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的一贯做事的风格,就是手里有王炸就不会藏着掖着,先炸晕对手再说。
目前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特斯拉工业而已。
现阶段特斯拉工业才刚刚在魔都建厂,等成品出来,龙猫乐miniev、雷神之锤t1、冒险者h1已经抢占大半个炎国的市场了。
龙猫乐miniev、雷神之锤t1、冒险者h1可是已经采购了现成的生产线、设备、熟练工都是现成的,唯一的工作量就是设计车框架的外形、更改下动力核心...
最为关键的,龙猫工业出品的龙猫乐miniev定位,跟特斯拉的定位家用/商务车有重合的地方,但细分领域又不同。
简单来说,特斯拉走的是通用模版,龙猫乐miniev走的是深度订制版。
极限的发挥出非对称优势,才是高强一直倡导的商业竞争必胜的口头禅。
现在解锁的还是只普通级的固液混合电池,高级一点的卡片能量锂电池还没有正式解锁。
固态电池也已经提上了日程,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解决硫化物的人工合成问题,后面固态电池才是高强手里真正的杀手锏。
现在用固液混合电池技术,只能算的上手机电池技术上的延展,谈不上创新。
撑死就算是个头做的大了点、单个电池做成了电池模块组,电池模块组又串联成了汽车用的电池包。
高强给两个合作伙伴发送过加密邮件后。
通过ai管家傻妞调出来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研发的赤练快充,其实就在是在熊猫闪充的技术上做一些调整。
熊猫闪充是应用在电池技术上的。
赤练快充是设计用来应用在电池包技术上的。
目前的进度不错,已经完成了3.5kw的快充测试,稳定性良好,放电测试也相对稳定。至于更高速率的充电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彻底测试完成前,不能用于商业化量产。
从已经完成了3.5kw的快充测试就能看出,手机充电的充电功率实际遭受的是散热系统的限制,电池包的体积更大,风冷、液冷都能很好的满足大功率的快充散热的刚需。
目前,也只有熊猫科技自主研发的电池包能扛得住3.5kw的快充肆虐。
导气式风冷远远比不上熊猫科技自研的液冷散热黑科技。
锂电池是遭受不住高温的,通常来说60度的高温对于锂电池就是严峻的考验。
由于固液混合电池技术的改进,电解液做了新配方,因此它能承受的极限温度是90度。
也就是温度在90以下,发生自燃、爆炸是小概率事件。
加上每块电池都继承了芯控,也就是一旦检测到温度超过75-80度就会进入过载断电保护。
熊猫科技的三防电池的安全性,全球都是数的上的。
不过之前是用于手机电池,现在是用于汽车电池包,除了块头变大外,其他的核心技术依旧是三防技术。
防高温、防挤压、防穿刺。
可以这么说,全球范围内没有比它更适合做汽车的电池包了。
就是特斯拉的电池包采用的钴镍酸锂电池都不行。
钴镍酸锂电池在高温、穿刺这块性能差了熊猫科技自主研发的固液混合锂电池不止一截。
固液混合锂电池是牺牲了一定的能量密度,换取了安全性。
钴镍酸锂电池依旧是隶属三元锂电池的范畴,哪怕马嘶克做了一些的改良解决了挤压燃爆的问题,但依旧存在高温、穿刺易燃易爆两大项专属三元锂电池待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高强对于3.5kw的快充功率还是相对满意的。
在现有的条件下,每提升0.5kw的快充功率都需做大量的功课,理论、材料、实验、测试...
毕竟,快充功率是越大越好,但前提是电池包也能扛得住才行。
任何的线材都有电阻,超功率充电就意味着大电压、大电流,散热是一方面,线材的选用又是一方面。
常温超导线材几乎不存在、高温超导线材更是空中楼阁。
所有的难题,归根结底还是材料的难题。
材料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材料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与先导,人类历史的时代划分很大程度上与材料有关,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进入信息社会后,材料科学成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信息、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的基础。
高强相信只要能适配到电阻更低、导电效率更高的材料做线材,那么快充的功率还能进一步的提升。
经过ai管家傻妞的测算,现阶段快充引起的发热问题,还远没有达到液冷散热系统的极限。
高强相信只要能适配到电阻更低、导电效率更高的材料做线材,那么快充的功率还能进一步的提升。
活在当下
,务实就是高强的做事风格。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对于高强来说,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搞定新能源汽车、稳定发展大秦硅业完成芯原料的资源整合。
就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进度而言,汽车专用的电池包已经通过测试,充电桩正在设计,快充功率已经达到3.5kw,电机、线控也已经通过了测试...
接下来就是组装、测试、调整、测试...
尤其是快充,3.5kw的快充功率显然不是装备了液冷散热系统的汽车电池包的极限。
...
-----------------
燃油车始终是被西方设立的各项专利墙给牢牢的锁住。
想要在燃油车有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去撬开专利、技术、高精度机床的封锁。
除了燃油车的发动机技术被小东洋、米国、德国拿捏的死死外,就是差速器没有高精度机床也很难搓出来。
不是说造不出来,而是成本很高,商业化量产是不可能的。
国际市场根本毫无竞争力可言,简单一句话造还真不如买。
燃油车的车企在国内,以合资车车企居多。
很多无法言说的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在人家的手里拿捏。
另外凡是合资车企,近乎都是海外投资公司在炎国国内的汽车代工厂而已。
利润不会超过20%,80%的利润都被海外资本鲸吞。
从某种角度说,跟国内贴牌手机厂商差不多,就是给海外资本打工的。
因此,高强对于用新能源汽车冲击燃油车市场,让整个汽车领域重新洗牌,是有一定的抱负的。
他个人的力量有限,能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也有限。
因此拉上了代表创业版高新领域的雷布斯、罗胖、章鱼等人。
拉上了代表民族产业的任老总、高永鸣等人。
燃油车不可能退出汽车市场。
因为,汽油隶属液体,汽油液体能量密度依旧是现阶段最佳的储能材料里最高、也易得。
但,新能源汽车更符合炎国国内的绝大数民众的需求。
这一定能极大的冲击目前汽车领域的格局。
尤其是沿海城市,交通拥堵的不是一般的厉害,但新能源的汽车的优势在于待机是接近零消耗。
燃油车的刚需下降,就会进一步促进它价格的下跌。
甚至,会逼迫燃油车往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布局。
便捷、节能、环保...诸多优点的新能源的汽车必将会初步蚕食掉燃油车在沿海城市、一二线大城市的市场份额。
燃油车数量减少、意味着消耗的汽油量减少、对应的石油对外的依赖度也会减少...
此消彼长之下,就极大的增强了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