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千春 作品

第二百九十三章 慎重考虑

朱瞻埈接过信,低头展开,目光迅速扫过字里行间。本文搜:肯阅读 免费阅读

信中写明,琉球国的使团已低调抵达京城,正秘密与朝廷交涉归附大明事宜。

太子暗示,琉球王室有意归附,然而朝中却有一股势力强烈反对。

他们以周边诸国、尤其是倭寇可能因此不满为由。

竭力阻挠这桩重要谈判。

其中,上一任兵部尚书李庆的态度尤其顽固。

将信读罢,朱瞻埈慢慢将它揉成一团,单手握住。

他的眼神攫住刘安,话语铿锵而清晰。

“劳烦刘公公回去复命,就说本公子心中已有计策。请太子务必要设法拖延琉球使团离京的日期,不久之后,自有定夺!”

“奴婢明白!奴婢告退。”

刘安深深一揖,不敢多留,提着自己的脚步迅速退出书房。

朱瞻埈目送他离开,转身之际,目光变得更加锐利。

他立即命人召集谭桥等人前来商议。

厅堂内,几位亲信迅速集齐。

他将太子的密信逐字逐句复述给众人。

谭桥沉吟不语,最终语气凝重地说。

“公子,如今朝中反对之声高涨。这事牵扯甚广,稍有不慎,只怕会给太子殿下招来口实。”

孙石却眼神一亮,敲了敲扶手,显得信心十足。

“谭兄多虑了。眼下倭寇主力已南调至琉球,这正是出手好时机!若能抓准空隙,琉球归附无需经过那些迂腐之人。待东南海疆稳固下来,再多的反对也只是一阵虚声。”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

朱瞻埈始终静静听着。

就在此时,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

守卫一把推开门,脸色凝重。

“殿下!宁波外海发现来历不明的商船,形迹可疑,很可能是倭寇的探子!”

门外传来的消息让朱瞻埈微微一怔。

脑中飞速盘算着眼前的复杂局势。

这事蹊跷得很,琉球使团刚进京,倭寇的爪子就已经伸到了宁波外海。

他眉尖一挑,迈开步子,在厅里频频踱步。

“倭寇那帮孙子,暗中搞事情是没跑了!”

他倏地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屋里的人,声音沉了几分。

“孙石说得有理,这是天赐良机。彻底把倭寇的麻烦清了,正当其时!”

他当即下令。

先派人赶紧查出那些不明商船的底细,绝不能漏掉任何蛛丝马迹。

又让谭桥火速赶赴海港。

必须在水师中动些真格,悄悄布防,务求严阵以待。

倭寇阴得很,这事不能闹动静,打草惊蛇就糟了。

他心里有了计较,筹谋的下一步也敲实了。

得去找李庆聊一聊。

这老人家素有铁面无私的名声,依然是朝中不少反对琉球归附大臣的领头人物。

可朱瞻埈并不是奔着说服他来的。

他要的,是试探李庆的想法,从他那儿找机会突破。

没做声张,朱瞻埈低调地站在李府门外。

自称是普通官员,谦恭地求见这位告老在家的尚书。

李庆早上正准备出门,忽地听见有人造访。

虽有些意外,但还是让下人将来人引进。

“你来此找老夫,究竟是为何事?”

李庆端然坐在太师椅上。

朱瞻埈缓缓施礼,态度如水般谦和。

“晚辈久闻大人赫赫名声,今日冒昧造访,是想向您讨教些要务。”

李庆摸了摸花白的胡须,略一思忖,眼里却透着点疑虑。

“要务?我如今不过一退休老臣,沧海桑田,与朝廷无涉了吧。况且能帮忙的也有限啊。”

朱瞻埈嘴角微扬,轻轻回道:“您言重了。东南沿海那些倭寇之事,晚辈惶惶难安,特来寻智者指路,听听您的见解。”

听闻“倭寇”二字,李庆的神情立马严峻了几分。

他语气更低了些,说道:“乡野之人,我也只知道,这倭寇害人多年,朝廷上下策谋不断,但总也斩不尽这些祸根。总叫人恼火啊!”

朱瞻埈点了点头,仿佛陷入思虑,半晌才吐出一句话。

“近日探得密报,倭寇极可能已在琉球布下棋子,伺机将岛屿当跳板,用以扰乱我沿海。”

“什么?琉球?”

听到朱瞻埈的这话,李庆瞪大了眼。

“此事非同寻常!倘若琉球落入倭寇之手,那咱们沿海,还不得鸡飞狗跳?”

眼见对方被吸引,朱瞻埈立刻接上话头。

“所以说,琉球的归属,关乎全局。倘若它成为大明的属国,再利用地势与水师封锁,可一劳永逸地把倭寇的威胁挡在海外!”

可让他意外的是,他的话

说完之后,李庆却陷入沉默。

他不是没悟到其中道理,只是心中犹豫万分。

“殿下这话,老臣却未必尽同意。”

良久,李庆终于打破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缓,却掷地有声。

“琉球虽小,弹丸之地,却自成一主国。若明朝以不正当名义将其归化,恐会招致诸多非议,甚至令邻国觊觎。哪怕郑和巡琉球有再多功绩,又如何让天下信服?我大明的脸面,又如何保全?”

他言词间饱含深思,却带着一丝谨慎。

说到此处,他的目光微微抬起,盯着朱瞻埈。

朱瞻埈神情未变,反倒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大人既然不愿琉球成为我大明属国,那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该再插手任何琉球事务?甚至不做任何防备,假使琉球被倭寇窃取而成侵略的大本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您也明白,只要倭寇拿下琉球,他们的下个目标,必定是大明沿海。从江南到台州,沿线门户何堪一击?”

朱瞻埈的言辞愈加急促,他稍稍向前一步,目光灼灼直视李庆。

“若我们在这环节上迟疑下去,总是自安自满,最后会导致怎样的局面,恐怕不用我多言了吧?”

“李大人,您身为朝廷栋梁,岂能不衡量其中轻重缓急?”

李庆眉间的皱纹更深了。

他拢着手,微微偏过头,目光似无意地落在墙角的小案几上。

细碎的光影映照在他的脸上。

半晌,他才低低叹气,声音里透着一丝无可奈何。

“罢了,这件事,我会慎重考虑。”

话音一落,李庆转眸望向窗外。

“但愿殿下所言实非虚,也但愿大明真能从中得益,而不是徒增麻烦。否则,我李某人冒此风险,岂不成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