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捡箭

朱高炽现在最关心的就是金陵的战斗。

樊忠也是第一次自己担任主帅去带兵打仗。

要说沿途之中带兵和赶路这种事情,樊忠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他以前跟在朱棣的身边,也会负责这些事情。

这也就是经验的事情了。

只不过,真正的到了金陵城的附近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担心。

就担心自己不能够拿下这个城市。

等他远远的看到了这个城市的时候,他还是心有余悸的,理由还是那个理由,他对于这攻城的战斗不熟悉啊。

所以,他也没有贸然的就进攻,他根据收集到的情报来看。

朱允炆这边也已经是登基为帝了,还派出了人去游说其余的地方官吏等等。

还有一些是前朝的遗老们。

他们或许现在已经是没有了兵权,可是他们的声望还是在的。

朱允炆就是想要利用这一点去让自己的支持者更加的多。

还有就是离得最近的江南士族们。

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离得也是最近的。

以前一直都是大明的纳税大户,可以说是最有钱的。

这一帮子人不仅有钱还有实力,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帮人了。

朱允炆当然也是派人去游说了。

只不过这帮人对于利益的看重还高于对于什么皇权的拥护,。

要是他们拥护一个皇权起来,所起到的价值还不如现在的话,那么他们也就不会去干这种事情了。

所以,他们没有直接表态,其实就是在和朱允炆讨价还价,只要朱允炆给出的条件能打动他们,那么他们也就可以加入朱允炆的阵营。

要是他们都加入了,那么这整个南部天下可就是朱允炆的了。、

当然,这些人见钱眼开如果看到朝廷的人马厉害,那么他们也会马上就倒戈投靠朝廷了。

樊忠想要指望他们是不可能了,他对于这些人了解。

所以,樊忠他没有着急就下令攻城,这第一仗要打得漂亮才行。

不然,这些两面派就会暗中的进行对比了。

到时候对于朝廷这边可就不太好了。

樊忠正在忧心忡忡的想要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的时候,这才发现他脑子真的不够用,他还真不是当大帅的料子,他还是适合当个先锋,去打头阵,这排兵布阵的事情,他还真的不擅长。

只不过现在他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上了。

不然怎么向陛下交代,怎么向先帝交代/

他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居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他只是知道朱棣是去抓马哈木去了,后面的事情他就不知道,可以说对于朱棣的生死都不了解。

这些消息只有姚广孝在掌握,然而姚广孝自然不会随便给任何人说起。

樊忠没有想到朱棣能够这么顺利就打败了马哈木。

想必他是知道了朱允炆出现的事情,他才来到了这里的吧。

樊忠和朱棣怎么见面之类的事情,这里也就不再述说了。

他不是一个帅才,他也清楚,朱棣其实也清楚。

所以,现在他就接过了樊忠的指挥权,让樊忠作为他的代理人。

现在的情况是,朱棣是先帝了,一个已经驾崩的人了。

他也就自然没有兵权了,他不可能再站在三军的面前,然后搞什么战前动员吧。

这些事情也就只有樊忠能够去办了。

樊忠出谋划策的能力差点,这些就由朱棣来完成。

于是,朱棣在大帐里面也不客气,对于他来说,他就是最尊贵的。

无论是有没有那个虚名,有没有那个虎符都一样。

他这样做,其实是不太恰当的。

好在樊忠是一个比较忠厚之人,他也是朱棣假死的参与者。

他知道,朱棣可以假死也可以复活,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要闹就能够闹的。

可是他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可能这样的。

朱棣就让樊忠将所有情况都告诉了他。

然后,朱棣就一方面部署手下的士兵和部门,应该如何做。

第一步就是要壮大神威,先不要着急打,先在城外安营扎寨,这样去威慑他们。

让他们里面的人去内斗去。

这就是一个威胁恐吓论,他们的大军压境,但是不着急打,那么城里的人就会人心惶惶的。

要么就是齐心协力的抵抗,要么就是有人会想尽办法的选择对的人,更有甚者会出门投降。

朱允炆是外来的皇帝,就算他以前在金陵可是这也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加上朱棣还血洗过朱允炆的手下,所以现在有多少能够真正的支持他的呢。

大多数可能还是形势所逼或者是快乐丹所威胁。

这种就不是真心的,只要威胁的时间长了可能就h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朱棣他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等一等朱高炽送来的攻城器械。

他们得到的情报是这些攻城器械已经上路了。

朱棣现在对于朱高炽的出手已经是非常有信心了。

他在马哈木的军中虽然是步兵,可是他也看到了步兵的装备是如何的优良和火铳的改进是怎么样的好。

这都是朱高炽的思想先进。

他对于这些都考虑到了,这攻城的器械不可能不去用心制作吧。

朱高炽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比以前要好的东西。

这一点居然是朱棣的心里想法。

实在有些意外。

朱棣他们的确也没有什么攻城的器械,这人要是上去那就是炮灰。

朱棣很清楚这些士兵的战斗力,这些人就是他以前的部下。

可是他们也不能这样干等着啊。

所以,朱棣让樊忠还是做了如下的调度。

一,建立四城门巡逻岗哨,四个城门都要派人去把守和骚扰,让这里面的人不能出来,外面的人也不能放进去,形成一种包围的态势。

二,派出一支队伍去方圆百里去打探情报,如果有援兵前来要提前通知。这是为了防止朱允炆的援兵前来偷袭。

三,每天都要派人去骂他们里面的人,骂朱允炆,说他是假的,以此去扰乱他们的军心,让里面的百姓也是跟着怀疑朱允炆的真实性。

四,经常要去假攻,让他们形成一种紧绷的精神状态,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有办法休息好。

