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俊爱汤圆 作品

第376章 传统技艺之传承新举

第376章 传统技艺之传承新举

林诗雅的目光越过熙攘的人群,落在了更远的未来。

热闹的展览、精美的海报只是第一步,传统技艺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她需要一种更深入、更长久的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技艺真正扎根,开枝散叶。

带着这样的想法,林诗雅来到了城郊的一处传统技艺工坊。

这里聚集着京城大部分的手工艺人,雕刻、编织、制陶……

各种技艺在此交融,空气中弥漫着木屑、陶土和染料混合的独特气味。

比起之前,工匠们的脸上多了几分红润,衣着也整洁了不少,显然生活境况有了改善。

然而,林诗雅注意到,他们手中的工具、传承的方式,却依旧如从前般陈旧。

一位老匠人正对着徒弟大声呵斥,不满他雕刻的线条不够流畅。

林诗雅驻足聆听,老匠人反复强调的,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却鲜少提及技艺背后的原理。

“难道几百年来,这些技艺就没有任何改进吗?”林诗雅心中暗想。

她仿佛看到这些精妙的技艺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里,固守着传统,却也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一种使命感在林诗雅心中涌起,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让这些技艺重现光彩,更要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成型:建立一所传统技艺学校,专门培养技艺传承人。

学校将不仅教授传统的技艺,更要引入现代的知识,让学生们理解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鼓励他们创新,发展新的技法。

林诗雅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工坊里的手工艺人。

然而,她的提议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木匠率先发难,他手中的刻刀重重地敲在桌子上,发出一声闷响。

“师徒传承,口口相传,这才是正道!办什么学校,那是纸上谈兵!”

其他手工艺人也纷纷附和,他们固守着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对林诗雅的创新之举充满了怀疑和抵触。

紧张的气氛在工坊里蔓延开来,林诗雅仿佛置身于风暴中心,但她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李嬷嬷,”林诗雅转向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您觉得呢?”

李嬷嬷拄着拐杖,缓缓走到林诗雅身边,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带着一丝慈祥的微笑,声音却铿锵有力:“老身虽然不通文墨,但也知道这世道,变则通,不变则亡。林大人说的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固然要守着,但也不能抱着老黄历过日子。要我说,这学校办得好,能让咱们这些老手艺,后继有人!”

李嬷嬷的一番话,让工坊里嘈杂的声音渐渐平息。

林诗雅感激地朝她点点头,接着说道:“诸位前辈,诗雅明白你们的顾虑。但诗雅并非要摒弃传统,而是想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不仅要让后人学会技艺,更要让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我们邀请各领域的学者,来为学生讲解文字、历史、数学、甚至是物理原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诸位,你们手里的技艺,不单单是吃饭的工具,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不思进取,这些宝贝迟早会蒙尘。诗雅不希望看到这一天,所以我才力求创新,让传统技艺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为了让众人更直观地了解她的想法,林诗雅请来了几位颇负盛名的学者。

他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化知识对于技艺的重要性,又请来一些技艺精湛的艺人,分享学习文化知识后,如何精进自身技艺的心得。

一位擅长玉雕的匠人讲述,他从几何学中获得了灵感,雕刻出的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性,这引起了工匠们的浓厚兴趣。

在林诗雅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手工艺人们的态度逐渐软化,他们开始认真思考林诗雅的提议,原本抵触的情绪也慢慢消散。

一些年轻的工匠开始兴奋地讨论起学校的未来,他们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传承技艺的新途径。

慕容复一直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看着林诗雅侃侃而谈,他走到她身边,轻声问道:“雅儿,学校的选址可有眉目了?”

