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俊爱汤圆 作品

第391章 民间教育之师资扩充

    第391章 民间教育之师资扩充

    林诗雅转头看向慕容复,笑意盈盈地回握他的手,“这还只是开始。”她深知,建好学堂只是第一步,教材的编写、教学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

    眼下的燃眉之急,便是要扩充师资队伍。

    “林大人,您只顾着建学堂,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一位老先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籍,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他正是这乡村私塾的老夫子,教书育人几十年,如今却面临着无人继承衣钵的困境。

    老夫子的话点醒了林诗雅,也让她心中更加坚定。

    她环视四周,目光落在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上,扬声道:“诸位父老乡亲,建好学堂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先生来教导孩子们。我打算在民间寻找有学识、有德行的人才,充实到各个学堂中去。不知大家可有人选推荐?”

    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推荐村里的老秀才,有人推荐镇上的账房先生,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

    林诗雅将这些名字一一记下,心中燃起了一团火。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林诗雅兴冲冲地找到礼部教育司张大人,提出增加民间教育师资的请求,却遭到了冷遇。

    “林大人,您这想法固然好,可是朝廷的经费有限啊。”张大人打着官腔,眼皮都没抬一下。

    林诗雅早料到会遇到阻碍,她不卑不亢地提出:“大人,民间可以集资,百姓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都很愿意出一份力。”

    “集资?”张大人嗤笑一声,“林大人,您可真是天真!那些泥腿子能拿出几个钱?这可不是小数目,别到时候弄巧成拙,反倒成了笑话!”

    张大人的轻蔑态度让林诗雅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但她并未放弃。

    民间集资的路走不通,她便另辟蹊径。

    她决定亲自下乡走访,寻找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教育人才。

    辞别了张大人,林诗雅便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前往乡村的道路。

    马车一路颠簸,路旁的景色从繁华的城镇逐渐变成了田间小路。

    “吁——”马车停了下来,林诗雅掀开车帘,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几个农夫正弯腰劳作,汗水浸透了衣衫。

    林诗雅走下马车,朝着田埂走去……

    林诗雅沿着田埂,一路走到田间劳作的农夫身边。

    秋日的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空气中弥漫着稻香,然而林诗雅的心情却如同这逐渐转凉的天气一般,蒙上了一层阴霾。

    “这位大哥,你好。”林诗雅礼貌地向一位正在收割稻谷的农夫打招呼。

    农夫抬起头,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疑惑地望着她:“这位公子,有何贵干?”

    林诗雅说明来意,希望能从村里寻找一些有学识的人来担任教师,为孩子们传道授业。

    不料,农夫听后却哈哈大笑起来:“公子,您真是说笑了!我们这些庄稼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时间读书识字?再说,读书识字有什么用?还不是得种地养家糊口!”

    林诗雅耐心地解释教育的重要性,却发现农夫的眼神里充满了不解和抗拒。

    她又接连问了几个村民,得到的答案都大同小异。

    有人甚至直接回绝:“读书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林诗雅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村民们对教育的漠视,让她感到深深的挫败。

    原以为推广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却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一阵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林诗雅不禁打了个寒颤。

    她裹紧了身上的披风,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前几日受邀前来京城讲学的周文人。

    周文人学识渊博,口才了得,或许他能帮自己一把。

    一个念头在林诗雅心中闪过,她的眼睛一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

    回到京城,林诗雅立即派人去请周文人。

    她将自己在乡村的遭遇和想法告诉了周文人,并诚恳地请求他的帮助。

    周文人听后,欣然同意,表示愿意与她一同前往乡村,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

    几日后,林诗雅和周文人再次来到那个村庄。

    这一次,他们没有挨家挨户地劝说村民,而是在村口搭起了一个台子,宣布要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选拔赛”。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

    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聚集到台子前,议论纷纷。

    “教师选拔赛?那是什么玩意儿?”

    “听说是要选拔教书先生,获胜者还能得到丰厚的奖励呢!”

    “真的假的?那我也去试试!”

    看着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林诗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她转头看向身旁的周文人,轻声道:“周先生,一切就拜托您了。”

    周文人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我们举办这场教师选拔赛,旨在选拔出有学识、有德行的人才,来担任我们新建学堂的教师。本次比赛不限年龄、不限出身,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些原本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被这场比赛吸引,纷纷前来报名。

    一个身材瘦弱却目光炯炯的青年,手里紧紧握着一本翻旧了的《诗经》,略带羞涩地走到报名处。

    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的青年,放下手中的锄头,大步流星地走到台上,

    林诗雅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时,人群中一阵骚动,有人高呼:“皇上驾到!”

    林诗雅循声望去,只见慕容复身着便服,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走了过来。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目光落在林诗雅身上,充满了赞赏和鼓励。

    林诗雅心中满是感激,她快步走到慕容复面前,行礼道:“皇上,您怎么来了?”

    慕容复笑着扶起她,柔声道:“朕听闻林爱卿在此举办教师选拔赛,特地前来助威。”他转头看向台下的百姓,朗声道:“教育乃国之根本,朕希望各位都能重视教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慕容复的一番话,赢得了台下百姓的阵阵喝彩。

    林诗雅看着慕容复,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咚!”一声锣响,选拔赛正式开始。

    第一个环节是笔试,考题涵盖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台下的年轻人纷纷拿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一个个都憋足了劲,想要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

    林诗雅和慕容复站在台下,看着这些认真答题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场选拔赛,究竟会选拔出哪些人才呢?

    锣鼓声落,选拔赛的结果也随之揭晓。

    几位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方面表现出色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他们的名字被高声宣读,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年轻的教师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他们接过林诗雅亲手颁发的聘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阳光洒在林诗雅的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她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新教师,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一场选拔赛的胜利,更是民间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

    她深知,这些新教师将成为乡村教育的火种,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照亮他们未来的道路。

    消息传到城镇,城镇学堂的刘校长却坐不住了。

    他原本对乡村的教育不屑一顾,认为那些泥腿子根本不配读书识字。

    但如今,林诗雅在乡村大力推行教育,还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这让他感受到了威胁。

    他担心乡村的学堂会抢走他的生源,影响他的收入。

    刘校长坐在学堂的书房里,脸色阴沉。

    他手里握着一杯茶,却一口也喝不下去。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他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碎片四溅,茶水在地板上蔓延开来,如同他此刻焦躁的心情。

    他叫来自己的管家赵成,吩咐道:“你去打听一下,林诗雅下一步打算做什么。还有,那些新选拔出来的教师,给我盯紧他们,找机会……”刘校长没有把话说完,但他阴狠的眼神和语气,已经足以让赵成明白他的意思。

    赵成领命而去,刘校长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眼神闪烁不定。

    他知道,与林诗雅的对抗才刚刚开始。

    他要用尽一切手段,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

    林诗雅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宁静的乡村,心中充满了希望。

    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大人,城镇学堂的刘校长派人来了……”侍卫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语气中带着一丝急迫。

    林诗雅心中一凛,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走到门口,打开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