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82章 大明棋圣

“行吧行吧...”

叶庸嘟囔着。·小/税_C*m¢s/ ·追+罪~新!彰-踕_

很明显,那副样子看起来,像是自认为亏了。

叶煊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说白了叶庸和朱元璋的思想一样,典型的小农思想。

在市井之间,平日里需要耗费心机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这件事情对于自己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赚了,那就美滋滋的。

亏了,恐怕得气的想三日天。

普通百姓的思想根深蒂固,是无法改变的,而自己虽然也能拿出来一堆大道理,但是感觉并没有什么用,就让老子叶庸这样吧,有他在也不会出现什么事情。

思索间,叶煊向母亲要了一袋白糖,准备去见朱元璋,和朱元璋商量商量白糖的事情。

同时,估计锦衣卫这边已经把方才他和袁珙交谈的内容,告知朱元璋了,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那姚广孝求求情。

“对了,明天就是徐达的大寿了。”

“到时候,能不能见到徐妙锦?”

叶煊对于自己这个未婚妻,平日里想起来的时候倒是不多,但毕竟未来这就是自己的妻子了。

而他到现在都没有见过徐妙锦,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子。

好不好看,漂不漂亮?

传闻中,徐妙锦知书达理,有着不俗的容貌,不然的话不至于燕王朱棣向魏国公徐达提了很多次,但叶煊觉得,起码还是要见见,熟悉熟悉吧。

不然的话,上来就成夫妻了,他恐怕不习惯。

不过这种念想,也就只能想想了,在大明朝,他娶的还是公侯之女,自然是不可能提前去看看的。

“明日大寿,可能会有一些人为难我,不说在京城中和燕王朱棣交好的公子哥、富家弟子,就说秦王、晋王这两个家伙,估计都会恶心自己一下,还有那群文官大族,若是趁着此次大寿宴会,做点什么...”

叶煊想了想,准备从宫廷内出来后,回家好好准备准备,他觉得很有可能到时候在宴会上,需要自己做做诗句之类的,但估计不会这么简单吧?

参与到政治事件中,真以为提两句诗,卖弄卖弄自己的才华文学,就能过得去了?

......

燕王朱棣的住处。?微_趣~暁-税′ /更.鑫′罪¨哙.

朱棣与一名僧人,对坐于不远处的小亭中,朱棣喜喝烈酒,而此时却甘愿品着面前桌案上的淡茶,只因对坐的僧人,喜欢饮茶。

“大师,此番让袁珙大师前去试探叶煊,是否有些过于急躁了?”

燕王朱棣忧心忡忡的道。

现如今,朝廷中的事情多啊。

他可是有脑子的,自己是藩王,参与到朝廷中的事情来,并不是好事,父皇在的时候他自然安然无恙,可父皇一旦走了呢?

别看大哥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那下手起来可不是一般的狠,真的若是触犯了某些忌讳,未来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不急,相反还太晚了。”

“若是一条鞭法在叶煊的指导下,顺利推行,一切走向正常流程的话,那么叶煊就需要进行下一步动作了,那个时候我们想反抗,都没有任何机会了。”

道衍手掐念珠,淡淡笑道,那眼神中仿佛涌动着无尽的智慧,他这番话看起来神秘兮兮的,可能像这种奇人异事,天生就喜欢这么说话吧,以显示自己的不同。

闻言,燕王朱棣脸色顿了顿,不明所以道:

“下一步动作?大师指的是...”

“削藩。”姚广孝平声道,朱棣整个人不禁直接站起身来,露出根本不相信之色。

“大师这话,就是在说笑了。′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

“我大明朝是不可能削藩的,父皇更是宠溺我们这些皇子,也绝对不可能削藩。”

“况且,叶煊有这个胆子敢削藩么?”

朱棣冷笑。

道衍和尚依旧保持心平气和,他随即道:

“叶煊胆量犹如豺狼虎豹,其敢于压制==解决千百年始终存在的土地兼并,为何不敢削藩?”

“昔日贡院科举考场内,叶煊曾拟定了九道国策,其中就有削藩之策。”

道衍言之凿凿,燕王朱棣根本没有怀疑道衍获得了假消息的想法。

对方的消息来源,比他多得多。

别看他是藩王,就有多么了不得,实际上他的信息来源仅仅局限于北平以及周边那点小地方,嗯,对于异族他可能掌握很多消息。

但实际上对于中原诸多事情,他皆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

他也没有胆子,敢把探子安插到中原其他地方,甚至是京城啊。

但道衍不同,道衍同修儒家、道家、佛家,其曾经周游天下,挚交可谓是遍布大明,就连目前京城各大道观中的老道、僧庙中的主持方丈,道衍都一一认

识,而官僚中姚广孝也有着不少朋友。

那九大国策,道衍能够知晓,太正常不过了。

而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秘密,那群考官中很多都被释放了出来,自然有着一定的消息传了出去。

“此子,真的敢建言削藩?”