林诗雅转过身,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的眼睛亮得像是天上的星辰:“皇上,诗雅已有了初步的想法,想选在城郊的一处废弃的皇家园林,那里既清静又宽阔,正适合办学校。”她兴奋地指着手中的图纸,详细地解释着自己的规划,时不时地征求慕容复的意见。

慕容复认真地倾听着,他看着林诗雅神采飞扬的样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里的人民。

工坊内的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手工艺人们开始积极地讨论学校的各项事宜。

林诗雅看着他们脸上逐渐展开的笑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时,林诗雅突然感受到一阵异样的触感,她垂眸一看,是一封折叠的信笺,静静地躺在她手心里,信封上什么都没有写。

林诗雅不解地看向慕容复,却发现他只是微微一笑,

林诗雅展开信笺,里面只有寥寥数语,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的火热。

信上说,筹办学校所需的资金,户部那边暂时无法拨付,让她另想办法。

如同被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喉咙,林诗雅的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她紧紧攥着信纸,指节泛白。

之前为了争取手工艺人们的支持,她可谓是耗尽了心力,如今又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仿佛一座大山压在她的肩头,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她感到一阵晕眩,眼前的手工艺人变得模糊起来,木头的清香也变得刺鼻。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

她不能倒下,她看到了手工艺人们眼中的期盼,看到了他们对学校的渴望。

那眼神犹如夜幕中的星火,纵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林诗雅环顾四周,工坊内的工匠们,有的在细致地打磨着手中的物件,有的在专注地描绘着图样,他们脸上的认真和专注,让林诗雅心中涌起一股力量。

她明白,她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更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因资金问题而停滞不前。

她没有直接向朝廷伸手要钱她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林诗雅找到李嬷嬷,向她说明了情况。

李嬷嬷听完,眉头紧锁,但很快便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林大人,老身虽没什么钱财,但在这京城,也还算有些薄面。不如,我们发动民间的力量,为学校募捐如何?”

林诗雅眼前一亮,这个主意确实让她意想不到。

发动民间力量,这不仅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还可以提高民众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可谓一举两得。

李嬷嬷行动迅速,她联络了京城一些热衷于传统技艺的富商和仕绅,这些人平日里就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

她还组织了一场小型的展示活动,将手工艺人们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放在热闹的街道上。

林诗雅和李嬷嬷忙得脚不沾地,她们奔走于大街小巷,四处宣传学校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技艺的价值。

她们的声音沙哑,双腿酸痛,但看到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传统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们的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林诗雅的行动在京城掀起了一阵热潮,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为学校的筹办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独特的募捐方式,让许多人感到新奇,也让大家意识到,传统技艺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就在募捐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孙官员却悄悄地找到了林诗雅,他带着一丝谄媚的笑容,低声说道:“林大人,您这般大张旗鼓地募捐,是不是有些不合规矩啊?”

林诗雅转过身,眼神锐利地看着孙官员,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反问道:“孙大人,规矩?这规矩,到底是谁定的呢?”

京城内外,一时之间,竟掀起了一股捐资助学的热潮。

富商巨贾慷慨解囊,寻常百姓也纷纷倾尽所有,只为能为这所传承技艺的学校添砖加瓦。

短短数日,林诗雅便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远远超出了预期。

看着源源不断送来的银两和物资,林诗雅心中感慨万千。

她明白,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支持,更是民众对传统技艺的认可和期盼。

她暗暗发誓,定不辜负众望,将这所学校办好,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选址在城郊皇家园林的传统技艺学校正式动工。

曾经荒芜的园林,如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匠们挥汗如雨,一砖一瓦地垒砌着学校的围墙,一草一木地装点着学校的庭院。

他们干劲十足,仿佛在建造的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他们未来的希望。

老木匠,曾经质疑林诗雅的那位老匠人,如今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

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仔细地检查着每一块木料,每一根梁柱,生怕出现丝毫差错。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

李嬷嬷也忙前忙后,为工匠们送水送饭,嘘寒问暖。

她看着日渐成型的学校,心中充满了喜悦。

她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技艺,看到了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生机。

林诗雅站在工地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

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传统技艺重放光彩。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地上,将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木屑和泥土的清香,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然而,她明白,学校的建设仅仅是开始,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学习传统技艺,才是最大的难题。

在这个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技艺呢?

林诗雅皱起眉头,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这时,慕容复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递给她一杯热茶。

“雅儿,在想什么呢?”

林诗雅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口中蔓延开来。

“皇上,臣在想,学校建成之后,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统技艺呢?”

慕容复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雅儿,你忘了,我们还有一张王牌没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