这样一来,就可以彻底的消耗他们的斗志。

到时候等到了攻城的器械,就可以彻底的一举拿下金陵城。

还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否则,就这样高的城墙,我们一去还到不了城门前就会被乱箭给射死了。

樊忠听到这里也是一一的照办了。

朱棣则是在樊忠的大帐里面作为特殊的客人。

他的四位战友兄弟也是这样招待,他们不能在这个时间里面去让人发现他们的问题、

很快,战斗就开始打响了。

朱棣这边的人是骑兵,扰一扰,骂一骂也就跑了。

最多就是有那么几个倒霉一点的可能会受伤或者在乱箭之下死亡的。

其余的人毫发无损。

但是朱允炆这边的损失可就是有点大了。

首先就是他们的武器装备问题。

这个地方以前是京城,武器装备很多,可是后来迁都之后,这里也就是一个二京,加上大明的战斗主要还是漠北去打北元的骑兵。

因此这些其余的城池只有很少的武器装备积存。

多余的都会收缴到朝廷处,供朱棣他们出征使用,

还有就是后面有一些工厂制作出来了,也是直接送到朱棣的大营那边去。

和这些城池基本上没有多少关系。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金陵城的武器装备的消耗很大。

朱棣他们这才搞了一天,金陵城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弓箭就用了三分之一了。

这个消耗可太大了。

朱允炆现在也是变聪明了。

他以为这是樊忠他们搞的草船借箭之计,就是想要消耗他们的武器。

想要把这些箭拿来归我己有。

可是他还是想错了,樊忠这边的人根本没有人去捡箭。

他们射下去的箭还是就插在地上,密密麻麻的。

朱允炆有些纳闷了,他们不捡箭这又是搞得哪一出呢。

难道他们是怕,是怕去捡的时候被射死?

既然这样,他们不敢去捡,那我们去捡。

这些箭都是射在地上的。

古时候的地都是泥土,哪怕是金陵城的城门前也是一样的泥地。

这些弓箭都全部射进了泥地里面了。

箭矢进去了,箭杆也没有坏。

这些箭只要捡起来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朱允炆觉得现在的箭消耗太快,要是在这样下去,要不了两天那么就没有箭可以射了。

他本来就是一个急急忙忙的上位的人,自然是没有快速补充武器的能力和实力。

所以,他打算去捡这些被射下去的捡。

于是,他下令打开城门去捡箭,上面也派人看守掩护着。

要说朱允炆这个办法还是很好的。

他们自己射出去的箭自己再去捡回来,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一直有箭可以用啊

只要樊忠的人敢上来,那就一一都射死。

也正是因为这些箭就是他的城楼上面射下来的,因此这些都在射程范围内。

所以,他就让人继续在城门上面准备射箭。

这样如果对方樊忠的人见他们出城来捡箭的时候,想要趁机来杀,那楼上的弓箭手就会给他们一箭。

到时候自己出去捡箭的人有了掩护还可以继续退回来,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

朱允炆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他的人也就出去捡箭去了。

上面的人也是搭箭准备随时射箭了。

樊忠这边对于这一幕可谓是非常的激动。

他们是骑兵怕打攻城的仗,可要是这城门开了,进城去打,那么这可就不怕他了。

因此,他们看到城门开了的时候是无比的开心的。

觉得终于等到了机会。

然而等他们准备攻击的时候,再一细看。

发现这就不对劲了。

首先是这些冲出来的士兵他们都没有拿着武器,出来了之后也不结成队形,而是四散跑开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人是逃兵,都逃跑了呢。

结果,仔细一瞧,他们是分散开来去捡城楼下的弓箭的。

樊忠一看。

哟,这种人还有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在这个时候出来捡箭,他是不知道我们的骑兵是来去如风吗?

樊忠正准备下令派出一队骑兵去杀了这些出城来的士兵,要是能够借此机会把城门口控制住,那么这金陵城已经破了。

樊忠很是激动。

可是他为人还比较的小心谨慎。

他觉得这样的情况,他都能够清楚,对面的朱允炆会不知道吗?

樊忠现在对于朱允炆的感观是有了改变的了。

知道他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年轻的朱允炆了,这个朱允炆不仅头脑够用,而且还是心狠手辣了。、

这种人他敢出来,那么就一定会是有后手的。

樊忠这才往城门楼上一看。

嚯。

这朱允炆果然是设下了伏兵啊。

只见城楼之上,每一个楼垛之间都有弓箭手已经拉弓准备好了。

这个弓箭手的数量比之前还要多两倍。

也就是说以前每一个楼垛之间一般就是一个人弓箭手。

现在是三个。

那么这一排弓箭手一起射箭的话,或者是来一个依次射箭,那么就是无限次的连发弓箭,直接给他们的骑兵来一个万箭穿心啊。

这些箭就算不杀到人,射到了马,这马儿再一发狂,将人摔下来。

那么这个人还能活命吗?

他以这样的掩护,来让自己的这些士兵来捡箭。

一来就是吸引我们过去。

一来,他捡箭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可真是好办法啊。

樊忠对于朱允炆的城里面的情况还是大致能够推断出来的。

每一个地方的城池有多少的军用物资等,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秘密。

金陵城虽然大一点,也多不了多少。

再加上朱允炆在这里也没有多久,他也来不及准备。

所以,樊忠是知道朱允炆的武器装备不多了,他射了的箭才会想要捡回去。

这样就又可以用了。

只是樊忠想通了也没有什么用啊。

他也不敢贸然的派人去杀这些人啊。

樊忠有些谨慎过头了,他一时想不明白应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他还是主动的去找朱棣商量。

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樊忠就一五一十的将他们看到的情况,和猜测的情况一一都告诉了朱棣。

朱棣一听,非常自信的大笑道:“这还不好办吗?我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