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三 作品

第六百二十五章 来自大明帝国的认同

那些中下层出身的人,他们又怎能如何学习汉家文化呢?

他们没有来自汉人的老师,没有课本,所以哪怕是想学,也没有任何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大明的统帅要求,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是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的。

甚至,只要附和汉家文化的精要就可以,可以不用书写汉字,及其原话。

这无疑使高句丽中下层的读书人欣喜若狂,他们心中对这些来自大明帝国的认同感,也更为强烈了。

这些人虽是外来者,可他们对高句丽百姓,甚至比他们曾经的自己人还要好上许多。

要知道在以前那些王公贵族的统治下,他们这些出身不好的底层读书人,最多只能在官府里写写,出个注意,干些具体的事而已。

至于那些为官者,都是出身极好的上层贵族。

而现在,来自大明帝国的这些人终于要打破了这些桎梏,开始向他们这些中下层的读书人开始倾斜了。

如此以来,他们这些人也就可以真正的做官了。

而且,还为以后选拔官员的方式,开辟了先河,从此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也进一步削弱了那些本土的贵族的统治权,更为稳固了大明帝国在此地的统治。

可以说,好处简直多的数不胜数。

所以,当这个公告一张贴出来,短短的三天时间,每个府城都涌进了上百上千的中下层读书人。

而且,每个人的神色都是极为的振奋。

他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和壮志,终于能得到展现案例。

这如何不能令他们感到欣喜?

当这些中下层的读书人欣喜若狂之时,有一批人却是背地里痛骂痛恨不止。

这些人不是旁人,正是之前的高句丽的旧的权贵们。

当他们看到高句丽王室即将倾颓的时候,他们很识时务的把握了机会,直接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带路党。

谁成为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其实他们根本不在意的。

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和家族能不能继续维持曾经的荣华富贵,这才是最为主要的。

也是他们最在意的。

只要能继续维护他们的利益,那么就算投降给大明又能如何?

反正一直以来,他们高句丽就是汉家天下的藩属,只是现在受其直接的管辖而已。

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文化还是思想,他们高句丽与汉家天下都是一致的。

现在只是进一步加强了而已,又有何区别呢?

而事实上也如他们所料的那般,当他们向那些大明帝国的将帅投降后,他们很是高兴,不但夸奖了他们一番,而且还让他们继续为官,并且保证他们的家族和财产的安全。

这一切都如他们所想的那般,这大明帝国的皇帝是需要他们这些人继续维持这片土地统治的。

只要他们有需求,那么一切都好说。

随着战争的结束,想必他们这些第一批的投降贵族,所得到的利益也将是最为巨大的。

甚至,成为高句丽的新一代王室也说不定。

可以说,这是很多投降贵族们心中的野望。

可正在他们满腹期待的时候,一个政令的张贴,一下子让他们慌了神,谁也没想到,这大明帝国的人竟直接要科举取士了…

而且,为了扩大官员的来源范围,还直接让中下层的读书人,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

仅要求思想经义一致即可。

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这些第一批投降的高句丽贵族一下子慌了神。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大明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不相信他们这些人,他们要选出新的接替者,而且,还把范围扩大到了整个读书人的阶层。

这无疑将会他们这些高句丽的旧有贵族产生巨大的打击。

随之而来的,将是他们这些人所占据的官职也将被那大明帝国给收回。

这可不是他们想的。

那些普通的读书人,凭什么要与他们竞争?这是他们想不通的。

在这样的情绪下,他们这些高句丽旧有的贵族们,心中开始对这些大明将帅心中产生了仇恨。

在他们看来,这些大明帝国的人,就是想要以此剥夺他们的权力,从而把他们彻底打压下去,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可是他们心中就算再仇恨,此时也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和能力可以加以反击。

论兵力,人家大明帝国几十万的大军,连他们的高句丽王室,以及那些女真都可以打败,又何况是他们这些人呢?

