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四百七十一章 豪赌西域,沙漠吞城!

听到此处,陈诚与霍连诚的呼吸陡然急促,胸膛起伏,心潮澎湃,难以自抑。~咸^鱼?看_书/惘. /首?发/

“仅凭我们使团,就算再加一点人马,想要掌控别失八里,左右东察合台汗国的整个局势,这未免过于异想天开了吧?”

陈诚皱眉,语气中透着浓浓的疑虑。

李伯约却是轻轻摇了摇头:“汉之班超的典故,两位大人想必都听说过。”

“当初班超仅率三十六骑,便纵横西域,震慑诸国,令无数城邦俯首称臣。”

“须知,当初班超手下的将士,握的不过是寻常刀剑而已,而如今大明的军队,装备的却是陛下改进了火枪神器。”

“火枪之威,远超刀剑百倍!”

“班超以区区三十六人尚能威服西域,两位大人率领人数更多的队伍,携如此神兵利器,又怎会无法掌控别失八里?”

这番宛如一记重锤,狠狠敲在陈诚与霍连诚的心头。

两人一时语塞,面面相觑,眼中既有震惊,又有一丝被点燃的野心。

他们原本的筹谋,不过是倚仗大明的赫赫兵威,逼迫东察合台汗国向朝廷称臣纳贡。

却从未设想过以使团自身的力量,直接掌控一个偌大帝国的命运。

这念头大胆得近乎狂妄,却又在李伯约的言语中,透出几分令人心动的可行性。

陈诚低头沉思,眉头紧锁。

霍连诚则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多了几分热切,隐隐透着跃跃欲试的兴奋。

的确。

此次出使,是否能说服黑的儿火者归顺大明,尚是未知之数。

即便黑的儿火者点头应允,汗国内部的王公贵族与部落首领,会不会暗中反对,甚至为此事掀起政变、逼宫等乱局,也无人能够担保。

若使团能以自身之力掌控局势,而非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无疑是更为稳妥的上策。

半晌,陈诚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向李伯:“既是如此,你有何具体筹划?不妨细说。”

李伯约神色一凛,直言不讳道:“首要之务,是筹措充足的银两。”

“越多越好,至少需六七十万两银子,甚至更多。”

“抵达别失八里后,我们可动用这些财帛,暗中笼络当地的王公贵族与部落首领,以重金贿赂他们,换取他们的支持。”

“只要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我们便能在汗国内部站稳脚跟,奠定掌控局势的基础。”

“其次,”李伯约的声音略微压低:“我们需向附近驻守的朝廷军队借调数百精锐士卒。/秒/璋!结/暁!税′徃, ^追′罪!薪¨璋^踕*”

“这些人需身手矫健、忠心耿耿,配备充足的火枪与弹药,乔装成使团随从,混杂于车队之中,以运送货物的名义掩人耳目,和使团一起进入别失八里。”

“万一若局势生变,我们手中便握有一支足以应对任何不测的力量!”

“关键时刻,或能一举扭转乾坤。”

李伯约的话音落下,房间内再度陷入一片沉寂。

片刻后,陈诚长叹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虽说我们自应天启程时,朝廷确也拨下了一笔钱财,但要凑齐如此庞大的数目,实在是力有未逮。”

“况且,携带巨额银两跋涉千里,路途遥远,风险重重,如何能确保安全无虞?”

“更别说我们根本筹措不到这么多的银子了。”

“至于向军方借兵,更是难上加难。”

“朝廷素来严守军政分治的铁律,我们虽奉旨出使,但手中并无陛下亲颁的圣旨。”

“无凭无据,军方将领凭什么轻易拨兵相助?”

霍连诚却是将目光却转向李伯:“李县令,你既提出如此大胆之策,想必已有应对之法?不妨直言。”

李伯约嘴角勾起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此事成败,关键在于两位大人是否敢于放手一搏。”

“若有破釜沉舟之决心,银钱与兵马,皆非不可解之难题。”

霍连诚身子前倾,语气急促:“愿闻其详!”

