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是想太多的长孙无忌也只是觉得李靖的行为有些不妥,但从未疑过李承乾会不会对李靖做些什么。
因为大唐如今的军权,可是一多半都掌握在这位皇帝的手中。
没有兵权,没有民心,没有党羽,便是司马懿也只能一心一意的做自已的大魏忠臣。
尤其是这次征讨高昌国,李二将尉迟敬德和程知节这两位武将方面的国公重臣带走以后。
大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军权,都已经用一种平淡但坚定的手段过渡到了新帝的手中。
西南的张议潮,东北方向的李嗣业、李光弼,掌管洛阳城防的陈庆之、孟拱。
这些年轻的潜邸臣子,从龙飞天以后,也得到了自已应有的赏赐。
而李承乾,也借此收拢住全国的兵权为自已所用。
治权方面,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文彦博,民部尚书夏元吉,吏部尚书赵贞吉,这些人全都是李承乾登基后才逐一提拔上来了。
只留下了不是很紧要的邢部和工部两个部门的尚书还没有更换。
合三省的权力归六部以后的六部尚书权力之大,远不是之前的六部所能比拟的。
而将六部中的四部捏在手中的李承乾对于大唐的实际掌控力度,还要更胜贞观年间的李二。
朝廷的官员为何敬重圣人如敬神,那些世家明知道朝廷的新政是取他们的肉来肥百姓却无可奈何。
那些素来让皇帝头痛的骄兵悍将在弘化一朝更是很难出现。
不皆赖李承乾的识人之明、羽翼之重吗?
提拔官员向来不是一件易事,深居皇宫操纵天下的皇帝想要了解到一个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就像是站在千刃悬崖上垂下细线去穿悬崖下的针,心越急风越燥。
而李承乾呢?
他直接抓起一把线朝着次的穿过针上的小孔。
李承乾一次次的提拔新臣居高位,就会一次次的有人主动或被动的等着这些人做事出差错。
李二梦寐以求的事情,不就是李承乾不能威服天下,不得不向他求助吗?
可惜这些人的能力全都强的出奇,处理政事的老道,更是让四部官员叹服。
而梦想破灭的李二,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做自已的征西大将军。
这是李承乾天赋,别的皇帝很难学习。
因为天赋这玩意,本来就是不讲道理的。
“不过是闲聊不要想那么多。”李承乾岔开话题道:“再过些日子,太上皇的第一批军报就要送到了。”
“不过我对此倒是不担心,因为太上皇都出马了,对于高昌国来讲,就基本没有还手的余地了。”
“这个军报,不过是早一点胜利和晚一点胜利的区别罢了。”
“小小的高昌国,太上皇出马自然是手到擒来。”长孙无忌接下话茬说道:“等到平定高昌国以后,以高昌国的首都高昌城以及交河城、田地三城为中心建立定西都护府以后,原本困扰大唐的西域门户问题,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高昌国的位于天山山脉的南麓,是西域的门户所在,每一个从西域来到大唐的商队,都要在高昌国稍作歇息,而大唐前往西域的商队,也要在高昌国稍作歇息。
长此以往,光是收过路费,便已经让高昌国富得流油了。
而这笔钱,本该归大唐所有的,可看在高昌国是自已的属国,李二也就一直没想讨伐他,可谁知道高昌国居然自已撞到枪口上了,这让本就想随便找个借口打下高昌国的李承乾开心了好久。
为此,他都准备在歌舞团里面留一个小领导的职位给高昌国国王麴文泰。
“只是陛下放太上皇这么离开洛阳,太上皇会甘心回到牢笼之中吗?”
李靖对此显然是很困惑。
“他当然不会甘心。”
李承乾对李二的性子已经摸得透透的了:“太上皇会想着蛊惑我的将军随他一起向更西的方向再打上数月。”
“尤其是他看到陇右道仓库里面的粮食,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充盈的时候,他那颗心,肯定按捺不住的。”
但李承乾对此并不慌乱,李二的行为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可以自已开荒的武将。
将李二丢在西域自动开荒不知道要省却李承乾多少的功夫,至于粮食,陇右道本就地广人稀,在祛除了中间商以后,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而且以李二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以战养战的。
“陛下对太上皇的做法,似乎早就有预料了?”
长孙无忌突然有些替李二感到悲哀。
李二自以为让李承乾感到焦躁不安的行为,其实上...根本没有脱离李承乾的五指山。
“哈哈哈哈,若没有我的吩咐,太上皇真觉得他能够凭借自已的个人威望将我重金打造的静塞军带走?”
李承乾哈哈笑道:“不过这种事情就不要跟太上皇说了。”
“我怕伤到他的自尊心。”
长孙无忌:“......”
你说这种恶趣味,到底是遗传谁的呢?
他们长孙家可没有这么不着调的子嗣,看来问题铁定是出在李家身上。
毕竟上到李渊,下到李二,就没有一个性子着调的。
随着几人在此闲聊了半个多时辰以后,正殿里面的考生,也逐渐有才思敏捷的答完题目准备提前交卷,卷死其他人了。
一旦有人交卷,剩下的考生心中难免会有一种急迫感,有些心理素质不够好的,甚至会因为这种事情导致发挥失常。
要知道这些人考试都是用毛笔写的啊!如此短的时间内,五道题目少说要答上上万字。
这不仅要求字体工整还要求有超人的精力。
而且你一旦精力不集中导致写字的时候手腕一软,让毛笔上的墨水污了考卷,便是满盘皆输。
因为考试的总时长的固定的,你重新抄一遍的时间,便会挤压你的思考时间。
而你写的策论可是要悬挂出去示众的,要是文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