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二十七章 当取邯郸武库,收武安矿徒,编以成军!

    “铛铛…铛铛!…”

    邯郸城中的打铁声远远传来,哪怕在城郊的庄园,也能清晰的听到。晚风中带着烧炭的烟铁味,日暮下升起袅袅的灰烟。这些似曾相识的熟悉景象,让张承负注目良久,难得的有些恍惚。

    “铛…”

    这种工坊的声音与气息,是在冀州辽阔清新的田野中,所很少能感受到的。甚至在整个大汉的天下,有这种工坊气息的地方,也不过寥寥数十处而已。这一刻,少年默然伫立在庭中,望着西方的日暮,低低念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白发三千丈…”

    念到这,他顿住不语,阖目良久。而后,他再睁开眼时,脸上已经恢复如常,转身去往东厢房。东为尊,这里是招待贵客的屋舍,也是大贤良师歇息的地方。

    “老师!”

    “嗯。聊的如何?”

    “赵阿公颇为健谈…弟子得了个铁甲的消息,非常紧要。”

    “铁甲?”

    闻言,大贤良师张角顿了顿,从卧睡的塌上缓缓坐起。他点起一盏烛火,放在塌边的案几上。摇曳的烛光下,张承负也上塌跪坐。他神情凝重,把“邯郸武库,可以私买到铁甲”的消息,细细说了一遍。

    “黄天在上!一名甲士,可当五丁!我太平道若举大事,必须组建一支核心的精兵。而武装他们,少不了矛戟弓弩甲盾。其中,又以甲为第一,弩为第二!…”

    “邯郸武库的铁甲?…”

    大贤良师张角沉吟不语。他虽然行医传道多年,但确实没有在冀、豫、兖、青、荆,这些大汉腹地的州中,见过大规模的甲兵军队,更没见过大规模甲兵的厮杀。而不仅仅是他,整个太平道高层,对于武器装备的重视程度,明显是有些不足的。

    “嗯…承负,你的想法是?…”

    “老师,岁在甲子!黄天之期已经不远了。弟子觉得,这些邯郸武库私卖的甲胄兵器,应当尽可能的收入我太平道手中!而这些交际买卖的渠道与人脉,包括耗费的钱财,必然离不开这位信奉黄天的本地大商赵冶。这件事只能交给他做,需得把他变成我太平道的自己人!…”

    说到这,张承负低下头,向师父恭敬行礼,轻声道。

    “老师,这位大商人,对我太平道有所求。他相信命数与福德,也需要庇护与承诺…他要的,弟子给不了。但老师您能给他。”

    “邯郸西连太行,南近邺城,有铁匠与武库,位置极其关键!在这里,我太平道确实需要有所布置。一旦举事,必须第一时间里应外合,拿下邯郸城!否则,让冀州官府先武装起人手守城,再想攻克,就难上加难了!”

    “邯郸...赵国邯郸。”

    大贤良师张角垂下眼睛,摇曳的烛火变化着他脸上的光明,却看不出什么神色的变化。好一会后,他才微微颔首,平静道。

    “嗯!那为师就在邯郸多留两三日,请这位信奉黄天的大商人,正式加入我太平道吧!”

    “承负,你不是要去看铁山吗?明日就去吧!以三日为期,速去速回。等你回来,我们还要南下邺城。我与刺史李邵约好了,要再为他看看病,顺便谈玄几日。我太平道在冀州行事,离不开这位冀州刺史的亲善,故而怠慢不得。”

    “是!老师!…”

    张承负重重点头,此事就这样敲定。而第二日,大贤良师张角便抽出空来,与大商赵冶温言相谈。两人谈至酣处,张角还亲自取出蓍草,为赵冶算命占卜,去祖坟望气,甚至还把脉看病,直让这位豪商心旌摇曳、感激涕零…

    而另一路,张承负在赵府管事的陪同下,和高道奴骑着马,去了西边数十里外武安县的铁矿山。

    整个武安县境内,大小矿山极多,恐怕有四五十处。大矿中官营为主,筑冶铁竖炉,有上百郡国兵看管,蓄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的矿徒和囚犯。而小矿中则都是民间私营,竖炉稍小,但更精细些,也有两三百个招募的矿徒。

    “小张符师,这武安县中,官营大矿有三座。每座千几百人,炉高两丈余(5米)。大炉一次冶炼,需耗铁矿数千斤,木炭数千斤,出铁料千斤!民间小矿三十座,每座数十到数百人不等,炉高一丈多(3米)。小炉一次冶炼,则能出铁百斤、两百斤!…”

    “三十多座大小矿加起来,怕是有矿徒工匠八千余,一轮冶铁,便出大几千、上万斤!这就是列备五都的邯郸铁业!若是有充足的矿石供应,这大小竖炉就可以连着冶炼,无需用木炭慢慢加热,大大减少燃料…”

    “可惜,挖矿的矿徒还是不足。铁器出产太多,也容易掉价。这冶铁炉,就没法连着开。”

    赵府管事详细说着,那壮观惊人的开矿与冶铁场景,也就此映入张承负眼中,让他惊叹连连!

