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伪军统治力量雄厚的城镇进发,依靠地委组织同志配合,一路上摧枯拉朽。
只需放几枪,让机枪打上一个扇面,骑兵在外面制造声响,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陆北虽然嘴上喊着要进攻凤翔镇,但他可没这个想法,凤翔镇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和鹤名公路接点,其内日伪民团武装队足有上百人,一旦久攻不下,万事皆休。
在方寸之地,来回腾转挪移,不亚于刀尖舔血,添血也就罢了,还要顾及包围圈内的部队。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只能寄希望于日军指挥官能够调拨兵力回援,但是上千人的讨伐队,围困不足一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即使抽调一支讨伐队,对于整体局势并不明朗。
临近夜晚十一点。
鹤名公路上出现一个关卡据点。
宋三策马来报:“报告团长,前面是东岗。”
“有没有敌人?”陆北问。
“老侯带着一个班在据点外放了机枪,伪军警察就跑了,往凤翔镇方向。”
看了眼夜色中的公路,陆北紧皱眉头。事件的发展好像随着越来越坏的方向而去,驻扎在公路沿线及各地集团部落的伪警察部队,疯狂的向凤翔镇聚集,以图自保。
“继续向凤翔镇前进吗?”
周围的战士看向陆北,夜色中他的面庞看不清,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命令。得益于前期陆北重点要求保存精力,大家的体力和精神都很不错,战马的体力也未曾过多消耗。
前方响起马蹄声,骑兵队队长老侯率领一个班回来。
“团长,现在敌人都聚成一大坨,贸然进攻凤翔镇不行。”
人马一到,老侯就向陆北进行反映,对于陆北进攻凤翔镇想要调动日伪军讨伐队回援的战术感到不妥。仗还没打,敌人就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坨坨,让人难以下嘴。
陆北也纳闷,面对自己的调虎离山计,最好的对应方法是依托公路据点关卡,层层阻击,最大限度争取时间。只需撑过今晚,待天一亮自己这点人就能看清楚。
但敌人并未采取以此阻击的战术,而是主动聚拢成一大坨,这里一坨、那里一坨。
拉起缰绳,陆北挥鞭指向北面。
“分兵,四个班分为两队,一队继续向凤翔镇进发,一路鼓噪声势,大肆袭扰,诱使敌军聚集自保。二队向名山镇进发,摆出架势,切不可真打。
现在十点五十分,袭扰过后立刻回转,于此地集合。”
“不打?”宋三问。
陆北纠结道:“不打,现在还不是时候。”
“现在距离天亮没几个小时了,天一亮,日本人的飞机就会起飞,咱们这点人藏不住的。”
“我知道,现在并非最佳时机。”
“什么是最佳时机?”
陆北摇摇头:“我不知道,至少现在不是。”
肩膀上的担子很重,陆北不觉扫视一眼周围的战士,夜色中他看不清战士们的脸庞,但知道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
一声惊呼声响起,曹保义从马背上坠下来,并非昏迷导致的,而是他自己解开绑在马背上的绳索。小战士满仓溜下马,跑到他身旁将其扶起。
“我不能连累你们,大家少了我这个累赘,会更好战斗。”曹保义虚弱地说。
陆北很是生气:“没人觉得你是累赘。”
“但我现在就是累赘,你们不是要分兵行动,之后还要在这里集合,那就尽管分兵,要把被困的同志救出来啊!
陆团长,把同志们救出来。”
曹保义哭喊道:“给我一支枪,实在不行我就自己了结,不能连累你们。”
调转马头,陆北看了眼腕表:“执行命令!”
“是!”
毫无留恋,当命令下达的那一刻起,一队人马分为两拨,一拨往凤翔镇、一拨往名山镇,执行陆北的命令,大肆鼓噪声势,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来。
而他策马停留在原地,闭上眼在脑海中不断进行模拟作战。
陆北想明白一件事,敌人聚集成一坨一坨,虽然让自己无从下口,但事实上已经无法挤出守备兵力,去支援北面围困的日军讨伐队。
敌人在此区域分成两个坨坨,一坨在芦苇场、一坨在凤翔镇,名山镇内兵力空虚。如果能营造出调转枪口进攻名山镇,日伪军或许会分兵增援,陆北必须要逼着敌军分兵增援,同时还要保证凤翔镇那一坨不动。
这何止刀尖舔血,针尖跳舞了。
“你这是什么打法,只跑路。”曹保义喘着粗气问道。
陆北瞥了他一眼:“埃及吧打怎么打,别打扰我思考问题。”
“我就是好奇。”
没有回答他,陆北静静思考问题,战术理论再优秀也是纸上谈兵,实际进行中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如果敌人保持按兵不动,那他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但做比不做要好,万事开头难。
······
日军的反应比陆北还要强烈,当他们得知‘数百名骑兵部队’进攻凤翔镇后,便陷入争执。
板坂藏一以往讨伐抗联部队的战事已经一锤定音,只需步步为营不断压缩包围圈,可莫名其妙出现一支骑兵部队,先是隔绝辎重队,导致南部讨伐队陷入粮草不济的困惑。
这是这一点,板坂藏一并不担心,只需坚持两日,就能够全歼对方主力。
而后是连下十几处部落集团,造成极大被动,并且向凤翔镇进犯。现在他又面临应当是按兵不动,继续命令讨伐队围剿,还是应当调拨兵力回援。
青木敏之坚持己见:“各地守备兵力已经收缩,并且还有防御工事,敌军无法短时间突破。应当将战场分为两面,我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且不可给予对方破绽。
一旦匪寇逃窜,无疑是放虎归山。”
指导官原田面红耳赤:“什么呀!既然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分兵也无妨,调拨兵力先保住城镇据点,可命前行部队立刻行动,开始收缩包围圈。”
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策略,板坂藏一选择各自听取一半。
“东面讨伐队足有两支,可抽调一支,再从北面讨伐队抽调一支,增援至东面,形成阻止敌军西窜之路线。可以依靠公路沿线,扩大包围圈范围,等待解决匪寇骑兵部队,仍然可以继续围剿。
匪寇目标是凤翔镇,当从名山镇守备部队组织部队,增派至北面。”
说完,板坂藏一很满意,这样不仅仅顾及到两位同僚的感情,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指挥,不会被人说成只会听取策略的长官。
青木敏之和原田听完,觉得勉强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