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明 作品

第48章 一举多得(求月票)

第48章 一举多得(求月票)

面对朱元璋的追问,马钰伸出两根手指,道:

“其一南北分化;其二士绅宗族崛起。-求~书_帮- *首,发!”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说明白一点。”

马皇后和朱标也同样很疑惑,主要士绅宗族崛起他们能想到一些,南北分化就没有太多头绪了。

马钰心道,真是当局者迷啊。

“从唐末开始,天下就四分五裂,宋朝时期则是南北分裂。”

“南北方的汉人,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养成了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

“虽然大家都自称汉人,虽然都遵从孔孟,但口音不同、饮食不同、衣着也有区别。”

“这种种的差异,双方看对方的时候都感到陌生,很难将对方视作同族。”

“你们应该能察觉到这种隔阂,仔细想想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朱标有些茫然,毕竟年轻,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深宫里,对外面缺乏了解。

马皇后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朱元璋作为君主,对这方面反而是最敏感的,说道:

“南北方的官吏确实相互看不顺眼。”

朱标疑惑的道:“这不是利益之争吗?官吏以地域、师生等结党,打击其他地方的官吏。”

朱元璋摇头道:“不,哪怕他们政见相同也几乎不会携手,这已经不是利益所能解释的了。”

“以前咱还有些疑惑为何会如此,听马钰分析才知道,原来是思想上产生了分化。”

朱标皱眉道:“原来如此,那此事就轻忽不得了,长此以往必将使朝堂陷入党争之中。”

朱元璋正想说,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马钰却先一步说道:“你以为南北分化的危害仅止于此吗?”

“匈奴、突厥、契丹,强不强大?”

朱标点头道:“都曾盛极一时。”

毕竟都曾经是压着汉人王朝猛打的势力。

马钰接着问道:“现在他们哪去了?”

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接着问道:

“汉人也陷入过低谷,也曾经被异族击败统治过,为何没有消失?”

“不但没有消失,族群还愈发的壮大。”

“还总能反过来将入侵我们的异族给同化吸收,靠的是什么?”

朱标眼睛一亮,说道:“我知道,文化。”

“我们是文明人有礼仪,蛮夷向往我们的文化,主动学习我们的文化,然后就被我们同化了。”

“即便我们处在低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文化,所以才没有消失。”

“匈奴、突厥、契丹虽然强大,但都没有自己的文化。”

“被击败之后很快就被别的族群给同化了,所以他们消失了。·9¢5~k¢a\n′s^h-u^.\c!o`m′”

马钰颔首道:“是的,因为我们有文化。”

“文化就是一根纽带,让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产生认同感。”

“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凝聚力的群体。”

“哪怕一次次跌落谷底,也总能再次站起。”

“即便再强大的敌人,只要不消灭我们的文化,就无法消灭我们这个群体。”

“可是现在,我们自己从内部分裂了,敌人再想对付我们就容易太多了。”

此时朱元璋也反应了过来,被自己方才的想法惊出了一身冷汗。

方才自己竟然认为分化了也好,正好有利于搞平衡。

这种思想实在太危险了。

真要是南北汉人分化,恐怕要不了多久,大明就没了。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算抛开文化和族群认同不谈。

思想上认知上的不统一,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造成分裂。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统一认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完成思想上的统一。

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政策塑造了统一的族群意识。

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明白,统一了思想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或许他不知道南北汉人分裂,从族群角度来说是个多大的灾难。

却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对大明本身来说,就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朱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关节,沉重的道:

“此事该如何解决?”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朝他看来,虽然两人都有不少想法,但还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马钰却摇头说道:“先别急,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

“到时候两个问题可以相互配合着一起来解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我大致猜到你要说什么了,但还是想听听你的分析。”

“毕竟,对此事我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马钰笑道:“你对此有认识,那就好说了。”

“前面我们说过,为了削减管理成本,唐朝裁撤了乡村官吏。”

“那么乡村就出现了权力空白。”

“权力讨厌空白,朝廷不管就会有别的势力来填补空白。”

“那么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唐朝离我们太远了可以不用管,只看宋朝。”

“宋朝放开了对百姓的人身约束。”

“百姓开始以血缘为纽带生活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宗族。”

“而宗族,非常完美的填补了这个空白。”

“王安石变法,其中就有保甲法。¤`*狐?恋}1)文@学¢- )?·已`/)发?布+*最?新]章2,节ea”

“表面看保甲法是通过连坐制度,预防百姓犯罪。”

“实则是为了和宗族势力争夺乡村的管理权。”

“可惜,他的变法失败了保甲法也被废除,宗族势力依然在主导乡村。”

朱标不停的点头,尤其是对保甲法的解释,更是让他眼前一亮。

他自然知道王安石变法,但研究并不是很深,很多地方限于年龄也无法理解。

马钰讲的深入浅出,解析的也很透彻很有说服力,让他茅塞顿开。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差不多,他们本身对这些就比较了解。

听完马钰的这番分析,更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结合马钰讲过的课,再回顾王安石变法本身,只觉得太幼稚了。

都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就试图去改变,怎么可能会成功。

马钰只是略微停顿,就继续说道:

“不过总体来说,宋朝时期宗族势力还只是萌芽状态,实力并不算太强。”

“朝廷依然可以对民间施加影响力。”

“但到了元朝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不作为,给了宗族野蛮生长的空间。”

“最关键的还是士绅与地方宗族的结合。”

“最初的宗族势力,其实就是一群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

“他们依然是社会的最底层。”

“士绅不一样,他们是儒家出身的士人阶层,不屑于和地位低下的宗族勾连在一起。”

