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不暗 作品

第216章 日本女兵

梁红英心里这么想着,就感觉心跳加快。事情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顺利——不仅没能用巧妙的方法把人救出来,反而让对方捷足先登,把困住的人弄跑了。唉,最要命的是,那两位兄弟去哪里了呢?

她想先勘察周围地形。围着川岛的大宅子转了一圈,眼前的情况:这所大宅子与周围房子有一片隔离带,高高的围墙让人望而却步。围墙周围有导水沟,墙体下方开着几个孔洞,是院子里流水向外排出的地方。

从建筑风格看,这是典型的中式宅院。作为日军大佐,川岛大概率是强占了这处宅子,而非原本属于他。好在宅子附近没有巡逻队,但转了一圈后,梁红英发现:这里离兵营不远,过了几排房子就是兵营与学校的隔离带。附近可能住着许多军官,像川岛这样的高级住宅还有几所,门前都有人把守。即便是中国的大户人家,也很少有这种规格,就连孙参谋家都没见有守门人。说明这里是日军军官的聚集区。

直到此时,梁红英才明白望江镇那村民为何求助于她——他们确实靠自已做不到。这片区域虽是城市一角,却是日军驻扎最密集的地方,想在此制造麻烦谈何容易。好在梁红英斗志昂扬,尽管找不到那两个人让她有些局促不安,但经过审慎分析,她觉得川岛大佐仍是重要突破口。

宾馆里到底有没有关押黑子他们?梁红英想进去探个究竟。但如何进入川岛家,成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观察发现,大宅门前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交流十分密集。她在不远处隐蔽观察,看到院内格局颇为讲究:并没有想象中戒备森严,除了门口有三两个按值班制度守门的人,里面显得挺冷清。远远望去,院子中央有个大池塘,池塘里还有一座小假山,假山上潺潺流水,景致别致。

经过仔细勘察,梁红英还是决定用老办法。虽说围墙有点高,但周围既没有巡逻的,院子里看上去也没有警戒,岗哨布置并不严密,这给她创造了极大便利。再高的墙也能想办法克服,不过白天行动肯定不行,必须等到晚上。梁红英在周围又转了几圈,确认可行后,便打算按计划行事。为了养精蓄锐等到晚上动手,她想先找地方吃点东西、休息一下。

离这里不远有个小饭馆,梁红英走了进去。小伙计立刻过来招待,问她想吃什么。因心里有事,梁红英本想随便吃点,便说:“把你们店里拿手的面,给我来一碗。”小伙计应了一声,赶紧去准备。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面就端上了桌。

面还没吃,外边走进来一个老人。他手里拄着竹棍探路,眼睛是盲的,手里还端着个破碗,看样子经常来这里要吃的。一进门,小伙计就不高兴地说:“你怎么又来了?总不能老在一家要吧,就不能挪挪地方?有本事去日本人那儿要,看他们给不给!”梁红英一听就不高兴了:老人家这么大年纪,又有残疾,施舍一点又何妨?她气不过,虽说自已这碗饭还没动,却端起来走到老人跟前,柔声说:“我这里有碗面还没吃,您就吃了吧。”说完,她把整碗面都倒给了老人。老人眼角溢出感激的泪水,一个劲地说:“恩人呐,谢谢你,谢谢你……”说完,他端着碗转身往外走,竹棍还不停地点着地面探路。梁红英看着老人的背影,心头一阵酸楚:这只是解决了他一顿饭,像这样可怜的人还有多少?明天他们又该去哪儿找吃的?

这事儿让她没了食欲。小伙计跑过来讨好地说:“姑娘你心眼真好,这么有慈悲心,我也很佩服。可谁家有那么多钱施舍?以前我们饭馆也跟你似的,来者就给吃的,结果门口都堵满了。我们做的是买卖,总得赚钱吃饭啊。你可别把我们店当成救济站,我们老板其实也挺开明,也想帮忙,只是……”梁红英听他说得有几分道理,虽心里仍不痛快,却也没再说什么。小伙计问要不要再做一碗面,梁红英掏出一块大洋结账。一碗面哪用得了一块大洋?小伙计从柜台上拿了纸币,给她找了钱。

就在这时,外边突然吵嚷起来。梁红英好奇,小伙计也探头往外看。只见一个由二三十个鬼子组成的巡逻队正经过这里。刚才的吵闹声,是因为失明老人看不见,不小心碰到了日本人,被一把推开,面撒了一地,老人也被推倒在街边,伤心地又哭又骂。这一幕让梁红英愤慨到了极点。