李伯约笑道:“关于银钱,解决办法其实颇为简便。”

“如今大明银行发行的宝钞,已在草原广为流通,即便远在别失八里,亦是通行无阻的硬通货。”

“虽说别失八里暂无大明银行的分行,无法使用汇票,但我们无需携带沉重的现银,只需备足宝钞即可。”

“宝钞轻便易携,远胜银两,便是携带百万贯宝钞前往不难。”

“嘉裕县便设有大明银行分行,且因此地商旅繁盛,银行的资金也十分充裕。”

“只要两位大人下定决心,以朝廷使臣之尊,向银行借一百万贯宝钞,约定出使回来之后归还,本县从中作担保,银行必会同意。”

“资金的问题,便解决了。”

“至于借兵之事嘛。”李伯约的声音里透出一丝狡黠:“两位大人虽无圣旨,却握有使节符印,此乃朝廷赋予的至高权威。”

“况且,此番出使之前,军务处想必早已向驻守边疆的将领下达公文,命其全力配合出使的使团。\s.h′u?q·u?n′d_n¢s..^c,o·m-”

“两位大人只需亲赴军营,以符印为凭,宣称奉陛下口谕密旨,需借数百精锐随团行事,并严令军方守口如瓶。”

“边军将领畏惧朝廷威严,又无从查证口谕密旨真伪,定不敢公然抗命。”

“如此,银钱与兵马皆可齐备。”

陈诚与霍连诚闻言,震惊得几乎停住了呼吸,眼中满是震撼之色。

陈诚站起身,步伐急促地在房间内踱了两步,道:“向大明银行借款百万贯宝钞?假借圣旨向边军调兵?”

“这……这未免太过大胆!”

“若事败,我们拿什么偿还巨债?”

“更遑论假传圣旨之罪,一旦被朝廷察觉,只怕我们项上人头难保!”

霍连诚没有说话,紧锁眉头,双手交握,目光在李伯约与陈诚之间游移。

李伯约却神色自若,对陈诚的话,丝毫也不以然:“欲立不世之功,焉能不冒些许风险?”

“两位大人若能将东察合台汗国纳入大明版图,区区百万贯宝钞,难道还不值得吗?”

“须知朝廷若对东察合台汗国兴兵征讨,耗费的钱财,又何止千万贯?”

“两位大人若能以使团之力,兵不血刃地掌控别失八里,岂非为朝廷省下千万贯的军费,立下旷世奇功?”

大明新军虽战无不胜,然其背后却是无数银两堆砌而成。

火枪造价远超弓箭,子弹也无法如箭矢般回收再用。

发射后的子弹,仅有弹壳可以回炉重造。

一场大战,子弹的耗费动辄数十倍于箭矢,甚至是数百倍。

李伯约曾经担任过子弹工厂的厂督,对此再清楚不过。

如今新军的强盛,仰赖的是陛下治国有方,国库充盈,方能支撑如此浩大的军费开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此乃古来通义。”

“两位使节大人身负重任,亦当有临机决断之权。”

“假借圣旨调兵,诚然是大罪,但若能平定东察合台汗国,那一便是两位大人果敢担当、为国尽忠之举。”

“朝廷非但不会降罪,反而会将两位大人之功勋,镌刻于史册,传颂千秋!”

陈诚仍有些迟疑,嘴唇微动,开口反驳:“话虽如此,但此事风险太大……”

李伯约打断了他的话:“下官既敢献此策,自然愿与两位大人共担风雨!”

“下官刚才便说过,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那便是恳请随两位大人一同前往别失八里,无论借款还是调兵之事,若有任何后果,下官愿与两位大人同担罪责,绝不退缩!”

他挺直身躯,目光炯炯,透着一股不惧生死的决然。

陈诚震惊地望着李伯约:“你身为嘉裕县令,怎可擅自离开辖地?主官无故擅离守地,乃是死罪”

李伯约神色从容:“两位大人无需忧虑。下官早已妥善安排县内事务,县丞才干出众,足以处理日常政务,县尉勇武有担当,足可维护地方安宁。”

“即使下官暂离,嘉裕县亦会井然有序,绝无后顾之忧。”

“各地县令空缺之事,时有发生,并无甚大碍。”

他语气中透着一股难以动摇的决心:“然若随两位大人前往别失八里,下官自问能发挥更大作用,助两位大人成就一番惊天伟业。”

“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下官岂能错过?”

