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八的方糖 作品

第167章 明朝火器大师赵士桢!

瑞锦丝行大堂。′如^蚊.王\ ,埂/辛~醉_筷\

一名身穿布衣,棱角分明的青年人缓缓踏入,他抬眼望向端坐大堂上的张允修,那一身锦衣卫官服还有绣春刀,异常扎眼。

又看了一眼,坐在手下位置的赵睿,后者朝着他挤眉弄眼,很是紧张的模样。

青年人暗自叹了一口气,咬了咬牙,恭恭敬敬朝着张允修行礼说道。

“下官赵士桢拜见大人!”

“噗——”

一听到这个名字,原本准备喝茶的张允修,险些将茶水喷了出去,不可思议地看向对方说道。

“赵常吉?赵士桢?”

赵士桢心道不妙,可还是回答说道。

“回禀上官,下官正是鸿胪寺主簿赵士桢~”

张允修扭头看向赵睿,后者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大人不记得么?常吉乃是我族内堂弟,说来我自北直隶、南直隶四处搜寻工匠,所能找到的工匠,不是纸上谈兵,便是大字不识。

无意中寻到常吉,他于工匠技艺上颇有些研究,还研制过火器,便想着让他来试试。

先前那防护面罩,还有这纺织机,皆是出自常吉之手。”

说这话的时候,赵睿也有些心虚,不由得拿起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水。

张允修紧紧皱起眉头,终于是想起来,先前制造面罩之时,确实有听赵睿提到此人。

不过从前,赵睿说的都是对方的字“赵常吉”。

以至于张允修一时半会儿没有注意。

今日听对方自称为赵士桢,这才想起此人。

至于张允修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说起来,赵士桢于历史上也算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x/i?n.k?s·w+.?c?o·m\

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乃是太学生,自小便博学多才,甚至因为书法造诣“骨腾肉飞,声施当世”,为世人所追捧。

因为这一手书法,被万历皇帝召入宫中,担任上鸿胪寺主簿。

当然,赵士桢最为出名的,并非是他这一手书法,而是后来他对于明朝火器发展的贡献。

赵士桢虽为一介书生,却在火器研制方面颇有心得。

历史上到了万历二十五年,他便给皇帝呈上了一份《用兵八害》条陈。

其中描述了诸如“迅雷铳”“火箭溜”“鹰扬炮”等一干火器。

他改良的一干技术,诸如鲁密铳增加到三四百步的射程,迅雷铳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多枚子弹,还有掣电铳的后装子铳式设计。

等等一干发明,与当时西方诸国的火器水平相比,甚至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所以说,并非是中国人不重视火器,从宋朝发现火药伊始,再到元、明朝火器技术一直都在发展。

可为什么到了明以后,这火器以及各项科学技术,便就此停滞不前,是否与后头那个朝代有关,就耐人寻味了。

念及于此,张允修对赵士桢印象也还算是不错。

可显然,这兄弟二人之所以会这么紧张,还是因为有一件旧事。

想了想,张允修笑着说道。

“坐下吧~”

赵士桢如蒙大赦一般,他再行一礼,随后才在下手位置坐下,屁股也仅仅只敢坐一半。

可接下来这句话,却令他冷汗直冒。

张允修说道:“赵主簿在鸿胪寺任职多久了?”

赵士桢吓了一跳,脸上露出苦涩的表情,拱拱手说道。+三+叶_屋\ ^蕪~错_内+容*

“回大人的话,小人自万历三年,幸得圣天子赏识,于鸿胪寺任职已然有六年之久。”

张允修审视着对方:“寻常官吏,熬了六年早能够升个一官半职,起码也不该还是个区区从八品主簿,尔心中可有怨言。”