当巡逻队走到店铺门口时,两个鬼子走进来盘问:“有没有生面孔来这里?”小伙计赶紧点头哈腰地说:“没有没有,都是附近的熟客。”两个鬼子瞪了梁红英一眼,严肃地说:“要是有陌生人来吃饭,马上到军营门卫处报告!听到没有?要是查到有陌生人在你这儿吃饭却没上报,就把你的店砸了!”梁红英一看,说话的这人虽穿着日本军服,却不是日本人,而是个汉奸,说不定还是翻译——不然怎么能把中文说得这么溜?她默不作声,低头喝着杯中的茶。这伙人又气势汹汹地去下一家盘查了。

她赶紧出去扶老人。面已经没法吃了,她转头对小伙计说:“再做一碗面,把老人家请回去,让他在屋里吃。”老人在梁红英的搀扶下回到饭馆坐下,小伙计虽有些不情愿,却也不敢不听。梁红英把刚找零的纸钞拍在桌上,说:“快去,一碗不够就做两碗!”随后,她起身离开饭馆,悄悄跟在了日本巡逻队后边。

她低着头缓步前行,尽量装成在路上闲逛的样子,以免引起注意。这伙日本人每进一家店,就恐吓一番,有时还砸几样东西,把老板们吓得哆哆嗦嗦。她跟着走了一路,也有了收获:通过鬼子和老板们的交谈,得知这些人正在搜查“北山游击队”。她心里不禁犯嘀咕,是北山游击队最近骚扰了他们,还是孙太太告诉他们“北山游击队”扣留了她和老牛?又或者跟我写的那张纸条有关?她转念一想,哪有什么北山游击队?不过是修鞋店的大哥单枪匹马罢了。但由此推测,说不定鬼子根本没抓到黑子和鞋匠大哥?

梁红英继续跟着巡逻队。走到一片开阔地、没了店铺时,她摸了摸怀里的手雷,心想:在这儿扔颗手雷,应该不会伤到无辜百姓。可刚想动手,又觉得不妥,光干掉几个鬼子,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万一事情闹大,反而坏了大事。于是,她强压下冲动,继续跟着。

整整跟着鬼子转了一大圈,直到他们回到军营附近,梁红英终于有了一个重要发现!

她发现队伍里好像有女兵。起初她没注意,仔细辨认后才确定,有两个身背着医药包,军装与男兵无异,可眉目清秀,分明是女子。这让她十分惊讶,毕竟是第一次见到女日本兵。她推测,这些背着药包的女兵或许是负责枪伤救治的医疗队员。

这时,队伍已走到川岛家门口附近。两个女兵跟带头的嘀咕了几句,便径直脱离队伍,朝川岛家走去。到了门口,她们跟守门人打了招呼就直接进去了。梁红英由此推断,这两人恐怕来过不止一次。她们进去做什么?既是医务兵,想必是给人诊治伤痛。梁红英决定隐蔽起来,等她们出来。

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直到那两个日本女兵有说有笑地走出来。她们没直接回兵营,反而朝着梁红英的方向走来。梁红英继续悄悄跟着,只见她们又进了另一户人家,离她所在位置不远,门口也有守卫,估计住的是日本人,甚至可能是军队里的高级官员。

梁红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打算等她们再出来时突袭,查清楚她们的目的。又等了许久,直到傍晚,天色黯淡下来,正是动手的好时机,便于隐蔽。她选了个绝佳位置,心想她们从这户人家出来后,大概率会直接回兵营。果然,没多久,两个女兵依旧说说笑笑地走了出来,毫无戒备,径直进入了梁红英的埋伏圈。

梁红英躲在一个胡同口。她知道,若是在大路上袭击对方,必定会引来旁人注意,这里相对安全些。她不想直接冲出去拦人,便琢磨出一个办法:等两个女兵经过胡同口时,突然大声呼喊。

“太君!太君!这里有个日本伤员!”这一嗓子喊得突然,两个日本女兵猛地吓了一跳,随即止住脚步,警惕地观察四周。“伤员在哪里?”其中一个胆子较大的女兵站在原地发问,另一个则主动走上前探问情况。

梁红英伸手朝胡同深处一指,说:“里边有个日本兵和人起了争斗,现在受伤了,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走过来的女兵正要跟着去,却被同伴用日语叫住——那个女兵显然更狡猾,两人当场激烈争吵起来。

梁红英见状暗叫不妙,担心计划落空。没想到,离开几步的女兵突然折返,迅速从枪套里掏出手枪,枪口直指梁红英,用中文喝道:“走!你带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