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鹅卵石 作品

第531章 国债

赵大少就是这么任性。

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耍无赖,你能奈我何?

不服?憋着!

难受?忍着!

范文程活着回来了,并没有被煮,很可惜。

老货匍匐在赵大少脚下,瑟瑟发抖。

“少主,皇太极接受了您的条件,同意以金银药材换取粮食!”

“很好!”

赵大少微微一笑,“你看,本帅说你不会死,你就不会死!

你再去跑一趟,告诉皇太极,抚顺堡开埠营商,便是双方日后的交易之地。

办完这件差事,你之前的罪孽一笔勾销,自此为民,下去吧!”

赶走了范文程,明生环视一干文官武将。

“诸位,建奴未必可信,军务不能懈怠,但民生可以操办起来了。

就如之前所定计划,登报刊文,发卖占领区土地!

同时,行文大明两京十三省,辽王开疆拓土,招募移民十万户,每户赐地三十亩。”

早就制定好的一篮子计划,现在只不过正式颁布施行!

计划堪称雄心勃勃。

通过战争,大量无主土地充公,如何能让这些土地变成财富,这是比战争本身更为重要的问题。

一切举措都要围绕人口,而人口来源又分两部分。

一为辽国领地内百姓。

对于东北这片热土,禁止土地移民,即没有免费的土地可以分配,只以农场、牧场制售卖。

也就是说,辽国人能来大东北安家落户的,就都是有钱人,能承担得起这份投资。

免费赠予的极少,非军功不能授。

便如赵家,也只拿到了五片,两座农场,三座牧场,舍此之外,就要拿钱去买。

以五封顶,将帅兵卒递减,普通士兵获地三十亩,有额外军功者另授。

这是对参与此战所有将士的褒奖,说一万句大道理,不如分地来的实在!

至于雇工从哪里弄,隔壁大明就有,高丽人也可,雇主自己想办法!

但官家也不是放任这些雇工不管,有立法!

一个宗旨,招来的人不是奴隶,也不是佃农,长工,同雇主非人身依附关系。

雇主只能同雇工签订契约,契约一年一签。也即这些人是可以自由选择雇主的,工钱给的不合适,老子可以甩袖子走人,另谋高就!

二为大明新移民。

新移民花样就多了些,大抵分三类。

一者,新增十万户移民,免费授予土地,早来早得,过时不候!

全面农场制看似美好,但这个需要时间,土地易卖,人力难求,三年能有一定规模都算是上天庇佑。

这期间,难免需要同雇主斗,同商人斗,同权贵斗,最终达成钱财,人力能够自由流通的商业社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这十万户幸运儿,便是整个东北的基本盘。

万一推行农场制有波折,还有平民兜底,不至于让东北成为辽国的累赘,颗粒无收!

可以想象,一旦边关放开,山东诸港允许海运,无数无产之民必定蜂拥赶来。

三十亩土地啊,大抵是一户之家可以操持的极限,只要用心经营,妥妥的富农之家。

二者,争取大明富贵之家移民。

大明的土财主多如牛毛,吝啬鬼一堆,干别的不舍得花钱,但买地的热情舍我其谁!

我大辽满足你,农场、牧场随你挑,种什么你随意。

内地的土财主不好说,见识有限,但沿海,尤其是江浙土财主,想要前来购地的必然大有人在。

只说松江,苏杭等地,棉田、桑田挤占农田不要太严重,本来就是纺织业兴盛之地,加之西海在海外强有力推动,这圈地运动越加严重。

可江南多雨,本不是种植棉花的好地界,只是不得己而为之。

如今有了更好的棉花种植地,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人前来置业。

三者,大力招揽无产移民。

十万户百姓一旦满额,东北再不分配土地,亦会禁止私自垦荒。不如此,谁去农场、牧场、工场做工?

所谓的产业兴国还搞不搞了?

不论赵大少如何不情愿,但必须要承认。

没有大量的无产苦哈哈,棉纺也好,毛纺也罢,手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如何招揽这些苦哈哈,那是雇主的事,利益驱动之下,自然有人去往内陆忽悠,但官家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大基建搞起!

不谈其他,只修路这一件事,便能吸纳无数劳力,其关联产业,诸如水泥、沙石、木材、工具、牲畜等等,这又需要多少人?

在赵大少眼中,这些人都会是未来的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那么城池的规划是不是要有个安排?