赵士桢冷汗直冒。

他想起四年前的一件事情,彼时张居正“夺情”之事爆发,朝中连续五名大臣被廷杖。

赵士桢年轻气盛,听信了一两句他人的蛊惑,便当起了出头鸟,博取什么“直臣”之名,以诗词对受廷杖大臣予以袒护。

事实上,他人微言轻,即便是开口说话,对于帮助廷杖大臣没有一些作用,反倒是惹来皇帝和张居正的不快。

若不是他素来就有“口不择言”的名声,且平日独来独往,怕是要挨上一顿廷杖再发配边疆了。

这一两句诗词,换来了一个“好名声”,却也令他在鸿胪寺蹉跎整整六年。

其实历史上,赵士桢因为他这种“甚好口讦”的脾性,在鸿胪寺主簿上担任了整整十八年之久。

这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

本来,这赵士桢已然心灰意冷,不过时常骂一骂那张江陵,再埋头进行“匠术”研究以解心中苦闷。

却不想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在京城内经商的族兄赵睿。

念及于此,他脸上露出一丝苦

涩,朝着张允修拱拱手说道。

“还望张同知知道,下官从前若说无怨言,那定然是假的,可自为张同知研制这一干‘神器’之后,宁愿不要这主簿之职,也愿为张同知效犬马之力!

此肺腑之言,还望张同知成全!”

说罢,他便从座椅上起身,朝着张允修直挺挺地跪下,叩拜行礼。

要知道,明朝虽有跪拜之礼,可也仅限于双方身份差距极大的情况,甚至来说一般朝堂上官员是不会相互跪拜的。

赵士桢将头磕得砰砰直响,哪里还有往日的硬气。

生怕张允修因为从前之事而迁怒,故而赵睿也在一旁为小心翼翼地说道。

“同知大人,此事皆因我而起,从前小人于各地寻访名匠,最后才寻到我这族弟,他于鸿胪寺内事务清闲,平日里便喜研究火器和各类工技......小人想来让他来协助研制这‘面罩’乃是不二之选,却不想......”

说罢,这赵士桢也同样再叩首恳切说道。

“同知大人,下官悔不该当初,自研制面罩以来,便已然是痛改前非,还望大人成全!”

赵士桢是真的离不开这工坊了!

实际上,一开始他也是抵触的态度。

可在看到了那“防护面罩”设计图纸之后,对于研制器物的渴望,彻底战胜了心中的怨愤。

说起来,张允修简直是工技方面的天才!

这“防护面罩”上,所涉及到一干工艺,比之从前他所接触的物件,都要精巧太多了!

为了能够将这“防护面罩”制作完成,赵士桢夜以继日的进行研究,照着图纸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从前赵士桢研究火器,遇到一个瓶颈之后,若是寻不到什么书籍图纸参照,卡上个十天半月,也同样不稀奇。

然而,帮着张允修做事之后,赵士桢每次遇到问题,只需跟族兄赵睿一提,后者便会拿着问题去询问张允修,随后便会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样完美的研制过程,对于赵士桢来说,简直是如有神助一般,令他越来越对张允修改观,也越来越离不开其“指导”。

久而久之,甚至产生了路径依赖。

这种一研究,便能够出成果的感受,也令他越来越着迷。

若非如此,赵士桢怎会如此恭敬?

要知道从前,他可是一口一个“生平甚好口讦,与公卿亦抗不为礼”。

不消说是张党,便连“倒张派”的清流,他也同样不给好脸色。

今日竟然能够“摧眉折腰事权贵”,足以见得“爱好”带来的影响有多么强大。

张允修瞥了那赵士桢一眼,不甚在意的样子。

实际上,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顶撞老爹张居正的人可太多了,若见一个便喊打喊杀,岂不是成了鬼见愁?

再说这“防护面罩”和“纺织机”的工艺,一开始张允修便没有要保密的心思。

甚至于西山工坊开采煤矿的各个工艺,也仅仅是在关键技术上的保密。

比这些还要厉害的发明,他画出来的图纸,能够从早到晚画不间断。

身为一名通晓将近五百年科技发展的穿越者,害怕古人抄袭模仿,不显得十分可笑么?

再简单回想一下赵士桢的生平。

此人确实算是一个比较“纯粹”之人,可以算得上是低配版海罡风,突出一个“敢说”,但是毫无政治智慧。

正是由于这种性格,赵士桢在历史上得罪了太多人。

以至于在后来立储之争,所引发的“妖书案”中被人构陷成始作俑者。

最终心力交瘁而亡,也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最关键的是这小子有才啊!

今后张允修还打算研制火器,还有诸如蒸汽机等大部头的科学研究,赵士桢这种人才是不可获取的。

心里有了决断,可嘴上张允修还是要保持个上位者的姿态,他看了一眼身旁的赵睿说道。

“赵东家,你可能为你族弟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