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怎么情况全然不对?

接着,他推着单车朝着院子里走去,行至半途突然回头再次高声说道:

“要是三大爷真想让我给您弄肉的话,还是先去想想办法搞几张肉票吧,只要有了肉票,我肯定能弄来给你!”

他说得很响,目的很明确——

一方面要让院内的邻里都听见:这些天自己享用的肉,全是下乡期间由公社所赠,并没靠自己去买;另一方面也传递一个信号:如果持有肉票,他是能够帮助获取肉类的,没有肉票就请勿再联系了。本文搜:有书楼 免费阅读

即便是自家儿子结婚这样的情况,若需要买肉也该用上肉票才行!况且,他还有另一番盘算——小赚一笔。

下午信托商店那趟经历真是令人生气,什么都购买不起的状态完全不符穿越人的形象,攒些私房钱也好出去置办其他东西更加便捷。

“粮”

在手中,心中便稳如泰山。

回到中庭后的李建国开始构思如何巧妙引导亲舅舅易中海心甘情愿出钱帮他买一块手表。

正想着时,正好瞧见娄晓娥自后宅走出。

经历昨晚的一幕,此时双方再见难免觉得略微有些尴尬。

眼见娄晓娥故意低首装作看不见他准备径直走过,李建国只好主动招呼道:

“嫂子这是去哪儿?”

娄晓娥略感意外显然没想到他会叫住自己,虽觉别扭却仍勉强回应了一句:

“做饭的时候才发现家里缺盐了,现在赶去供销社补一些回来。”

李建国注视着她一切恢复常态的动作又言:

“嫂子啊,昨儿晚上撞到您真的很不好意思,今天还好吧?”

本欲快步离开的娄晓娥被这么一问也只能转身说明原委:

“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早晨起来就已经好得多啦!而且您还特地麻烦一大妈把午饭给我送过来呢……好了不说了,家里等着拿盐做菜呢。”

话音未落娄晓娥不再多等回话急忙离去。

望着娄晓娥渐行渐远的背影李建国有些不解摇着头暗忖:跟许大茂结婚这多年了,怎么还如此容易害羞呢?

待走出了四合院后,在确保没有人关注下她抬手轻抚面颊喃喃对自己道:

“娄晓娥啊娄晓娥,都已成家立业且比他还年长,别人对你并无特别意图,为何要平添这些多余心思呢!”

自我开解一番后便匆忙朝供销社行去。

李建国抵达易中海家后先是将西瓜安置妥当随后便走向厨房想着帮忙做晚餐。

结果却被大妈劝退表示他一天劳碌奔波应该休息会儿并且保证饭菜很快就熟。

李建国确实上了整整一天的班,可却毫无疲惫之感。

上午不过是学了点关于车辆保养的知识,下午则外出转悠了一圈。

既然大妈不愿意让他插手帮忙,那索性就休息呗。

谁会不乐意休息呢!

李建国边在饭桌前等着舅舅易中海回来,边琢磨着怎样哄骗自己的亲舅掏出点钱来。

不得不承认,这李建国还真有些小聪明。

静思片刻后,就想出了一个妙计。

趁着今天阎解成与于莉订婚这个周末的机会,再提起自己打算攒钱买手表好娶媳妇的事儿,这老易必定会慷慨解囊的吧。

定下主意后,李建国便开始细化他的“啃老计划”

,还在脑海中模拟了一下整个流程。

等到李建国将所有细节考虑得井井有条时,大爷也和院子里那些在轧钢厂工作的邻居们一起回来了。

易中海进屋第一眼看到的是桌上放的一个西瓜,不由得好奇地问:

“这西瓜可不好弄到,你从哪儿弄来的?”

“嗨,今天下午我去采购物资时人家公社给送的。

西瓜不大,咱们三人正好分着吃。”

易中海听了只是点点头,并未多说什么。

他知道,这个外甥尽管上班没多久,但每次下乡总能带些好东西回来,绝不会空手而返。

这其实也算是行业内的潜规则,采购员下乡时顺便给自己家里置办点东西很常见。

像后面院里的许大茂,每逢下乡就肆意吃拿卡要,剥削农民,回来还得意洋洋地提着大包小裹回家。

至于为何李建国需要自掏腰包购买,而许大茂却能肆无忌惮地索取,这其中的道理就得各自心中揣摩了。

两人随意闲聊几句,大妈已将饭菜准备好。

等大妈给聋老太太送去饭回来,三个人便围坐在桌前准备用餐。

刚坐下,还没等李建国开口,大妈先说道:

“我刚才听三大妈说,他们家解成这周就要去老于家谈婚事了。”

听到这话,易中海接口道:

“这是好事啊。

老阎家日子过得不容易,大儿子结了婚,以后家里的负担也就减轻了不少。

我见过老于家的大女儿,人长得漂亮,又懂得持家。”

然而大妈似乎有不同的

看法:

“依我看,老于家的女儿可真是跳进火坑里了。

就老阎家那日子,成天吃红薯玉米面,一个月家里连一顿白面都吃不上。”

听到这儿,易中海不高兴地瞥向大妈:

“你别在外头胡言乱语。

老阎日子确实难,就那么点工资养一家人,若他不过分精打细算,一家人的生计都没法维持下去。”

说罢大妈,又望了望李建国对她说:

“你看你就整天闲在家里,不如抽个空去找找街道上那位王媒婆,尽快给我们建国寻摸个合适的对象吧。”

先前易中海进门时,阎阜贵就已经告诉过他阎解成将于本周日订婚的事。

听过此事后,易中海心里就惦记上了。

今年李建国二十岁了,正处于找对象的年纪,还是个中专毕业的知识分子,在工厂里的工作也不错,有着干部身份。

再看看那个阎解成,仅仅初中毕业,仅是在街道上的一个小厂子当个临时工而已。

论条件,李建国哪样比不上阎解成?

同院子的年轻人,除了傻柱外,适龄青年也就只剩下阎解成和刘光天了。

阎解成快结婚了,怎么能任由建国孤独一人呢?

大妈一听说老伴如此这般安排,顿时来了精神:

“这事我还真刚想跟你说,建国的终身大事得抓紧操持起来了。

我明早就托付王媒婆帮着留意着些人选。”

李建国心里满是疑问,觉得整个事情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

他暗自嘀咕,这不该是他主动提起的话题吗?怎么情况全然不对?

虽然李建国有些疑惑,但既然焦点已放在自己身上,也就不再纠结之前的套路,打算顺势而为。

接着,他就开始了应对模式。

“怎么聊到我这儿了呢?我刚大学毕业,年纪轻轻的,结婚这事我不急,现在得优先考虑事业发展。”

李建国言辞坚定地回绝了。

易中海听完这话,立刻露出不悦之色:“你怎么这样说?事业重要不假,可老话不是说先成家后立业吗?先把合适的对象找好,再逐步拼搏事业。”

旁边大妈也在旁劝解:“建国啊,你已经二十岁了,哪还能不当回事呢?你看咱们院那些年轻人,像阎解成都快步入婚姻殿堂,刘光天也开始相亲了。

照这样下去,你就快成了剩下一个的人了。”

听到两位长辈明显流露出的焦急,李建国明白这是对方在施展策略了。

此刻他选择沉默,只顾低头用餐。

看到李建国一声不响,大妈更加坐不住了:“建国呀,你千万别糊涂。

附近优质的女孩就那么几位,人家有儿子的家庭都在积极争取呢。

你要动作慢了,好看的姑娘都被选走了。”

随后她继续说道,“趁着我还干得了活儿,等你结婚有了小孩儿,我可以在家帮你带孩子,让你们小两口安心工作,无须操心子女的事。”

易中海瞅着李建国一派不予配合的模样,瞬间有些冒火了。

“结婚可是人生的大事,古时父母安排、媒人撮合,你外公外婆过世早,当年你妈嫁人还是我做主的。

现今你妈没了,作为你的舅舅,自然要对你的终身大事负起责任。”

当听到这些话语时,李建国心中判断时机成熟了,于是装作腼腆地说:“舅,舅妈,我不是不明白你们的好意,可我现在刚刚参加工作嘛,手头没啥积蓄。

都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要是我的口袋瘪得很,怎么能叫人家来跟我吃苦呢?”

易中海一听此言,顿时喜形于色。

先前还以为李建国不愿意去相亲,殊不知并非如此,而是他觉得自己兜里没几个钱不好意思去相亲。

那这有何妨?易中海心想:我易中海的钱可多的是!婚礼能用掉多少钱?就算给我一次性娶十个媳妇儿都还够剩的!

于是,易中海慷慨激昂地挥挥手说道:“建国啊,你就是担忧钱的事吧?我说过了,你父母不在,我这个舅舅就是你现在唯一的长辈。

我和你舅妈没儿女,视你如己出。

有我在,就不需发愁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