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丢脸丢到外边去了。
三百多名考生糊名后留下的三百多份考卷,自然不可能让李承乾一份份的都看完。
先不提李承乾有没有这个时间将三百多份试卷都看完,光是品鉴文章的优劣分出高低出来,他自觉也没有那个水准。
所以阅卷的主力军还是以文彦博为首的礼部诸官。
而真的值得李承乾亲自看的,也不过是被选出来的优等考卷。
这也是明经科逆袭的最后一次机会,或许明经科里面就有几位大佬能力不逊色于进士科的那群卷王呢?
就像是狄仁杰狄阁老,他在历史上也不过是通过明经科考上的进士,但在做官这方面,便是同时期的那些进士科进士们,都没有狄仁杰的官途顺畅。
随着礼部尚书文彦博拧着眉头一份份的看下去以后,一份份挑出来的优等考卷便聚集在了李承乾的面前。
若是按照文彦博的标准,他其实觉得就这些人的才华中个举人就已经了不得了,至于进士?
晚上祈福烧香庆幸自已生了一个好的时代吧。
等到阅卷结束后,李承乾是怀着敬畏的心理去看这些考卷的,因为他始终坚持着对于知识的敬畏感。
拥有知识的人,才是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人。
当他摊开第一份考卷的时候,便被上面那密密麻麻且公正,横竖肉眼分得清的小字所震惊了。
用毛笔写成这样,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和过人的天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而随着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卷,这种功夫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基础。
没有这种造诣,很有可能连乡试都过不去,就不用谈其他的事情了。
李承乾定住心神,仔仔细细的阅读着这篇文章。
文章的开头便是很标准的点名主旨,他提倡的治国方略是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百姓。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
..........
“今内阁辅臣大约张萧陈周之流,诸帅臣皆有韩白卫霍之能,邻国虽众亦不足为虑。”
.........
“今陛下躬圣哲之资,履太平之运,则所以凝天命而巩国本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都是从
"实政
"与
"实心
"两方面论述治国的道理,其中还悄摸摸的拍了拍李承乾的马屁。
“写的真是好啊。”
李承乾是真的佩服这些人引经据典的能力,尤其是文章中夹带私货的方法更是让李承乾读得如沐春风。
不仅吹捧了他内阁里面的辅臣的能力都可以比拟汉高祖手下的萧何、张良、陈平、周昌,还夸他手下的武将都是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
这么有能力的朝廷,便是国家周边的蛮夷不断的刷新,又能影响什么呢?
若不是还有数十卷考卷还没有看完,李承乾都想将状元定给他了。
“这份先留着,等我都看完了,再评论优劣。”
李承乾将考卷放入优等的盒子里面,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他平复一下情绪继续看着剩下的考卷。
他在等待的时候,便想要知道章楶、辛弃疾、秦桧的考卷会不会被选出来。
不过这一份,他已经怀疑是章楶或者说是秦桧的了。
因为大唐用帅臣称呼出征的高级将领,估计要等到高宗之后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辛弃疾的....李承乾觉得这位“词中之龙”的文风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等李承乾将剩下的考卷全都看完了以后,都没有找到一卷符合辛弃疾文风的考卷。
要不是李承乾对辛弃疾的才华足够的自信,他都觉得辛弃疾写的文章是不是没有被选出来。
“状元,便选这个吧。”李承乾将第一份考卷递给文彦博,随后又选出两份出来:“这两份则是榜眼。”
是的,科举考试的榜眼是有两个的,因为榜眼是位于状元之下左右的位置,若是只有一个,岂不是独眼龙?
而探花,并不是指的第三名,探花指的是这群进士当中,最为年轻、俊俏的两个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世家女子会一眼看上探花的原因。
因为探花的颜值,确实是数百进士之首,再加上饱读诗书的才学气质,就很容易吸引到那些久居深闺的大家闺秀。
等到排名选定了以后,李承乾才满怀着好奇心揭开了糊名的位置,他想要看看这些人究竟是谁。
而他的状元,果然是三个人中的一个,被宋徽宗称赞“才兼文武,学富古今”章楶,章质夫。
“果然。”李承乾心中也不意外。
这些宋朝人来唐朝科举,属于是降维碾压了。
便是明清的士子来考,也不见得有宋朝人考得好,因为大唐科举又不限定八股文,那些公式化的考卷,失去的便是这种不循制度的灵气。
“陛下,要不要将其拿下。”文彦博说道:“不然恐会引起议论。”
“有这个必要吗?”
李承乾看了文彦博一眼:“我害怕引起议论吗?你既然将其从中选出来了,说明你也很认同他的才学。”
他可不信自已都能看出来的问题,文彦博会分辨不出来哪些是章楶、辛弃疾、秦桧的考卷。
“总归是要依才取士的。”
文彦博呵呵笑道:“不过臣窃以为,章楶的策论文章贴出去,足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我信你。”
李承乾随手揭开榜眼的糊名,这两位,赫然是辛弃疾和秦桧。
他拿起辛弃疾的文章看了一眼。
“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这居然是辛弃疾写出来的,我以为他写的策论,会像他的诗词一样呢?”
李承乾哑然失笑道:“如此看来,倒是我带着异样的眼光看人了。”
“不过这个民为本的想法,倒是颇为符合我的心意。”
“便是太上皇看到了,也会将其点为状元吧?可惜在我的手中,却成为了榜样。”
随后李承乾又拿起了秦桧的文章,这位秦长脚的文章,和他的名声,倒是颇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