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 作品

第925章 菜单上的高丽

第925章 菜单上的高丽

蔡京来到廉州州衙的偏厅前的时候,高遵惠早已带着人,在门口相迎。

“下官高遵诲,拜见经略相公!”高遵惠远远的见了蔡京的仪牌,便迎上前去,拱手拜道。

“高公免礼!快快免礼!”蔡京笑着上前,拱手还礼:“真是折煞吾也……折煞吾也……”

“汴京一别,高公风采更盛从前啊!”蔡京看向自己面前的这位皇亲国戚,有些感慨。

蔡京和高遵惠,自然是见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也算是熟人了。

高遵惠轻笑着拱手再拜,然后就拉着自己身后的李太德,与蔡京介绍起来:“下官却是要向经略相公引见一人……”

蔡京看向高遵惠身后的男子,心知恐怕这位就是交趾国国相、崇贤候李太德了。

去年的时候,其曾到汴京朝觐,据说得过官家赞许。

不过,当时的蔡京,并不关心这种事情。

他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开封府的庶政上,每天都在想着,怎么完成自己的kpi。

所以,这还是他第一次与这位交趾国相相见。

而出乎蔡京意料的是,这位交趾国国相,并没有半点奸臣、权臣的样子。

他身材不算高大,体格也并不健硕,脸型略长,皮肤稍黑。

见了蔡京,其倒头就拜,声音带着谄媚,态度谦卑:“经略相公在上,交趾小相李太德再拜!”

说完就将双手放到地上,让额头贴到手背,来了一个只有晚辈、门生、子侄拜见尊长才会使用的稽首礼。

这可把蔡京吓了一大跳,立刻避让到一旁,然后再上前,扶起对方:“贤相,使不得!使不得啊……快快起来……快快起来!”

他也确实不敢受!

受了就等于认下了对方是他的晚辈、门生、子侄。

等于平白多了一个好大儿!

李太德被蔡京扶起后,依旧恭敬的说道:“小相在交趾听说,官家敕命蔡相公来广西……”

“小相当时便知,交趾百姓有福哩!”

“于是,小相当即便命人备好了今年最后一批入贡的稻米……以此酬谢官家天恩,贺相公履任!”

“如今皆已押运过境,交割到了大宋右江安抚的常平仓中!”

蔡京听着,露出笑容:“贤相公忠体国,忠于天子,吾必上奏汴京,美贤相之忠义!”

无论如何,交趾国按时完成条约义务,对于他蔡京来说,都算是个开门红。

李太德拱手道:“此皆为人臣子的本分,小相岂敢居功!”

“何况,能贡米大宋,这是小相的福分!更是交趾国的福分!”

这是实话!

按照去年大宋与交趾国签订的和议条款。

交趾每岁贡米百万石与大宋,然后再以市价博买一百万石。

从条约文字看,这似乎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每年两百万石贡米,几乎就是要抢走交趾百姓嘴里最后一点粮食。

所以,正常情况下,交趾人即使不打着‘报仇雪恨’的名义,重启战端,至少也会在宋军主力退兵后,寻机拖延履约或者干脆就不履约了。

就如熙宁南征后,两国达成的和议条款,在之后的十年中被蚕食殆尽。

奈何……

条约规定的依‘市价’每年再博买一百万石稻米的条约,在执行过程中,让交趾人发现了好处。

因为,这里的市价,是依照汴京稻米的市价。

尽管,汴京的米价,在大宋内郡来说,属于价格洼地——一斗百二十钱的米价,只比作为产粮地的苏州、扬州、江宁贵上一些,但远比陕西、河北、京东贵得多。

可架不住,交趾素来米贱钱贵,汴京一百二十钱一斗的米价,在交趾就属于天价了。

没办法!

如今整个东亚经济,都处于严重的通货紧缩之中。

钱荒不止在大宋上演。

也出现在辽国、高丽,交趾自也不能免俗。

到去年为止,交趾社会的大部分交易,依旧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基础上。

所以,交趾社会严重缺钱!

这个时候,大宋方面通过贡米贸易,向其每年定向输入超过一百五十万贯的铜钱。

交趾经济一直存在的低血压,瞬间痊愈。

甚至,足以使其得以跑步进入发达封建社会!

但很遗憾,这笔钱,并未真正流入交趾社会。

而是落到了李太德手中。

李太德在拿到这么大一笔外汇收入后,将其大部分用来犒赏三军,笼络将校,巩固权力以及从大宋采购优质甲械。

这使其内部政治稳定,刀把子更是无比忠诚。

唯一的问题是——这每年两百万石贡米的额度,压得交趾国的底层农民,喘不过气来。

虽然,李太德并不在乎那些如同草芥一样的刁民的死活。

可终究,还是需要这些刁民种地卖粮。

而李太德想要取代乃兄,就必须向国中证明自己。

尤其是在武功方面!

然而,去年的惨败,使交趾人不敢觊觎交州,也没有人敢说什么‘收复故土’。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挥师向南。

掠夺占城、真腊等国。

夺取其财富、青壮、妇孺,充实自己。

这叫取偿于南!

