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程朱四百载,文章皆作稻粱谋。若将八股比算法,天下书生尽楚囚。
一、格套为牢:八股文的数据模版
南京贡院的晨雾中,五千号舍排列如算盘珠。考生张岱展开题纸,见"子曰"二字,嘴角浮起苦笑——这已是万历年间第一千三百次以"学而时习之"破题。他提笔写下"圣人设教,如天雨露",忽觉自己成了提线木偶,每个关节都被"起承转合"的丝线牵引。
《明史·选举志》载八股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恰似现代算法的固定流程。考官批卷时,先数对仗工整处,次查典故出处,末观圣贤口吻——这套评分标准,与社交平台的"完播率、互动量、垂直度"三大指标何其相似?更荒诞的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发现:某些考官竟用"字数统计法",将五百五十字定为"黄金篇幅"。这让我想起当今短视频平台对"7秒神评论"的流量倾斜,皆是数据暴政下的畸形产物。
隐喻:现代求职者按招聘网站模板修改简历,与明清考生套用八股格式同理,皆为适配系统算法的自我规训。
二、破题之术:在格式牢笼中求生
绍兴酒肆里,徐渭将八股范文撕碎掷入火炉。纸灰飞扬中,他醉吟:"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这声呐喊,揭开了八股应试者的终极生存法则——数据优化的本质是揣摩算法意志。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魔幻场景,恰是这种算法的完美演绎。当范进颤抖着写下"天地乃宇宙之乾坤"时,看似废话连篇,实则暗藏玄机:"天地"对"宇宙","乾坤"应"造化",这种套嵌式对仗能精准触发考官的"工整度传感器"。正如现代人在社交媒体用"绝绝子、yyds"等热词提升互动率,本质都是对算法偏好的数据投喂。更精妙的是唐伯虎科考舞弊案——他提前准备的三十篇范文覆盖所有题型,简直堪称古代"题库大数据"。
然真正的高手懂得在框架内起舞。王阳明作《志士仁人》题,破题曰:"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表面遵循朱注,实则偷渡心学思想。这让我想起当代知识博主在平台规范内夹带私货:用"认知提升"包装哲学思考,借"职场技巧"传递处世智慧。正如《菜根谭》所言:"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智慧,古今同辙。
三、脱枷之道:算法暴政下的精神突围
秦淮河畔的月光下,金圣叹批《西厢记》至"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掷笔长叹:"八股文章,亦需有此一转!"遂在《才子必读书》中创"起承转合"新解,将科举模版化为文学批评工具。这种数据模型的逆向运用,比现代黑客破解算法更显高明。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记录的奇事,更显文人风骨:某生故意在八股文中连用十八个"之"字,考官批"如乱石铺街",竟中举人。这种对格式的戏谑反抗,恰似当今网友用乱码、白屏对抗智能推荐。最绝的是蒲松龄,他在《聊斋志异》中借鬼狐之口讥讽:"世间甲乙科,半是阎罗断。"将科举算法比作阴司判案,比现代人对大数据的批判更辛辣百倍。
青藤书屋的雨夜,徐渭酒醒后重读《代白纻词》。当他写下"掩抑摧藏声欲绝,莫是前生冤业来"时,突然顿悟:真正的创作自由不在对抗算法,而在超越评价体系。这让我想起《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当文人们将八股格式看作"彼节者有间"时,恢恢乎游刃皆有余地矣。
隐喻:当代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用"无效直播"解构流量规则,与明清文人的八股戏仿同理,皆为数据霸权下的诗意反抗。
本章以八股文为镜,照见标准化测评的古今困局:算法既为阶梯,亦是牢笼。下章将借《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百态,解析信息战中的谣言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