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人家 作品

第383章 记者来访

最后一段通告发出,倒计时最后一响,也把人们的好奇心拉扯到极致。

无数的人在猜测这个稻花鱼到底会不会有稻花味?

好不好吃?

这个问题不止机关食堂吃了,李前进也替他们尝过了。

确实比市面上现有的鱼美味。

好吃是好吃,也没好到它就是山珍海味的程度。

但是在同等价位上的鱼,李前进敢保证稻花鱼跟它们是有区别的。

所以他才这么大张旗鼓的利用它为春来这个品牌预热。

“小李同志!”

李前进刚要进公司,听到有人喊他,回头一看是苏萌在吉普车里下来。

“苏姐,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小城啊!”

苏萌笑说:“你的营销策划大获成功,我们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你。”

李前进摆手,他可不想成名人,“甭采访我,去我家吃鱼吧,咱们用事实说话。”

“那我们就打扰了。”

“这不应该的吗。”李前进热情的说:“本打算当天给你送去呢,提前揭晓答案了。”

“不止我著急,我们社里这几个年轻人也等不及了。”

“那赶紧走著。”

李前进到单位交待一声,领著苏萌和几个同事回到家。

“前进哥,你怎么又回来了?”

正在院里抱著清清玩的春妮纳闷的问。

“你还记得苏姐吗?”

李前进闪身让出苏萌。

“记得,我们在火车上遇见的。”春妮笑说:“欢迎苏姐。”

苏萌领著四个同事进来,一眼看见清清惊呼一声:“哇,她好漂亮!”

两个男记者被院里的滴水游鱼吸引,蹲在一边观察著精巧的设计。

“李同志,这是你设计的?”

“是的,流水和青竹都自带雅致,搭配到一起岂不是效果更好。”

“好!真是雅致。”

两人看完滴水又跑到凉亭观赏。

“清风亭,往这一坐还真是风自飘来。”

两个男记者坐在凉亭里看著这个精致的小院感叹,他们的筒子楼和这一比可是真成了蜗居。

李晓萍看孩子,春妮去做鱼,李前进陪客,一家四口都各有安排。

三女两男五个客人加上李前进来到凉亭里坐。

五人中年龄大一点的女人叫葛虹,是报社的副总编。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丑陋真是一种不幸。

葛虹的脸上的哪个部件都没什么明显的缺陷,可是这些部件凑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使她成了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

那些很代表她性格的头发,又粗、又多、又硬,头发的式样也非常古怪。

又短又厚的头发,像放射线一样向四处支棱著,远远看去,活像头上戴了一顶士兵的钢盔。

浑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儿女性的曲线和魅力。

肩膀方方正正,就像伐木人用斧子砍倒的一棵老树的树桩。

和浑身散发著熟透女人魅惑的苏萌正好是两个极端。

另一个是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叶知秋,拿著一张纸在不停的往笔记本记著一串串的数字。

两个男人一个叫吴征,是报社的摄影师。一个叫冯刚是司机。

“小李,你是怎么想到倒计时这个点子的?”

葛虹喝了一口茶水轻轻点了点头。

李前进说:“我想趁著鱼新鲜把它一次都卖出去。

一开始想到去报纸广而告之。后来又觉得一天可能达不到效果,就想五天。

一个长辈说重复五天太简单,那我就想到一天一个样,最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葛虹说:“我们报纸可以继续开辟这种模式,有想宣传的企业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达到最好的效果。”

李前进说:“报纸和电视一样,都是可以做广告的。”

叶知秋抬起头看了李前进一眼,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百姓看政策的视窗,要保持它的纯洁性。不应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女人居然有这么陈腐的观念。

无所谓的笑笑,见叶知秋还在看她就随口说了句,“百花齐放才是春吗,而且这么做你们的经费会宽松一点。”

叶知秋对李前进的油滑不喜,以教训的口吻说:“我们还年轻,应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能事事向钱看。

况且我们的生活比起解放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越,经济年年都在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相当高。

不然你哪来这么美的家?”

“我这个院子是用错案的赔偿款建的。”

李前进看著她义正辞严的面孔,说出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就是一阵腻歪。

苏萌“扑哧”一声轻笑,“你还蹲过监狱?”

李前进坦然的说:“是的,就在北安和黑河交界的监狱,蹲了两年大牢。”

“所以你对社会不满?”叶知秋的语气很尖锐。

李前进看眼像个斗鸡似的叶知秋不再说话,低著头不紧不慢地喝了口茶水。

凉亭里一时之间只有茶杯盖磕著茶碗,以及李前进那轻轻吹著茶水的声音。

叶知秋吃了软钉子不甘心,见李前进不吱声扬了扬手里的纸说:“这是我摘抄的经济数字,比之解放前我们的各项资料是翻番的增长……”

李前进看她那副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没用的数字对比,实在忍不住呛道: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在是社会主义。那是旧社会,没有可比基数嘛。

要是这么比、这么知足,早就应该停留在奴隶社会别往前进了。要知道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还进步一大截呢。”

叶知秋一时之间想不到怎么辨驳,愈想愈气。

连下巴都有点儿哆嗦。

她伸出长长的脖子,拿眼睛瞪著李前进好一会才咬著嘴唇说:“那这些真实的数字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大踏步的前进。”

“哈,数字!好些人都以为那些数字,是从基层到上面,一级一级按著统计表格的要求,个、十、百、千、万,一个算盘子儿一个算盘子儿地扒拉出来的。

实际呢?说多了没意思。

报纸上总在写工业生产今年下半年比上半年超额完成百分之几,今年又比去年超额完成百分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