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x,s,a+n?y*e?w?u`._c¢o\m*”
最左侧的女考官开口,态度温和。
常规问题,目的是观察考生的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
郑仪没有赘述简历,而是提炼重点:
“我毕业于江东政法大学,师从徐永康教授,研究方向是行政法与公共政策。曾参与多个基层法治建设项目,对政府运作有一定了解。报考发改委,是希望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为江东发展贡献力量。”
简短有力,既突出了学术背景,又点明了实践经验,还表明了自己的报考动机,丝毫不拖泥带水。
魏宏皱了皱眉,拿起笔在评分表上写了几个字。
“你对江东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怎么看?”
赵处长突然开口,问题直切要害。
这是个陷阱题。表面上问的是经济问题,实则暗藏派系之争,本地保守派希望保护传统产业,改革派则主张引入高新科技企业。
郑仪早有准备。
“江东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但面临转型压力。”
他声音仍旧平稳,没有因为紧张等情绪引起丝毫的反应。
“我认为,转型是必需的,但方式需要因地制宜。传统产业不能一刀切淘汰,而应该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引进也要审慎,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这个回答既没有完全倒向改革派,也没迎合保守派,而是提出了一个看似中立实则偏向务实的方向。
赵处长眯了眯眼,没有继续追问,但脸色明显缓和了些。*s^h-a.n,s.h!a+n?y¢q¨.~c!o¨m.
魏宏冷笑一声,突然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地方实际情况有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这个问题直指郑仪的立场,是唯上是从,还是坚持实际?
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得罪某一方势力。
郑仪面色不变,沉稳答道:
“首先,我会深入调研,明确冲突的具体环节和原因。”
“其次,我会整理详细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调整建议。”
“最后,如果上级仍然坚持原有决策,作为执行者,我会在落实过程中尽量优化实施方案,减轻不良影响。”
他顿了顿,补充道:
“但无论最终决定如何,有一件事必须坚持——群众利益不能受损。”
完美的回答。
既表明了尊重上级、按程序办事的原则,又强调了对实际的重视,最后更是亮出了”群众利益”这张无可指摘的底牌。
魏宏的脸色变了变,明显没料到郑仪能回答得如此滴水不漏。
组织部的考官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在评分表上快速写了几笔。
财政厅的赵处长扶了扶眼镜,笑眯眯地抛出一个看似温和的问题:
“郑同学,最近全省都在提‘优化营商环境’,你觉得应该如何平衡‘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这个问题暗藏玄机。
如果郑仪一味强调”监管”,就会被扣上”官僚主义”的帽子;如果过度强调”服务”,又显得立场软弱,缺乏原则。`r¨c!y·x`s\.?c/o?m?
尤其是财政厅与工商部门关系紧密,赵处长这一问,显然也在试探郑仪对林志远那一系的态度。
郑仪略作沉吟,沉稳答道:
“‘监管’与‘服务’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措辞精准:
“我认为,最好的监管就是最好的服务,严格依法监管,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这本身就是对守法企业的最大服务。”
“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让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能够轻装上阵。”
这个回答四两拨千斤,既肯定了”监管”的必要性,又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而且句句落在实际政策层面,不空谈理论。
赵处长眼神微闪,嘴角扯出一丝笑意:
“嗯,思路很清晰。”
魏宏却不依不饶,突然插话:
“你说的很漂亮,但现实中监管往往意味着‘卡脖子’。比如某企业手续齐全,仅仅因为领导打招呼就让其项目暂停,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这已经不仅是面试提问,而是赤裸裸的刁难了!
魏宏明显在暗示”郑仪可能成为权力滥用者”,甚至影射他与王振国的关系,所谓”领导打招呼”,不就是讽刺郑仪靠后台开路吗?
郑仪却不慌不忙,目光平静地迎上魏宏的视线:
“魏处长,这种情况如果属实,那么‘领导’和‘经办人’都涉嫌违纪。”
“我认为,真正的监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领导的一句话。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经办人,我会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指示,并依法依规记录在案。”
他不但没有回避魏宏的陷阱,反而直接点破其中的违纪性质,甚至暗示”经办人”应该留痕自保,这是一记漂亮的反击!
魏宏面色一沉,正欲再开口,组织部的那位考官突然轻咳一声:
“考生回答得很到位了,我们进入下一题吧。”
他给了魏宏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后者只能悻悻闭嘴。
接下来的问题,郑仪都应对自如:
从政策解读到案例分析,从突发情况处置到团队协作理念,他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视角,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引用了最新的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
二十分钟后,面试结束。
郑仪起身,向考官们鞠躬致谢,然后从容离开。
走出考场,郑仪短暂地松了一口气,但神经并未完全放松。
走廊上,李在明正倚着窗台等他,见他出来,嘴角扬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答得不错啊,郑兄。”
李在明走上前,语气热络,眼底却藏着探究。
“我看魏处长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郑仪微微一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面试而已,尽力就行。”
李在明眯了眯眼:
“郑兄太谦虚了,笔试第一,面试又这么稳健,看来发改委的位置,你是势在必得啊。”
话里有话。
郑仪打量着他,李在明背景不简单,笔试第五,但能在这个场合如此从容,甚至敢直接点评魏宏的表情,显然不是普通考生。
“李兄过奖了,面试结果尚未可知,大家都有机会。”
“哈哈,是啊,机会嘛,有时候也得看把握的人是谁。”
李在明意味深长地说完,突然压低声音
“对了,郑兄认识赵处长吧?听说他最近挺忙的,好像还跟新诚集团的周总吃了顿饭?”
试探。
郑仪瞬间明白他在暗示什么,李在明想确认他和财政厅赵处长的关系,甚至怀疑他和周慕云有私交。
但李在明是哪个派系的人?
财政厅赵处长虽然是中立派,但他和本地企业关系密切,而本地派魏宏又明显对郑仪有敌意。
李在明背后是谁?
“赵处长是考官,我当然认识。”
郑仪语气平淡,仿佛没听出弦外之音.
“至于他和谁吃饭,这我可就不清楚了。”
李在明盯了郑仪一眼,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破绽,但最终只笑了笑:
“郑兄果然谨慎。”
说完,他拍了拍郑仪的肩膀,状似熟稔:
“改天一起吃饭?说不定以后就是同事了。”
郑仪点头:“有机会的话。”
两人客气地分开,但郑仪心里清楚。
李在明不是单纯的竞争对手,他背后一定站着什么人。
可能是本地派,也可能是周慕云的对手,甚至可能是……程安书那一脉的人。
现在无法确定,但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