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大鱼 作品

第176章 老皇帝承认沈惊澜这个儿子

老皇帝面色缓了缓,看向沈惊澜的目光中难得多了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慈爱。

“朕听闻荣王府昨夜走了水,你身子无碍吧?”

沈惊澜:“谢父皇体恤,儿臣一切安好。”

雍国习俗,孩子出生后,由家中长辈取名,等到满月长辈亲手把孩子的名字加进族谱。

老皇帝犹豫一瞬,又问。

“朕还听说荣王府得了两位小皇孙?”

“是。”

老皇帝:“……”

他十三个儿子,十五位公主,那个添丁加口的不都是乐得来找他报喜,央求他赐名?

沈惊澜安顿好温若初之后,趁着皇后和东宫还没反应过来,当机立断,安排人手抄了南卿庄,以及都城附近两个庄子负责给东宫敛财劣绅的宅子。

忙了一早晨,两个孩子的名字还没来得及取。

清楚雍国习俗,新生的孩子需要长辈取名字入族谱。他并无不在意族谱,孩子是温若初生的,沈惊澜想让温若初给孩子取名字。

沈惊澜不愿意,老皇帝以为沈惊澜为人木讷不好意思求他,他可是一国之君,岂有上上赶着求人的求他的道理。

父子俩僵持半晌,谁都没说话。

李公公站在一边,小心翼翼打量老皇帝神色,这个荣王殿下也真是的,陛下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就借坡下驴呗。

陛下能承认这两个孩子是小皇孙,可不容易,有陛下首肯,荣王妃生的这两个小皇孙,谁也动不了,是能长大的。

李公公挑破尴尬道,一脸笑意。

“荣王府的两位小皇孙还没来得及取名吧,左右过两日荣王也得来求陛下,不如就趁今日把两位小皇孙的名字定下,省得荣王殿下再多跑一趟。”

沈惊澜倒吸一口气,余光瞄了一眼李公公,眼神警告李公公多事。

撩起衣袍,双膝跪地,求老皇帝。

“儿臣代两位犬子求父皇赐名。”

老皇帝眉宇间染上喜色,满意沈惊澜对他的恭顺,捋了一把花白胡须。

“好,好啊,今日便赐名。”他思索片刻,道,“桓儿和烁儿在前,老九府上的两位小皇孙,按辈分排老三和老四,老三便叫沈轩,寓意光明轩昂,日后必成大器,老四就叫沈煜,煜有照耀之意,望他一生璀璨。”

沈惊澜叩首谢恩:“谢父皇赐名,愿两位犬子不负父皇期许。”

老皇帝挥了挥手,“行了,回去多陪陪老婆孩子吧,鄞郡军饷来源的案子不用你管了,荣王府不能住了,你暂且在老宅子将就几日,这两日朕帮你选一处府邸。”

又赐给两位小皇孙一人一只金项圈,让沈惊澜带回去。

沈惊澜回老宅子的时候,温若初已经睡醒了,两位小公子在奶娘那吃饱了奶水,躺在摇床里,一人带着一个金项圈,排排睡,睡得香甜。

温若初趴在床边,下巴垫在手臂上,看两个小家伙,皱皱巴巴的丑娃娃,这会愣是看顺眼了。

沈惊澜方才回来的时候一脸难色,似是有话,犹犹豫豫的,温若初再三追问才知道是孩子取名字的事。

老皇帝舔着脸把两个小家伙的名字定下了。

沈惊澜怕她生气。

温若初没觉得生气,反而觉得是好事,沈惊澜到底是老皇帝的亲儿子,沈惊澜的儿子可不就是人家孙子?

只有经过老皇帝承认,两个小家伙的名字才能写在雍国皇室玉牒上,将来才有机会承袭大统,也间接反应出老皇帝逐渐承认了沈惊澜,这是好事。

温若初还反过来劝沈惊澜宽心。

沈惊澜坐在摇床的另一边,取名字的事过去了,知道温若初心里惦记着鄞郡军饷来源的案子,不等温若初问,闲聊似的就把在御乾宫的事说完了。

温若初面上没什么怒色,只有老母亲对两个小家伙的喜爱。

月儿到底是年纪小,沈不住气,两位小公子在睡觉,压低声音愤愤不平道。

“皇后和太子坑害那么多人,王爷把他们贪腐的账目和金子都摆在陛下脸上了,陛下一点反应都没有,也没说惩治皇后和太子?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

那色胆包天的郭河强娶小玉的日子在十日后,一大早郭河被沈惊澜的人抓走了,小玉算是彻底得救翻身了,是喜事。

温若初听说郭河被抓走了,心里着实为小玉松了一口气。

她又诞下两个小家伙,母子平安。

好事都赶到一起了,她笑得温和,“陛下没反应,可不代表不惩治皇后和太子。”

自古天子不与民争利,老皇帝平庸却不昏庸,知道百姓对一个朝廷的重要性。

不然也不可能在匪患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之时,力主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会在沈星驰声望受损的时候,为沈星驰挽回声望。

老皇帝愚民,却不敢伤民。

土地是一国之本,皇后和沈星驰这次动了老皇帝最在意的东西,老皇帝这会指不定怎么伤心动怒呢。

云淡风轻地让沈惊澜回来,不过是把沈惊澜当做外人,不方便处理家事。

老皇帝若是当着沈惊澜的面直接叫来皇后和太子,那才是真的冷处理没有下文。他们这边才该担心。

月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的愤怒逐渐消散,不大懂公主说的,但是她相信公主。

温若初和沈惊澜一左一右围坐在摇床边,看着他们创造出来的小家伙,唠家常说情话一般,轻声细语说着朝堂上的事,家国天下在这一小方天地完美融合,一片岁月静好。

这边岁月静好,翊坤宫此时气氛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

房间里只老皇帝,皇后以及太子沈星驰一家三口在,宫女嬷嬷太监们被老皇帝撵了出去。

皇后跪坐在地,年近半百,贵为一国之母,当着三十几岁孩子的面哭得梨花带雨,上气不接下气,肩膀一耸一耸的。

“人心是喂不熟的,那些贱民穷得叮当响,必然是品行卑劣之人,就算是给了他们低价良田,那些人也不会记陛下的好,对陛下感恩戴德,只会得寸进尺,要更多,变成刁民。”

“陛下当年收缴老臣手里的良田,得罪了多少人,几位皇叔含恨而死,陛下百年之后有何颜面去见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