自调任边疆以来,李伯约心中始终渴望着能建功立业,以便能重返金陵。

可是,便他将嘉裕县治理得再好,政绩斐然,却也难以实现这个梦想。

甚至,他此生极有些可能会终老于此荒僻之地。

但是,若能随使团前往别失八里,助大明掌控东察合台汗国,立下不世之功,前途便将彻底改写。

为此,李伯约早已暗中筹谋,在使团抵达之前,便已将一切准备妥当,只待这一场豪赌。

“下官早已下定决心,愿与两位大人共赴险境,成此大业!”

霍连诚听罢,眼中闪过一抹激赏之色,他猛地站起身,豪气干云道:“李县令既有此胆魄,敢舍命一搏,我霍连诚岂能落于人后?”

“好,这一回,我便拼尽全力,与你共谋大业!”

作为久经沙场的武将,霍连诚早已习惯刀口舔血,出生入死对他而言,便如同家常便饭。

此刻,李伯约的果敢,点燃了他心中的热血。

那股建功立业的渴望,如烈焰般熊熊燃烧。

陈诚眼中掠过一丝挣扎。片刻后,他终于将心一横,道:“既如此,便依李县令之策,借款、借兵,孤注一掷,成就千秋功业!”

……

数日后,在李伯约的精心安排下,使团顺利自大明银行借得百万贯宝钞,又以符印为凭,成功说服边军将领,借来五百名精锐士卒。

此外,他们还在嘉裕关的集市上悄悄采购了大批骆驼、茶叶,瓷器,以及大明工厂生产的各种工艺品等物资。

随后,这支规模庞大的使团,载着琳琅满目的货物,声称这些皆是大明朝廷献给东察合台汗国的珍贵礼物,浩浩荡荡自嘉裕关而出。

车马辚辚,旌旗飘扬,队伍如长龙般蜿蜒西行,踏入一望无际的大漠,朝着别失八里的方向走去。

……

别失八里。

黄沙蔽日,天地间一片苍茫。

西域的风貌与北方的草原迥然不同。

这里的气候更酷热而干燥,广袤的沙漠如金色的海洋,吞噬着一切生机。

因此,拥有丰沛水源的绿洲,便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庇护所。

沙漠上千里无人烟,人们都在绿洲聚居。

别失八里,意为“大城”,便是一座屹立于绿洲之上的雄伟都城。

作为东察合台汗国的政治核心、文化枢纽与经济命脉,这座城市极为繁华。

因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东西方商旅云集,多元民族在此交汇,文化如百川入海,碰撞交融。

城中有佛、道、儒等不同的流派,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宗教,彼此激荡又相互渗透,孕育出一座与中原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熔炉。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绿洲的生态已不堪重负,脆弱的平衡被无情打破。

土地龟裂,植被凋零,曾经郁郁葱葱的绿洲,如今常常被肆虐的沙暴吞没。

黄沙漫天,遮天蔽日,俨然成了别失八里挥之不去的梦魇。

今日,别失八里的王宫内,大汗正召集王公大臣和诸部落首领议事。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雕梁画栋间透着威严,鎏金的立柱在烛火映照下别有意境。

殿外风沙呼啸,仿佛在低语着这片土地的苦难。

殿内却是一片沉寂,只有偶尔衣袍摩擦的细微声响。

相较于使团那浩浩荡荡的队伍,信使的马蹄自然更为轻快。

大明使团不过刚踏入东察合台汗国的边境,驿站的快马便已将消息息送抵别失八里。

使团规模之盛,令人咋舌。

黑的儿火者端坐于高台王座之上,目光如鹰隼般缓缓扫过殿下肃立的王公大臣。

“大明遣来一支规模空前的使团,人数有数百之众,携无数马匹与骆驼,装载着珍稀的物品,声称要献于我别失八里,对于此事,你们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