原有的西方城那是堡垒,就不是真正的城。

核心业务上门。

房地产开发!

所有这一切,都要有所准备,有所规划,难度比之作战简首不可同日而

语。

赵大少为何对辽东如此上心?

其原因再简单不过,这是他心中真正的故土,前世如此,今世亦然。

从今日起,西海……大辽的战略重心转换,开始着重经营内陆!

海外所得便是支撑赵大少推行新政的倚仗,一个富有而强大的内陆,最终会推动海上实力更进一步!

信心满满,胸怀野望!

赵大少从不吝啬吹捧自己,这一套弯弯绕在后世烂大街,但现在的世界嘛,没有人比他更精通,没有人比他更知道该怎么做!

我,就是懂王!

但只懂还没有用,诸般计划最终还是要着落在一个字上。

钱!

这般大的工程,从国库里出肯定是不成的,负担不起,不能说为了开发东北,其他地方便不活了,从其他地方吸血。

如此有失公允,而且也没有可行性!

思来想去,只能发行国债!

事实上,国债在半月前己经开始认购,其名目为“大辽东北建设专用金”。

此为辽国发行的第一期国债。

本金五千万元,也即五百万两白银,五年期,年利率6%,以济州岁入为抵押,西海银行代为发行。

据说,发行当日,元老院一众人心情忐忑。

年利才这么一点,对商人阶层就完全没有吸引力,赚钱的买卖多多,一倍两倍利润的生意都做不赢,这是搞毛线呢!

傻子才买!

结果却令这些狗财主惊掉了一地下巴。

只西日,第一期国债便销售一空!

到底为什么?买国债的都是傻子么?

赵大少看完报告也只是冷冷一笑。

大辽靠营商发迹不假,但根基却不是商人,此辈可以共富贵,但难共患难。

说来俗套,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才是大辽真正的根基。

往日里,交易大厅发行的股票,以百股为一认购额度,单次最小交易量也要几十上百两白银,更不要提那些交易员都是狗眼看人低之辈,这般的小额度交易就没人搭理,都是靠着大客户恰饭。

由是,股市富了一批人不假,但也仅仅如此,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九牛一毛。

便如济州普通百姓,天天看报纸,都晓得股市赚钱,简首就是生钱的机器,但没有用,根本就插足不进,只能羡慕嫉妒恨。

但国债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利息看似不多,但十两银子,年底便能多出六钱银,需要用钱的时候还可以随时出手。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还能奢求什么,这就很不错!

事实上,发行的债券就一个面额,百元整,也即十两白银。单纯就是为了方便普通人家认购。

不能怪人家商人如何如何,任谁有更好的买卖也不会投资国债,这种事不能以道德来评判。

怎的,我不借你钱,难道就不道德了?

好在赵大少早知道这些人的尿性,压根就没有指望此类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债也是一种利益再分配的方式,顾及到了更多人。

当钱财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一切的问题迎刃而解!

此为第一期国债,将来还会有第二期,第三期……这玩意大抵是没有尽头的,前提是国家信用不垮。

一声令下,各路人马齐动!

赵大少却还是不得清闲。

他手下的人也不是大公无私之辈,各种猫腻层出不穷,不杀人以儆效尤是不成的。

赵大少预感,杀的人不会少!

各种监察人员,明部暗部俱都被派出,这还不放心,这厮让狗弟赵明业首接从各学府抽调行将毕业的学子,美其名曰实习,实则暗中走访,并提交记录。

这学子大抵是干不成什么事的,但不要忘记一点,此类人没有被社会所毒打过,最是正义感爆棚,眼中容不得沙子的年纪。

就现在的贪腐手段,极为简单粗暴,只要不是傻子,大抵都能看出来一些端倪,也足够了。

此外,还有那什么报社的记者,原则上来说也是一支可以监督的力量。

可惜,赵大少发现记者这个职业被自己带歪了。

当初报社初创时,只是为了便于消息扩散,后来则是倾向于商业经营。报社有了自我生存能力,甚至出现私营报纸之后,赵大少就再没有关注过。

事情太多,也怪不得谁来。

等闲下来回头再看!

卧~槽,怎么这个德行了?

除了公共新闻,其他就全是吸引眼球的古怪玩意,各种药,各种丸,大有一种后世观看县级电视台的感脚。

赵大少只能暗暗安慰自己,慢慢来吧,总会好的!

所以,这记者是用不上的,不耽误人家赞美大力丸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