朱棣的眼神,此时此刻彻底变了,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凌厉,如果说,徐妙锦的事情只是让他感到不舒服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却让他彻底震怒。

相比于削藩而言,徐妙锦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一旦削藩,那么他所掌握的各种权力都将失去。

现在的藩王,是有一定实权的,那就是护卫军队。

那么削藩,削的必然也是这所谓的护卫军队,这就相当于藩王成为待宰羔羊!

“若是叶煊真的有如此想法,甚至劝说父皇同意的话...”

朱棣脸色阴沉,这个时候道衍忽然道:

“殿下,削藩绝对不是小事,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定的军权那么简单,甚至会危及殿下的生命。”

“有这般严重么?”

道衍的眼神立刻深邃了几分: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凡大一统王朝,开国君王的子嗣,很多数都没有好下场的啊。”

说到这里,道衍便举起例子:“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诸多子嗣,最终死了大半。”

“又有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反叛,被汉景帝镇压。刘濞被杀,参与诸侯国被废除或削弱。”

“东汉时期,诸侯王因汉光武帝采用怀柔政策,并且建国初始就严格限制诸侯王兵权,因此倒是未曾出现过流血事件。”

“晋朝时期,出现了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八王混战,最终东海王司马越胜出,但导致西晋国力崩溃,参战诸王多被杀,那赵王司马伦可被赐金屑酒从而毒死。”

“唐朝时期,唐高祖三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因玄武门之变而死;唐太宗李世民诸子,结局更是惨淡。”

道衍缓缓端起杯盏,轻轻喝了一口茶,眼神显得深邃:

“我是通过这些王朝藩王的相似命运,发现了些许的共同规律,因开国分封旨在巩固皇权,却因权力集中诱发宗室叛乱,而削藩手段越激烈,宗室结局越惨烈。”

“因藩王掌握权力越大,削藩手段也就越激烈。”

“也就是说,藩王掌握的权力越大,宗室结局就越惨烈。”

“我大明朝的藩王,诸多权力自然是远远比不上西汉,但却有一点,就连西汉诸侯王也是无法相比的,那就是陛下制定的祖训中,有着‘清君侧、诛奸臣’这条条款,这就代表着未来藩王若是谋反,是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名正言顺的,在百姓眼中并不是谋反;这一点我能看出来,未来皇帝身边的诸臣们也能看出来,所以削藩势在必行,并且后面的君王削藩,手段可能显得更加急躁。”

“因为一旦开始执行削藩之策,就代表着很多藩王可能心中不甘,就借助着‘清君侧、诛奸佞’这条祖训谋反,皇权迎来了威胁;这也就是为何我所说的,皇帝一旦削藩,手段必然很急,而某些时候手段急了,就代表着手段狠。”

道衍的声音显得凝重,“藩王绝嗣,都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么,殿下就甘愿被陛下乖乖削藩,起码陛下不会做出太狠的事情来,这样起码能保住后代子嗣,要么就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叶煊建言削藩!”

“但我认为,叶煊所提议的削藩,必然手段雷霆,足以彻底绝掉藩王任何企图篡夺朝廷皇权的可能,叶煊不是个普通人,他是个聪明人。”

道衍说了很多很多。

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情。

让燕王朱棣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叶煊建言削藩。

燕王朱棣深吸了一口气。

“若是按照你这么说,后面的君王削藩手段可能更加残忍,那我等藩王不如就同意了让父皇削藩,起码父皇不会对我们做什么...”

“不。”道衍斩钉截铁的道:“殿下现在就屈服了,确实在洪武朝能保的安宁。”

“可这也彻底代表着,藩王们失去了护卫军队,失去了一定的兵权,到那个时候,可真就是朝廷随意欺凌藩王了。”

“殿下应该知晓,汉景帝刘启幼年时,用棋盘活生生的砸死刘濞之子,刘濞对此只能隐忍屈服之事吧?”

听了这话,朱棣立刻道:“我这就去二哥、三哥那里一趟!”

“如果未来我大明朝,也出现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