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开口的是三大妈。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老阎,你说这李建国每月能挣多少?”
“中专毕业生实习期是八级办事员,工资三十三块,等他转正就是七级办事员,月薪三十七块五。”
“哎呀,一出来就是干部,工资还这么高!”
阎阜贵望着自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说道:
“看明白了没有?现在你们得好好学习,要是考上中专,毕业了也能像李建国那样当干部。”
阎解旷和阎解娣这对兄妹此刻正盯着搪瓷杯里的糖等着融化,听到这话只是敷衍地点点头,目光始终没离开杯子。
这时三大妈突然想起什么,转向阎阜贵说道:
“今天你钓鱼去了不知道,下午院子里出了点事。
之前不是说中院那间偏房贾张氏惦记着吗?结果今天房子被分配给别人了,贾张氏在院子里大闹了一场,指着一大爷他们甥舅俩骂呢。
这个李建国可不是一般人,当场就把贾张氏训得不行,给她扣了好几个罪名。
贾张氏当时吓得浑身发抖,低头认错,连句话都不敢说了,最后夹着尾巴灰溜溜回去了,到现在还没敢出来露面呢!”
“呦,有这种事?你说详细点,李建国刚从中专毕业就这么厉害了?能把贾张氏那个有名的泼妇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是啊,当时院子没上班的人都围过去看了,李建国教训贾张氏那阵势,把我们都吓到了。
那些围观的人都大气不敢出,整个院子都被李建国给镇住了……”
再说回正题。
前院的情况已经介绍完了,甥舅二人现在已经走到贾家门口。
易中海看了外甥一眼后,轻轻敲了敲门,喊道:
“淮茹在家吗?我带着我外甥来串门。”
屋内传来了走路声,随即秦淮茹回应道:
“一大爷啊,我在呢,快请进。”
易中海掀开帘子走了进去。
除了贾张氏之外,秦淮茹一家都围坐在桌边。
贾家的房子约莫四十多平方米,和易中海家的面积相差无几,不过中间隔了一道板墙,分成了两间屋子。
没等易中海说话,秦淮茹便抢先一步开口道:
“对不起啊,一大爷,还有建国。
刚才这事真是我的错,是我婆婆睡午觉时错过了客人,下午的事我也听说了,请千万别放在心上。”
“事情过去了就好,现在天也不早了,还得去傻柱家和后院拜访呢。
淮茹,这是我的外甥李建国。”
接着易中海又补充道:
“建国啊,这是秦淮茹。
你以后叫她秦姐吧。
旁边是淮茹的三个孩子——儿子叫棒梗,两个姑娘大的叫小当,小的那个是槐花。
刚才你在屋里见的那个是你秦姐的婆婆,日后见到你秦姐婆婆要称呼婶子。”
听完易中海的介绍,李建国挨个打了招呼,但注意到棒梗眼神有些奇怪,一猜便知道可能是因为贾张氏对他说了些闲话。
打完招呼后李建国也按照之前三家的做法,从兜里掏出两块糖放在桌上。
甥舅二人离开之后,贾张氏急忙从屋里跑了出来,拿起桌上的糖递给棒梗一块放自己嘴里吃掉了剩下的另一块。
对她的两个孙女视若无睹,随后低声咒骂着:
“哼,什么东西!一个八级钳工、一个国家干部,竟然一点孝敬老人的意思都没有!每个月拿那么多工资来了才带这么两块糖,真是不识抬举。”
秦淮茹瞧着自己婆婆,心中充满无奈:刚才人家上门拜访时你装睡躲起来吓得够呛,现在人家一走就开始在背后抱怨指责。
“妈,新搬来的邻居已经挺够意思了,给了两块糖。
院子那么大,邻居又多,以前那些人上门打招呼时可没这样,大多是空着手露个脸就走了。”
“哼,过去来的是什么人啊?一群穷人罢了,怎么能和李建国这种小子相比?”
“人家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手头能有多少钱?”
“可李建国现在没钱,但易中海阔气啊,家具两百块钱,他易中海一说送就送了。”
“是啊,易中海工资高,又孤身一人,外甥来了,给买套家具也是很正常的嘛。”
“切,他是亲外甥不错,可东旭那时候还是他的徒弟呢,我们结婚的时候也只不过送了个洗脸盆。
徒弟就徒弟,半个儿还差不多,我看易中海就是一个字——吝啬!”
贾张氏像是灵光乍现,眼中一转有了主意,随即满面笑容地对秦淮茹说:
“你说李建国会不会也能像傻柱那样帮衬着我们家呢?好歹也是个干部,工资肯定不算低吧。
要是他也学着傻柱的样子扶持我们家,日子就好过得多了。
既然在一个院儿里住着,你明天去跟他说呀,以后帮他洗衣做饭,让他接济咱们家。”
“妈,别开玩笑啦。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建国不比傻柱,再说了一大妈还在家里守着呢,怎么会让我去给他打理屋子呢?”
“明天你先试试不就行了吗,成不成另当别论,不管怎么说都先试一下下嘛。
万一成了呢?”
秦淮茹望着无理取闹的婆婆,内心充满了矛盾。
甥舅两人径直走到傻柱家门口,易中海连招呼都省了,直接推门就进去。
只见傻柱独自坐在桌旁,就着一小碟花生咪着小酒。
见这二人进来,傻柱喜笑颜开,请他们坐下一起喝酒。
易中海轻轻摆手拒绝道,“不坐了,只是上门认认邻里就走。”
傻柱虽然人傻名字傻点,但可不是个笨蛋。
他明白,今日搬来的新住户乃是易中海这个远房外甥,晚上一大爷定会领着他到各家拜访熟悉环境,因此后院的人也都等候良久。
此时不便留太长。
易中海环顾一圈屋里,问道:“小妹今天没回来么?”
何雨水即是傻柱之妹,初中毕业后进纺织厂做工。
工厂较远,她就在厂区内申请了单身宿舍,平日很少回家。
“没有,她一周才回来两次,这几天还没到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