也是改贡为征,两难自解——只要灭掉占城、真腊。

得到其广袤肥沃,适合水稻种植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再学习交州模式,把占城、真腊的百姓,充为稻田之奴婢。

这不就能既赚到北朝的米钱,又能让交趾再次伟大

于是,李太德在得到此策后,如获至宝,将之视为交趾国策。

自去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发兵,攻打占城、真腊。

在北方大败亏输的交趾军队,在得到大宋方面的甲械输出后,到了南方就拳打占城,脚踢真腊。

瞬间就重新找回了自信,于是,开疆拓土,重振国威。

所以,站在李太德和他的统治集团的立场来说。

贡米贸易,哪里丧权辱国了

这分明就是大宋天子,怜我交趾,扶助交趾的仁政!

何况,汴京天子曾有德音——将来,要慢慢的将交趾国的贡米,从纳贡改为和买。

也就是说,汴京天子许诺,未来可能免除交趾的战争赔款,并将之改为收购。

等于许诺给交趾的稻米种植园的稻米,一个庞大的市场!

蔡京不知这些内情,但李太德的态度,却让他挑不出错来,只好笑道:“贤相高义,吾当上禀天子,称许贤相!”

然后,蔡京便以主人的身份,延请高遵惠、李太德,进了岑自亭为他们准备的偏厅。

三人入内后,蔡京作为主人,自是居于主位,高遵惠、李太德分坐两侧。

宾主落座后,蔡京便换来自己的心腹周邦彦,与之吩咐:“吾要与高、李二公,商议机要,且屏退左右,勿留外人!”

“诺!”

周邦彦依令行事,很快的就将这偏厅的仆人、元随们都清理了出去。

他本人最后一个出去,顺手将门窗带上。

高遵惠和李太德见此,神情都松弛了下来。

高遵惠更是待周邦彦出去后,就拱手对蔡京道:“吾自闻相公南下后,早欲亲至廉州拜谒……”

“奈何王命在身,只能先迎崇贤候入境,望乞经略恕罪!”说着他就起身,对着蔡京作揖谢罪。

蔡京一听,顿时心中明了:“果然,官家阵图,在高遵惠之手!”

连忙起身拱手:“岂敢!岂敢!”

“高公既承圣旨,自当以旨意为先!”

蔡京说着,看向高遵惠,问道:“敢问高公,官家圣旨之中,可有对吾的指挥内容”

高遵惠微笑着点头。

蔡京立刻面朝汴京方向,拱手拜道:“臣京,恭听德音指挥!”

高遵惠也是严肃的面朝汴京方向拜了三拜,然后从贴身的内衣中取出了一封用着火漆密封的信件。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安南都护臣京,且上前受诏!”

蔡京对着汴京方向,郑重的拜了四拜,然后恭敬的来到高遵惠身前,恭恭敬敬的接过了那封信件。

高遵惠微笑的看着蔡京,将信件交到他手中。

蔡京拿着信件,回到自己的位子,仔细的检查了一番火漆,确认没有破坏痕迹,这才小心翼翼的将之放到烛台前,用火烤化火漆,然后取出其中的旨意。

旨意是被写在一张元书纸上的。

上面的字迹是标准的馆阁楷书,蔡京只一眼便认出来了——这确实是当今天子的御笔。

将其上的内容,仔仔细细的再三看了一遍,并在心中默念三遍后。

蔡京面朝汴京方向,拜了四拜,然后将那张元书纸,当着高遵惠和李太德的面,放到烛台的烛火上,亲眼看着它被火焚化成灰烬。

这是御笔的旨意——阅后丙去,勿使第三人知。

作为此事,蔡京低下头去,嘴里呢喃着:“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当他再次抬头,看向高遵惠和李太德的时候。

他的神情,已经完全变了。

就仿佛高遵惠和李太德,乃是他异父异母的手足兄弟一般。

因为,他已知道,官家已为他铺就了一条进拜两府,乃至荣登相位的康庄大道!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条流芳百世,为万世纪念的成神之路。

只要能完成,官家所交代的任务。

他就是大宋的班定远!

……

汴京。

已是十月末,今年比往年,要冷上许多,哪怕中午,气温也有好几天徘徊在零下了。

好在,赵煦是皇帝。

哪怕是在这中古,他所居住的寝宫,也能四季如春——暖阁这种取暖设施,堪称中古的地暖。

所以,即使外面正在下着阴冷的冬雨,但在东阁书房内的赵煦,却还穿着轻便的常服,在暖阁的加持下,他的体感温度,一直维持在二十多度的舒适范围。

此刻,赵煦正看着,吕嘉问十天前,从邕州用急脚马递发回来的密奏。

将吕嘉问的札子看完,赵煦就托着腮帮子,靠在坐褥上,自言自语着:“却也不知,蔡京是否接到了我的指示!”

