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探长 作品

第108章 认知

佳木斯,高等中学。

冬去春来,当是万物复苏之时。

裹得跟粽子似的木墩好奇打量周围,他随养父母而来,来到中学参观。今天是养父母家女儿入学之时,离开抗联部队之后,他被交给一户人家收养。

木墩有了新的名字,他随养父母的姓氏,对外宣称是远方亲戚的孩子。

新的名字、新的家庭、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不用忍受饥饿和奔波,同时也失去一切相熟的人和事物,儿童团内的好友同伴,部队的叔叔阿姨,战争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

“伟铭,这里就是姐姐的学校。”一位青年女学生牵着,向他介绍这里的一切事物。

听着陌生的姓名,木墩点点头,他有些不习惯这个名字。伟铭谐音为民,是抗联地下同志给他取的新名字,寓意抗联为国为民而战。

跟随养父母和姐姐,木墩走到中学校门,当看见学校大门插着的日军膏药旗和伪满旗帜后,木墩下意识身体颤抖,恐惧不已。

“怎么了?”养母发现孩子的异样。

木墩目中满是惊恐,经历过牢狱之灾,被抗联解救。木墩知道那旗帜是代表日伪军,代表无恶不作,很多部队上的叔叔死在敌人手里。

见木墩不肯入内,养父母以为他是怕生,只好由养父带领女儿进入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养母则带着木墩在校园外等待。在远离日伪军旗帜稍远距离后,木墩才勉强克服恐惧。

萧瑟寒风拂过,街面上有一群乞儿出现,手里拿着十几份报纸,挨个向路人推销。

木墩的手被养母紧紧握住,他看见那群卖报纸的报童,也许是为了让大人起恻隐之心,那群报童跑来,双脚用布条缠了一圈又一圈,不少乞儿的耳朵鼻子被冻掉。

“太太,买一份报纸吧。”

“可怜可怜买一份报纸吧。”

养母看向木墩,不久前刚被朋友送来的时候,他也和这群报童一样,瘦小的身躯布满伤痕。养母从暖袖内取出两个铜子,用温暖的大手抚摸木墩冻的红彤彤的小脸。

接过报纸,乞儿们千恩万谢,继续前往寻找下一个好心人。

“呀!”

养母发出惊呼,报纸角落上刊登一份新闻‘关东军少佐渡边仁永讨伐匪寇玉碎’,报纸用很大的篇幅对抗联进行口诛笔伐,同时将渡边仁永宣扬成为了‘伪满政府长治久安’而玉碎的英雄,伪满三江省政府发布讣告,追授对方勋章等等······

没多久,养父带着孩子办理完入学手续出来,他们待会儿要去政府给木墩办理证件,去给他物色学校。

养母将报纸递给父女两人:“看看报纸,日本人在汤原吃了大亏,被抗联打死一个少佐,都上报纸了。”

“怕是路边小报瞎编的,有些报纸是抗日分子参与的,少不了阴阳怪气日本人。”养父说。

“真厉害!”

那名少女抢过报纸,惊讶一声。

报纸的确是路边不知名的小报,日伪把控的报社很少对前线被击毙的军官如此大书特书,只有心系家国的某些小报社,才会如此另辟蹊径宣传抗日成果,让日伪特务机构抓不住把柄。

倾听大人们的谈话,木墩眼神忽然明亮起来。

汤原县,那是他生活的家乡,也是第六军的活动区域,想必抗联的叔叔哥哥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不然绝不会登上报纸。

忽然,街头出现数名年轻人,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他们跑到学校门口向天空抛洒传单,一名年轻人大声疾呼着。

“大松屯大捷,抗联第六军陆团长率部击毙关东军山地战专家,全歼日军百余名!

大捷,抗联大捷!”

“抗联第六军大捷,全歼日军讨伐队,击毙关东军山地战专家渡边仁永!”

不少学生和家长前来办理入学手续,漫天飞舞的传单飘落。

在抛洒传单之后,那几名年轻人逃之夭夭。

那些学生和家长们纷纷捡起地上的传单,上面是数幅手工绘制的简笔画,有抗联战斗的插画,有战斗结束时的插画,除了陆北站在卡车车头的画,其余都是靠臆想编造的。

“爹、娘,是真的呢!”少女脸上升起兴奋带来的红晕。

“真的······”

“大捷啊!”

校门口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多或少都面露潮红,实在是振奋人心。

更为兴奋的是木墩,抗联第六军陆团长,第六军姓陆的团长只有陆老师,他现在觉得自己都快开心死,脑袋晕乎乎。

呀!陆老师他们打了胜仗,自己在佳木斯都能知道他们打了胜仗,肯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胜仗。

陆老师,一定要打胜仗,我等着你们来接我······

————

远在汤原的陆北对于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不知道北满省委发动一切能发动的力量,向东北民众宣传此次大捷。

参谋长冯志刚率领二连的战士回来,为了安顿这么多战士,吕三思早就在林子其他地方建造一间密营,虽然化冻,但那只是表面一层浅土能挖动,更深的土壤还是硬的跟石头一样。

被处罚的毛大饼听闻要建造密营,打了好几次报告要求参与劳动,即使冻土层硬的跟石头似的,这位山东大汉还是不辞辛劳。

北方的冻土会惩治所有想在它头上动土的人,直到铁锹被挖断,毛大饼还是不停的挖,每一锄头下去只能刨出一个小眼,这是一项折磨人的工作。

在用帘子隔开的密营大屋,留守团连以上干部开会,隔壁便是妇女团的同志,她们在给战士们缝衣服、补鞋袜。

“关于此次战斗,我做出如下几点总结,同志们听一听,各自发表一下意见。”

陆北取出笔记本说:“首先是部队指战员的情绪问题,极大多数同志都是敢于牺牲的,但在惨烈战斗过后,有些同志会生出畏难心理、个人主义。

这点需要各连队书记,还有委员们注意,要多多关爱身边的同志。特别是个人主义,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不受约束的,其实还是缺乏对于革命的认知,不认识自己是其中一员。很多同志也正是这一狭隘的个人主义作乱,将抗日的责任压到少数积极分子身上,于抗日斗争是不利的。

还有离队思想,因为抗联物质生活较差,长期斗争感到疲惫,有些同志是抱着学门开枪打仗的手艺,把抗联当成穿山如风的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