仅凭他们家中的那些家丁,想要与之争斗,无疑是以卵击石。

论影响力,人家仅此一招,就赢得了那些中下层的读书人支持。

甚至连普通的百姓都极为振奋的支持这样的措施,那些蝼蚁一般的屁.民,之所以如此的激动,恐怕也是因为他们想以后也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吧。

若是以后大明继续施行这样的措施,那么还真有可能这些屁.民的孩子,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简直是可以预料的。

若是那样的话,那岂不是他们这些贵族的势力,将会进一步的被剥夺?

本以为这次高句丽战争后,死了不少的王公贵族,那么留下的他们就能更进一步,重登巅峰之上,谁曾想这些大明统治的将帅根本不给他们任何的机会。

这怎能不令他们心中仇恨万千。

“该死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是啊,据说明天就会有不少我们的子弟,被辞退回来。”

“看来这些该死的大明人,真的要过河拆桥了。他们用过我们之后,就想要把我们给狠狠的推下去。”

“不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若是让那些底层的读书人上台,他们不知道会如何对待我们呢。”

这些原来的高句丽旧贵族,一个个神色惶恐,聚在一起商议着对策。

他们实在不知如何才好。

起兵反抗,他们没那个本事。

坐以待毙,他们又不甘心。

所以,一个个都只能干坐这里唉声叹气。

“要不,要不我们去找找那些大明将帅,向他们施压一番?”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我们怎么也要维护一下自己的利益吧。”

当各路军的将帅,把在高句丽科举取士的公告张贴出去后,立即就引得了大部分人的欢呼。

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读书人,他们是最为高兴的激动的。

因为这是他们唯一改变自己阶层的机会了。

此次,他们当然不能错过,更是要抓住此次的机会。

而那些底层的百姓们,也是相当的兴奋,因为这说明他们高句丽要向大明帝国学习了,打击那些望族门第,扩大官员的来源范围了。

这无疑对他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最为有利的。

不少人中对大明帝国心中那一丝的怨气,也消散了不少。

在他们不少人看来,也许让大明帝国主政他们高句丽未尝不是一件太坏的事。。

至少他们这些底层人的终于能看到了希望,不像之前那些高句丽的王公贵族们,吃相实在是太难看,让他们这些底层人简直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

哪怕说的再好听,至少人家现在大明帝国能给他们这些百姓带来最为实际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不但在各种赋税徭役上十分的宽免,而且在打破阶级上,也是十分的宽容。

可以预料,只要他们这些百姓愿意供养自己的子女,那么说不定很快他们这些普通的家庭,也将出现一个官员也说不定。

与这些普通的31民众相反的则是那些原有的高句丽权贵,此时他们人心慌慌。

这高句丽就这么大,职位就这么多,给与了那些普通百姓读书人一个,那么他们手中就会少上一个。

这无疑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原来,他们只要是出身权贵,那么只要不蠢笨,未来的前途可是十分光明的,晋升渠道更是又多,又广,令他们轻松就能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可现在却是不太一样了,这些渠道,要给那些中下层的百姓开放,这怎能不令他们感到心忧。

在这样的情绪下,他们商议来商议去,终于想到了一个稍好的主意,那就是找到那些大明的统帅,让他们从中斡旋。

这些将帅都是此次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勋贵,可以预料等他们回到朝堂之后,他们的地位、权力、话语权,将进一步的扩大。

作为高句丽的权贵们,他们是最为懂得投资的。

现在他们要想让大明改变一些方策,那么从这些即将大权在握的勋贵们入手,再好不过了。

当然,既然要投资,那就少不了奇珍异宝开道了。

对于他们这些早早就投降的高句丽权贵们来说,他们的家产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被冲击的太狠。

不但都保存较好,而且,一直以来,那些大明的统帅也没有做出什么巧取豪夺的姿态。

现在既然要投资他们,那么就得好好拿出一些来孝敬一下他们。

礼多人不怪,在任何的地方,这个准则都是通行的。

所以,他们极为的相信,只要打点好了,说不定就能让大明帝国改变一下这方略的。

对于这些军人们来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那么重礼之下呢?相信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