    只见在远处的起伏的山丘上,大小竖炉林立,黑烟连片升起。到处都是忙碌的矿徒与铁匠,到处都是矿石、铁料与木炭,堆积如山!

    “一轮冶炼,数千上万斤的铁料!仅仅是一个邯郸…”

    张承负目露震撼。毫无疑问,大汉这种规模惊人的冶铁场景,正冠绝着此时的世界!

    华夏铁骨,百炼成钢。正是有这些源源不断冶炼出来的铁料,才有了大汉冠绝四夷的生产力,以及“一汉当五胡”的战斗力!

    只是现在,大汉这颗四百年神树的病症,已经深入肺腑。它腐朽之深,让埋在土中,作为神树根系的黔首百姓们,都无法存活下去。于是,此刻要推翻它的,就不再是周幽王时的四夷。而是支撑起大汉本身的千万黎民,与早有异心与野望的数百世家大族…

    “嘿!哟!投矿料!”

    “嘿!哟!鼓风箱!”

    “嘿!哟!倒铁水!”

    “嘿!哟!锤打料!”

    近处的赵氏冶场中,密砖成炉,烟火滚盛。风箱轰响,工匠呼喊,如听雷轰鬼语。

    一队队铁工挥着铁制工具,精赤着上身,在铁炉前汗如雨下,做着不同的工作。他们有着明确的分组:投料、鼓风、倒铁、捶打…每一组都用口号作为节拍,同步协作的干活,显示出极好的配合与纪律!

    而不远处的露天铁矿中,矿徒们也同样一组一组,在深处的矿口中挖掘。他们弓着腰,交替背负着,把铁矿石运送出来。就连更远处烧炭的炭工,也是一样的艰苦有序。他们一队队闷起窑坑的木火,被炭火燎的黢黑,却时刻都盯着火头。

    此时此刻,无论是铁工、矿徒还是炭工,这些工徒们体现出来的体格、纪律与忍耐,以及他们对于铁器、火焰与械斗的熟悉,都验证着一个后世总结出的经验…

    “矿徒、盐徒、山民,皆可练为精兵。以其习劳苦、耐饥寒、性悍而质朴也。”

    “不仅如此!这些铁工、矿徒与炭工身上,还拥有着乡民们罕见的纪律性!他们懂队列、能协作,只要稍稍经历厮杀...就是最好的士卒!我太平道,一定要把他们收入麾下!”

    这一刻,张承负凝视良久,胸有惊雷翻涌,面如平湖不变。他深深的看了这些矿徒工匠们许久,才蓦然转身,骑上了马。

    “走吧!该回去了!…”

    “哒哒哒!…”

    马蹄声渐渐远去,武安的矿场消失在丘陵与山脉中。远方的天空,只留下升起的黑烟,消失在如血的残阳里。

    当张承负返回赵氏庄园的时候,却看到大商赵冶已经戴上了黄巾,额头点着红色的符点,身上也换了身黄色的麻衣。

    “承负,道奴,且来与赵方主见过!从今以后,赵方主就是我太平道,在邯郸小方的方主了!”

    大贤良师张角神情温和,一手执着黄卷,一手在大商赵冶的额头上虚画。而当这仪式完成,赵冶已经喜气洋洋。他高兴笑着,对两个张角亲传弟子行礼道。

    “邯郸方主赵冶,见过两位符师!哈哈!从此,我们就是同道门人了!…”

    闻言,张承负怔了怔,也连忙上前一步,笑着回礼道。

    “拜见赵方主!”

    “别那么生分,还是叫我阿公吧!我也叫你承负…”

    “诺,拜见赵阿公!”

    “哈哈!承负!”

    邯郸方主赵冶笑着说了几句。然后,他挥了挥手,让左右的管事仆从退下。直到四下再无外人,他才捋了捋胡子,沉声道。

    “贤师,两位符师,这邯郸武库私卖的兵器与甲胄,就包在我身上了!而只要有我道门的庇护,我赵氏铁坊,也能私下打造些铁兵…”

    “这武库的私卖,其实一向都有。邯郸相不在,兵曹掾、兵曹吏与库吏,就是主要需要打点的三人。老夫一向与他们交好,借了贤师的名头,也不用再担心他们得寸进尺、勒索威逼…这生意,就交给老夫吧!”