“至少当时儒生和宗族勾连的现象还不太严重。”

“元朝不吃儒家那一套,动不动就取消科举。”“偶尔举行科举,录取的十之八九也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儒生想通过科举出仕难如登天。”

“出仕无门的儒生们,只能去衙门当刀笔吏。”

“刀笔吏是基层职务,需要经常和宗族打交道,双方迅速的勾连在一起。”

“刀笔吏成了宗族在官面上的代言人,宗族成了刀笔吏的后盾。”

“以前宗族和宗族之间,缺少沟通的渠道,相互联系极少。”

“有了儒生从中搭桥牵线就不一样了。”

“宗族与宗族也开始勾结,再有士绅作为代言人,编织成了一张大网。”

“将乡村牢牢的笼罩住,也将朝廷的势力彻底排挤出乡村。”

“从此就形成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北方就在蒙古人眼皮子底下,加之战乱不断,士绅宗族势力并未成型。”

“但南方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

“那里是士绅宗族势力的天下,真的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别说朝廷的政策能否推行的下去,能不能正常把税收上来都不好说。”

“等大明扫平南方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就要直面士绅宗族势力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不过土鸡瓦狗尔,咱弹指可破。”

马钰笑道:“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作为开国君主,你想针对他们是非常简单的。”

“可他们也不是傻子,懂得蛰伏。”

“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壮大自己。”

“而且大明早晚会开科举,士绅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仕,慢慢的深入官僚系统。”

“等过个数十上百年,他们就会再次成为庞然大物,官场到处都是他们的代言人。”

“到时候你的子孙可没有你的掌控力,面对这张大网也只能妥协。”

朱元璋眼神冰冷:“咱不会将这个祸患留给子孙。”

朱标也表情凝重,语气中不知不觉间就带上了几分杀意:

“必须要趁现在,将他们彻底解决,绝不能给他们做大的机会。”

马钰暗暗咋舌,朱老大终于暴露本性了。

难怪朱元璋会对他如此满意,这货兼具了马皇后的仁和朱元璋的暴。

只是他比朱元璋更懂得迂回,也懂得用仁将暴包裹起来,平时不显山不露水。

别人根本就察觉不到。

只有在感受到危险的时候,他才会将暴的一面展露出来。

很显然,士绅宗族势力,让他感受到了威胁。

不过他的感觉没有错,目前士绅宗族势力确实无法和朝廷对抗。

可想想前世的明朝中晚期……

马皇后也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随后问道:

“钰儿,方才你说可以两件事情一起解决,可是有了计策?”

马钰颔首道:“是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其实你们应该也能想到,就是人口迁徙。”

“数百年的战乱主要都集中在北方,现在除了山西人口比较多之外。”

“陕西、河南、山东三省人口加起来,可能都不到四百万。”

事实上当时河南人口只剩下八十万左右,山东人口一百二十万左右,陕西也就百万左右。

三省加起来也就三百多万的样子。

马钰自然不能说准确的数字,于是就说了个不足四百万。

即便已经往高了说,这个数字也非常的触目惊心了。

要知道,这三省可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唐朝以前最富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现在却只有加起来不到四百万人。

有多凄惨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的,南方相对比较稳定,人口最为稠密。”

“朝廷完全可以将南方多余的人口,迁徙到北方去。”

“如此一来,南北分化的问题不解自开。”

“而且,到时候迁谁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学习汉唐的手段,将南方宗族分拆,几十个姓氏放在一个村子里。”

“短期内他们很难再团结在一起,对抗朝廷了。”

朱标击掌叹道:“好办法。”

“既打击了宗族势力,又解决了南北分化问题,还顺带着解决了北方人口不足问题。”

“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暗暗点头,这个方法和他们所想不谋而合。

移民确实是解决这个几个问题最佳方法。

他们两个也都知道,士绅宗族并不会因为移民就彻底消失。

给那些人数十上百年的时间,还是会形成宗族势力。

不过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后续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想办法遏制士绅宗族势力。

想到这里,马皇后笑道:“不错,你又帮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

“关于土地和人口方面,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没了,差不多就这些了,如果以后还能想起别的,再告诉您吧。”

马皇后又问道:“你家族长辈,有提到过新朝建立,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吗?”

马钰想了想,说道:“说过一些,但不全,大多我也不记得了。”

“不如这样,你们先思考着,我也回去好好想想,看能想起来多少。”

“到时候咱们将各自的想法都说出来,互相印证,说不定就找到合适的制度了呢。”

不是他不想继续往下说,而是说的已经够多了。

将具体的措施说出来,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一定支持。

还不如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如果他们能想到更好的法子,那最好不过。

如果他们想不到更好的,那再将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也更容易说服他们。

马皇后点点头,笑道:“这样也好,我们也仔细思考一下你今日所讲的东西。”

“看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

之后他们又就方才的话题进行了回顾,主要是朱元璋三人,对一些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了提问。

马钰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做了解答,直到三人理解透彻。

眼看时间不早,而且人家一家三口肯定有话要说,马钰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马皇后也没有挽留,让朱标亲自将他送到大门外。

太子亲送,这规格相当高了。

不过比起方才给他们讲的知识,这又算不得什么了。

等马钰离开,朱标回到桌子前重新坐下,突然感慨道:

“每次听他讲东西,我都觉得自己像是一无所知,今日尤甚。”

下午或者晚上还有一更。

真的已经非常尽力在码字了。

大家看我码字到大半夜三点还没睡的份上,有多余月票就投一张吧。

拜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