“这事情将来又是否能如我所愿般,顺利推进……”

这样说着,赵煦就笑起来:“有蔡京在,我应该不用太过担忧东南亚人民……”

那可是六贼之首!

即使以中国的历史广度,都可以排进前十的大奸臣。

千古以来,能和蔡京比肩的,估计也就李林甫、和珅、秦桧等少数人物。

所以啊,蔡京一定可以解决,东南亚没有太阳的这个bug。

叫东南亚人民,很快就能享受他的雨露恩泽。

正好,东南亚地区,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都和南美很是相似。

都是雨林密布,沼泽无数,水网发达的地区。

实乃中古版联合果品的最佳温床。

当然了,现在的技术条件下,种香蕉是不现实的。

但可以种稻米啊!

交州的甘蔗园,已经证明了,种植园经济是可行的。

只要丢掉良心和道德。

那么,这个模式不仅仅可行,而且大有前途!

除此之外,在如今的东南亚地区,还存在着一种赵煦亟需的天然工业原料——古塔胶!

这种天然胶,可以作为橡胶的代餐使用。

而且,在防水和抗太阳暴晒方面,比橡胶性能更好。

只要能找到这种天然树胶,那么,大宋的工业发展,就有了飞速发展的前提。

正想着遥远的广西,憧憬着解决了东南亚人民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太阳的这个bug后的美好未来。

赵煦听到了脚步声。

然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门口传来:“大家……”

赵煦循声看去,看到了童贯的身影。

“刚想蔡京,童贯便来了……”

“这算是个吉兆吧”赵煦顿时就露出笑容,问道:“何事”

童贯在半个月前,正式入宫,被赵煦任命为新的‘皇帝殿邸候’。

至于冯景,则与之完成了换家——被任命为提举汴京小报公事。

明面上这是一个协调探事司,监视汴京小报的职务。

实际上,却是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的总编辑。

所以——冯景成为了第二任胡飞盘。

“回禀大家,通见司送来了辽主的最新国书……”

赵煦立刻坐起身子,吩咐道:“快快呈来!”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十月,赵煦和辽主耶律洪基,都在通过各自的信使,互相往来,交换彼此的意见,协调各自的立场。

一时间,国信道上,信使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一天之内,前后有十余位信使在国信道上奔驰的盛况。

而随着信使往来,赵煦和耶律洪基的立场,也在快速接近。

首先谈妥的是交子的问题。

十月已丑(十一),两国就初步达成了,有关元祐三年增发交子一百五十万贯的协议。

这是赵煦和耶律洪基讨价还价后的结果。

耶律洪基要价五百万贯,赵煦还价四百万贯。

最后,两位君主各退一步,决定将新的交子贸易条约的额度,提高到四百五十万贯。

根据赵煦和耶律洪基谈出来的新条约,辽国需在元祐三年的三月之前,给付大宋白银二十五万两,以作为增发的那一百五十万贯交子准备金。

当然了,想要辽人一下子拿出来二十五万两白银来。

这确实是为难他们了。

但是……

这不是有高丽这个大冤头吗

高丽人不是答应过,岁贡辽国白银八万两,绢布三万匹

作为全天下最爱好和平,最看不得战乱的君主。

赵煦素来是悲天悯人的。

所以,他选择了接盘。

将高丽岁贡给辽国的岁币,折算成白银十二万两。

这样,辽国就只需要再给大宋十三万两就行了。

当然,因为这笔钱本质上是高丽岁贡给辽国的。

所以,辽国需要承担起责任来。

简单的说,就是这笔钱,辽国负责监督高丽国履约。

同时,赵煦也通过书信,告知了辽主——高丽已应允,作为大宋调停的报酬,岁贡白银十二万两与大宋。

所以,辽主需要对这笔大宋的岁贡,也承担监督义务。

而做买卖,素来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面对赵煦开出来的条件,辽主耶律洪基,自然是不满意的。

先是针对高丽对辽的岁贡,提出异议。

耶律洪基坚持认为,高丽给辽的岁贡,不应该只换算成白银十二万两。

他认为,起码也该值十三万两!

然后,耶律洪基又在这个事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辽军监督高丽纳贡,得要辛苦费。

所以,大宋方面,得在十三万两的基础上,再给辽国一万两的好处。

同时,大宋部分的岁贡,辽人也想要好处费、辛苦费还有抽成。

从交子新约达成,到现在的这半个多月时间。

赵煦就一直在和耶律洪基,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谈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节的谈判,也渐渐接近尾声了。

如不出所料,辽主最新送来的国书,应该就能敲定最后的和平条约条款了。

至于高丽人

不好意思,从谈判开始到现在,赵煦都忘记派人去通知他们一声。

大抵得等到相关条款,都已经落定后,才会派人去知会一声。

辽人那边,应该也是如此。

这很好理解。

都已经上了菜单的小国,就不要妄想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接受大国对其命运的宰割。

当然,高丽人也可以选择不接受宋辽两国的谈判结果。

只要他能经受得起,宋辽两国的混合双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