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开回家,一路上李博文对李言能这么熟练地开车表示很惊奇,李言告诉他在美国时学的,开的也不少,回头到车管所上牌照,要把美国驾照换成国内驾驶证。免费看书就搜:当看书
到家后,林姨看到没说啥,只是认真的瞧了瞧车子,她知道李言有钱也能挣钱;老太太更无所谓,都这把年纪了,一切看空,只要儿孙幸福;小妹和小弟就开心了,愣是拉着李言又开着车在大街上跑了数圈。
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司徒老师传来消息:两份剧本,学校和电影局都审核通过。由于学校拍摄资金有限,学校还帮忙联系北影厂,由学校和北影厂共同出资来拍。李言对谁出资不感兴趣,反正当前拍电影也不是个挣钱的好活,自己只要“名”,“利”可以让出去,咱不缺钱!
跟教务处商议了一下,本学期就不安排讲课任务给李言了,李言后面任务就是把两部电影拍好。
......
跟北影厂合作有个好处,幕后人员储备太充沛了,而且个个手艺都不潮。两个剧组同时组建,人员都是同一批幕后。
李言当前主要考虑的就是演员问题了,《甲方乙方》原班人马肯定不现实,葛优这会儿应该30岁左右,还没开始拍《顽主》,赶紧先薅过来。刘蓓、何冰、徐帆,三人现在还是学生,容易请,不过演技可能就有些欠缺了,现场调教吧。这徐帆今年原本会参加田壮壮的《特别手术室》项目,还与老田有些感情纠葛的,不管了,反正人最后跟冯裤子跑了。李琦在西安话剧团,傅彪在铁路文工团;其他几个角色找78届老同学吧。
《无名之辈》就不是那么好安排的了,毕竟原片的贵州方言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让影片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这片子必须得到当地去拍才有那味,先派人去取景。演员名单也不好确定,为了节省时间,李言请司徒老师帮忙联系贵州电视台和贵州省话剧团,让副导演带着剧本到当地选演员。
忙碌大半个月,《甲方乙方》剧组才把人邀请到位,幕后、场地等都到位,北影厂摄影基地,剧组聚齐,开拍!
拍摄过程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那几位虽然年轻,不过确实有演戏天赋,稍加调教后够用。
一个月时间,《甲方乙方》剧组就杀青了。先不急做后期,等《无名之辈》一起做。
稍作休息和收拾,隔日李言就带着剧组幕后人员杀向了贵州那个原片的小县城拍摄地。
......
等李言再次回到京城时,己是炎炎夏日。
7月初头,李言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电影学院校园,他是来给学校领导汇报工作的,毕竟几个月没出现在校园了。后面还很长时间来做两部电影的后期工作,不先汇报一下说不过去,毕竟李言还要在这个地盘上讨生活呢。
给司徒老师请了个安,又到校长那边汇报了一下两部片子的进度,又匆忙走了。先回家歇两天恢复一下元气,这拍片的活真不是人干的,忒折磨人。李言有心再拍几部就不干导演这行当了,以后就提供剧本,搞投资就行,一样不缺少浪的机会。
14号院,李言懒散地在躺椅上眯着,随手从空间掏出各式水果啃啃,心爱的肉食则有心无力,不想动弹。
马未都不知从哪儿闻到味,颠儿颠地来找李言邀稿,李言都懒得搭理他,这人不诚实,说好的送好东西来,李言出得起价格收。现在每回过来都是空手,还时不时地蹭顿饭才走,烦人!走你!
家里蹲了两天才回过神来的李言,又赶到北影厂,这边剪辑师和配乐的人员都等着他呢。
......
8月中旬,在所有人员的通力配合之下,李言终于搞定了这两部电影。下面李言就不想管理,称病回家休息。有北影厂和青影厂做出品人,发行不成问题,等需要宣传或者出席啥电影节的时候,李言再出席即可。
李言在学院转悠了一圈,获得了不少讯息,心无旁骛地忙活了半年多,对外界恍如隔世。
最近老同学老谋子可谓风光无限,摄影师出身的他,做导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
做演员,前些天合并举办的金鸡奖和百花奖电影节上,老谋子做为电影《老井》主角,同时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的最佳男主角;另外李言还能预言,他马上要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同样是中国第一位国际A类电影节影帝。
老田和凯子哥还在蛰伏,也同时在不断磨练自己,还要等几年才能崛起。
李言自己有些得过且过的心理,对奖项有渴望但不过度追求,随缘了。
就这次拍摄的两部片子,《甲方乙方》这片就纯属乐呵一下,你说它有啥艺术性,那纯粹是骗人,也就李言这次又添加了一些预言性的东西,多少年再来看这片,可能会觉得非常有趣、神预言!其他不说也罢。
《无名之辈》倒是得一些奖项可能性比较大,不过也不太确定,这不到跟前,谁知道能不能得奖。
……
这几天北影厂观影室充满了欢声笑语,国内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如《甲方乙方》这么逗人的电影,大家觉得不必太苛求电影的艺术性,非常可乐就行。
至于《无名之辈》有欢乐、有泪水,多线性叙事的拍摄剪辑手法让故事充满曲折,引人入胜。放到各大电影节上去,最起码一个最佳故事片奖问题不大,就看评委们怎么想了。
北影厂许多人看到如此情形,都觉得这两部片子的票房基本大卖不成问题了。
不过票房大卖不大卖跟制片厂关系不大,这年头都是统购统销模式,这模式就是中影公司出90万或99万的价格,一次性收购制片厂的片子,然后由中影公司协调各省级电影公司发行拷贝,最后的票房各省级公司留70%,上交30%给中影公司。
不过去年国家出台的“975”文件规定了多种结算方式,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变化。
李言此次两部片子的成本都是50万左右,北影厂和学校肯定有的赚,李言本次拿的是1个点的剧本费,两个剧本合计1万,其他收入除了工资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