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汽车导航需要gps定位辅助驾驶路线,海船需要gps定位辅助航海路线,无人机也需要gps自我定位,信号精准定位才能实现远程无限的飞行和航拍...手机需要gps定位辅助信号基站进行网络数据交换。
手机能上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gps定位才实现。
入网需要指令,也就是身份令牌。没有身份令牌绑定gps定位,就无法实现网络数据的交互。
pc电脑上网冲浪需要网卡,手机的基带芯片里也集成了类似网卡的设计。
没有卫星gps辅助网络位置定位,手机衔接不上通讯基站,就无法上网。
重生的高强清楚北斗导航的意义,可以称得上四个字,国之重器。
北斗升天,就意味着利国利民。
甚至,炎国的一大票手机厂商们将会是这波天降福利的受益者。
毕竟只用gps是需要缴纳专利税的。
改用北斗,不单单是能省下一笔不菲的专利税,还能将gps平替为中文的位置服务、定位信息。
另外一批受益者将会是军方,毕竟不装配gps定位,就不会暴露出行动轨迹,除了动用战略级别的卫星抓拍图像再去分析行动轨迹,西方无法通过简单的gsp技术后门来获得
各个军事行动的轨迹。
毫不夸张的说,北斗上天后,就是天眼。
城市街道、小巷布置的密密麻麻摄像头,组建天网系统,护佑普通民众的不受黑恶势力的侵害。
天上的北斗卫星群,组建天眼,就是为了护佑全体民众不受外部势力的窥探。
让西方的gps成为一直睁着眼,升空在炎国天上邪魅眼。
有识之士都会寝食难安。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
-----------------
高强隐隐约约明白了自己觉醒金手指的真正价值,赚点小钱,增加点寿命,都是附带的福利。
金手指真正的价值就是利国利民。
这个民也包含了自己。
...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强算是见识到大场面了。
在直升机在降落的过程中,穿梭过一层光幕。
高强尽力举目打量新出现的场景。
因为太神奇了!
场景突变。
感觉就像是游戏下副本一般,穿梭过一个结界,内外的场景完全不一样。
明明之前在直升机往下看地面还是一片烂尾楼来着,甚至还有零星的工程队间歇的干着活。
现在?
好家伙,高强直呼好家伙!
一片的实验楼座座耸立。
楼层并不高只有3层,但架不住数量多,起码在数百个。
实验楼最上层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永久性掩体,甚至高强还看到了防空炮台。
王老看到高强震惊的模样解释道:“地面上都是后勤人员的活动场所,地下基地才是科研人员待的地方。”
基地很大,不用走路。
由专车接送,将王老、杨老还有高强送到一处标记为606的实验室楼下。
在荷枪实弹的警卫护送下,高强见王老在一处墙壁上一番摸索后,从吊顶处降下一个仅仅能并排容纳两人的特殊电梯入口。
入口的空间很小,内部的空间还行,一行5人并不拥挤。
电梯下降,人体会有明显的失重感。
约莫1分钟后,在地下170米处停了下来。
王老第一个迈步出去,随后是杨老、高强,两名警卫一直跟在最后面沉默但保持着警戒模式。
高强的眼睛不敢乱看,只敢瞪大了眼睛用眼睛的余光看着基地内部的架构设计。
呼吸很顺畅,显然空气流通这块做的很好,没有潮湿、憋气的感觉。
光线很讲究,不明不暗,似乎是模拟自然光的亮度。
紧紧跟随着王老,一路前行,约莫刷了4道关卡后,来到了一处休息场所。
王老转身对高强道:“为了保障基地的绝对安全,因此到了这里后需要更换贴身的衣物,并需要将将随身携带的所有电子设备锁在铅合金制作的保险柜里。”
杨老看高强紧张的身体发抖道:“放轻松,你就把这里当作小一点的校园就行。地下基地会给你配备身份卡,衣食住都是免费,供餐标准是按顶级航空人员配给,标准是139每餐..
.”
王老补充道:“这里还有小型的健身运动场所,毕竟闷头苦干不一定出成绩,劳逸结合才是王道。小子,接下来是驴是马,就看你的表现了。”
...
高强凭借英灵魂环的加持,其实什么知识都会一点。
诸如:通讯、芯片设计、能源材料、电池、生物基因、计算机、无人机、机器人...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高强还是亲手先设计他所需要各种功能的特制ai芯片,还攥写了新的人工智能龙牙。
主要是,高强不想提前暴露出傻妞(灵儿)的存在。
毕竟,傻妞(灵儿)一旦展现出逆天的能力,归属权还是自己的吗?
随着高强了解北斗项目的内容增多,他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是第一时间被送到实验室。
可以说,为了让高强能心无旁骛的工作,专门还腾出了约有篮球场大小的实验室供高强自由发挥。
高强理科男的属性爆发,沉浸在芯片架构的研究中几近疯魔。
要不是一日三餐正常、甚至还保持将近50分钟的有氧运动,王老和杨老都以为这小子已经入魔了。
入魔才是来到这里,所有新研究员的常规状态。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绝对的投入,必然会有一定的收益。
顶级营养师1v1的服务,自然能让研究员的体能保持巅峰状态。
科学证明,体能的巅峰能够反过来支撑研究员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类似入魔。
但,显然高强这混小子还保持了一定的理智。
高强此刻亲身参与北斗这样有意义的项目,也是投入不少心力的。
这里不少研究员设计的架构,也被王老、杨老送递过来让高强作为参考。
高强毕竟是半路出家,野路子出身,他很容易就能看出这帮研究员的匠气。
但总归,没有匠心终究是缺乏一些创造力,也就是少了几分灵气。
高强翻阅其他研究员设计的架构,就会在脑海里涌现出无数的查漏补缺,甚至颠覆性的魔改想法。
他通过口头转述,人工智能龙牙负责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高强很容易通过龙牙来进行细微的调整,或者大刀阔斧的魔改,最后让灵感具现为具体的架构设计。
显然,有着人工智能龙牙的辅助,高强捕捉灵感具现的效率大大增强,甚至对于芯片如何保证极限叠加性能,同时又能降低功耗也一点点有了清晰的脉络。
由于电阻的存在,在不解决材料的条件下。
通常性能叠加的越多,功耗也会加多。
架构本质就是平衡机制。
功耗范围限定的很死,因为高强架构设计的核心就是就是用有限的晶体管去叠加性能。
简单来说,之前高强设计的芯片架构都是增加功耗来叠加核心数量来叠加性能的。
仿生多核心架构对于北斗核心不能直接拿来套用。
俗话说的好,硬件设备精度不够技术来凑。
本身在高强看来只需要解决14纳米制程工艺,就能顺带解决低功耗高性能的问题。
但,现在炎国包括龙科院都没能解决14纳米制程工艺成熟性、稳定性的问题。
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
因此,所有问题必须在陆地上解决。
高强能独立解决难度小一些的商用14纳米制程工艺的芯片设计,问题是龙科院、包括现在这个试验基地的光刻机只支持20纳米制程工艺芯片的生产。
空有屠龙术,少了屠龙刀。
因此,还是需要在20纳米工艺制程芯片设计上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