咳,这个时代的拙作罢了。”
了解过罗贯中资料的比企谷八幡知道,罗贯中这么说多少还是有些自谦了。
罗贯中出生于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在真正沉下心来写书之前,他可是“有志图王”之人。
元朝末年是龙国历史上又一次动荡的乱世,虽然相对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以及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元末乱世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同样是风起云涌。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以韩山童、刘福通两人率领三千部众在白鹿庄发动红巾军起义为起点,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而在这个过程中,本来是丝绸商人家的子弟的罗贯中,也有了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雄心。
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罗贯中辞别好有赵宝丰,投靠到了到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麾下担当幕僚,为张士诚出谋划策。
在元朝末年大起义的浪潮之中,张士诚也算是一方霸主,与朱元璋、陈友谅、明玉珍等人一同割据一方,与元朝对抗。
而罗贯中作为谋士,也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通过罗贯中的谋划,张士诚打败了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大将康茂才的进攻。
不过,后来罗贯中的主公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
降元后,张士诚逐渐开始贪图享乐、失去了进取之心,到了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在各路起义军的打击之下,元朝已经行将就木,于是再次称王。
当时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谋臣都建议暂缓称王,但已经被王位迷了眼睛的张士诚根本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于是其麾下的谋士失望之下纷纷离去,罗贯中也逐渐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离开了张士诚之后,罗贯中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而在张士诚麾下为臣、以及亲眼见证元朝末年乱世的经历,也为后来创作《三国演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说,《三国演义》中精彩纷呈的火烧赤壁一章,就是参考了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
曹操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干出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