    “而老夫的幼子赵钧,今年十三,则拜托给大贤良师。请贤师带在身边,做个道童!也好沾沾仙气…”

    说着,邯郸方主赵冶就唤来自己最小的儿子赵钧,亲手交到大贤良师张角的手中。而张角受了这孩子的拜礼,就算定下了门中的名分。

    只要这小道童能经过考验,熟背宗门的《太平经》,遵从黄天之道,就能成为张角又一位亲传弟子。为了收服这位邯郸方主,大贤良师张角,确实颇花了一番心思。

    在这黄巾起义前一年半,大商赵氏加入太平道,也不知究竟是命运的馈赠,还是命运的代价?

    等说完这些正事,邯郸方主赵冶又转过身,对张承负拱了拱手,亲近道。

    “承负,从邯郸私卖兵甲,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邯郸眼下的郡国吏员,并无一个厉害人物,大多虚浮于事,任职只为敛财…”

    “倒是之前,郡国中有个厉害的比曹吏,性情极为刚直,偏偏又精熟吏务。他主管核检,严查了几年的府库,让上下都头疼的紧。直到众吏员暗中使劲,把他送到了魏郡邺城,这邯郸国才又其乐融融…”

    闻言,张承负怔了怔,好奇道。

    “哦?不知这位厉害的曹吏,姓甚名谁?如今又在邺城,担任何种职位?”

    “他是阴安审氏出身,姓审名配,表字正南。

    “审配?审正南?!”

    “对!承负无需紧张。这审配如今到了邺城,在魏郡属吏中升了一级,从比曹吏变成了法曹掾。不过法曹管的是邮路驿站,要整天到处跑,又没什么郡中的实权,很难说是升还是贬。换而言之,此人在魏郡府衙中,还是一样未受重用…”

    说到这,邯郸方主赵冶笑了笑,又对大贤良师行了一礼,好心提醒道。

    “这位审正南,对我太平道颇有敌意!他曾几次向郡守与刺史,举告大贤良师,不是个好相与的…若是在魏郡遇到,还请大贤良师小心些!…”

    等提醒完这些,邯郸方主赵冶看了看天色,大手一挥,慷慨笑道。

    “来!请贵客入堂中!今晚好生宴饮,为贤师明日启程送行!…”

    这一晚,高道奴吃了两三斤肉,喝了好几罐酒,就像一头吃饱喝足的熊,呼呼的睡着了。张承负也吃了不少,算是这几年吃的最好的一顿。而张角只是浅浅用了些饭菜,饮了两口水酒,就回屋去了。

    “这两年来…老师好像越吃越少了?”

    张承负心中思忖,也离了酒席,返回屋中。师徒两人点起烛火,在榻上跪坐,都是一般的肃然认真,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如何?”

    “武安矿山,有八千矿徒,都是上好的兵源!他们体格强壮、纪律有序、性情凶悍,比普通农夫要出色的多,更适合组建精锐部曲…”

    “我太平道应该派些人手,留在邯郸。一则参与兵甲筹备,二则向矿徒工匠们传道,三则在邯郸作为内应!”

    张承负神情严肃,一字一句的提议道。

    “老师,待天时有变…当在第一时间,先取邯郸!尽取邯郸武库,收武安矿徒,编以成军!给这支矿徒部曲,都装备上武库中最好的兵器甲胄…他们一定会成为我太平道最可靠的精兵,成为对阵汉军的中流砥柱!”

    “编矿徒成军,对抗汉军?…”

    听到这一番建言,大贤良师张角沉吟片刻,轻轻点头。随后,他看了会这个杀气腾腾的小弟子,神色复杂,轻声叹道。

    “天煞之象,杀伐四起。承负,你心中时时刻刻所想,都是如何聚兵武装,如何举兵起事。这身杀气,却是太盛了…”

    “老师!时不我待,当争朝夕!而兵凶战危,我等要想成事,就只能时刻牢记,用我等手中的刀矛,来保卫黄天!…”

    “嗯…”

    大贤良师张角默然数息,先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最后,他只是道。

    “如此看来,邯郸是必取之地。而邺城为冀州治所,也必取之,需要好生安排。”

    “早些睡。明日一早,南下邺城。先去漳水十二渠看看,以生民的和气,洗洗你身上的杀气~~”

    “诺!…”

    张承负恭敬行礼,这就起身离去。点点烛火,在屋中摇曳。大贤良师张角坐了许久,忽然起身拿出蓍草。他对着窗外的星汉圆月,口中轻声念诵,为前路算了一卦。

    “老阳、少阳、少阴,为兑金。少阳,少阴,少阳,为离火。离上兑下,即上火下泽,火泽为睽。睽卦?”

    “睽卦,初九变爻。爻辞,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见恶人,以辟咎也…遇见恶人,而消除了恶意?这恶意,又是如何消除的呢?…”

    看着这意味深长的卦象,大贤良师垂目许久,这才返身上塌。而后,烛光熄灭,唯有月光清亮,如同玉盘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