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四百七十四章 西域暗网,大明叛臣!

在陈诚眼中,这一切显得匪夷所思,令人难以置信。*幻^想!姬\ .埂?芯·罪^全?

边疆之地,风沙肆虐,寒苦异常,汉人多半不愿背井离乡,踏足这片荒凉的漠土。

即便朝廷近年大力倡导开拓新的疆域,鼓励百姓远赴周边邦国,更多人还是选择乘船漂洋过海,寻求新的生机。

西北的沙漠戈壁,与往昔相比并无太大的改变。

依然是那片黄沙漫天的苍茫景象,唯有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以坚韧且千年不变的脚步,维系着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大明情报局究竟是如何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将情报网络悄无声息地延伸至别失八里的?

这不仅令人费解,更近乎奇迹。

若仅仅安插几名寻常谍探,倒也没什么。

然而,建立起一个庞大到几乎可与大明境内锦衣卫媲美的密探网络,在异域之地扎根,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壮举。

陈诚凝神思索,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

他不知道的是,姚广孝之所以能将西域的情报网络打造到今天这般田地,不仅得益于他卓越的智谋与手腕,还一个至关重要的根基。

朱允熥治下的大明,国力鼎盛,气象一新。

经济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

文化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

这样的大明,自然而然的,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形成了无可抗拒的感召力。

这种吸引力,宛如磁石,悄然牵动着无数身在异乡之人的心弦。

元末的战乱,让中原大地成为世间最恐怖的炼狱,逼得无数百姓为求一线生机,拖家带口,远走他乡。

其中,不乏那些跋涉万里、来到西域的流民。

即便在最荒凉的沙漠地带,只有绿洲点缀,也足以让这些绝望之人看到生的希望。

毕竟,战乱之中,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稍有不慎,便可能沦为“两脚羊”,被活生生烹食。

更有甚者,如诗中所叹:“东门尽是伤心事,残忍风筝断人肠。”

所谓“风筝”,不过是将人开膛破肚,以肠为绳,悬于城墙,肆意凌辱的残酷手段。

那样的惨状,凡未亲历之人,断难想象其恐怖与绝望。

为了活命,百姓们不惜倾尽所有,逃向四方,散落天涯。

这些背井离乡之人,虽身处异域,心却始终系于故土。

他们思念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渴盼知晓家乡的消息,期盼有一日能重归故里。

随着朱允熥登基,大明一扫前朝颓势,国泰民安,民生富足,消息如春风般吹至西域的每一个角落。`秒`章/踕`晓·税-徃^ _醉_芯+章^踕¢埂!新?筷.

流落异乡的人们听闻故国复兴,内心激荡,既为大明的繁荣而自豪,又因身处异地而生出更深的乡愁。

在大明盛世的辉光下,西域的荒漠似乎也蒙上了一层异样的生机。

商旅跋涉千里,将大明新建工厂生产的新奇工业品源源不断的带至这片黄沙漫漫的土地。

精致的瓷器,透明的玻璃,坚韧的织物,巧夺天工的机械,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大明军队在草原上所向披靡,横扫北元残部,威名远扬。

而《大明日报》以其雄辩的笔锋与不懈的宣传,将大明的繁荣景象和治世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这一切皆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西域百姓的心田。

那些曾在元末战乱中颠沛流离、逃至西域的汉人,如今愈发清晰地感受到故国强大,与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们的眼神中多了几分骄傲,言语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在集市上,在绿洲旁的篝火边,他们滔滔不绝地向西域的当地人诉说。

大明的国力何等强盛,皇帝朱允熥何等英明睿智!

他们描述着江南的烟雨繁华,京城的恢弘气象,以及那无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些故事,宛如一粒粒种子,深深植入听者的心间。

对文明的向往,对强者的敬仰,是人类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本能。

大明的文化光辉与国力强盛,已在西域的土地上悄然生根,萌芽滋长。

不论是初来乍到的新移民,还是世代扎根的本地居民,越来越多的心灵被这一股无形的力量感召,渐渐认同大明的伟大与荣光。

他们开始相信,大明的文明不仅是遥远的传奇,更是他们可以触及的希望。

正是这一思想的沃土,为大明情报局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招募愿意为大明效力的志士,较之从前,何止容易了十倍!

过去,情报局往往只能倚仗重金诱惑,或以对方的把柄相胁,方能勉强招揽一二人。

毕竟,在这个时代,百姓虽未必有明确的国家民族观念,却怀有一种朴素的忠诚,守护着自身所属的集体与家园。

要让他们将本地情报泄露给外来势力,无异于触犯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

即便是贪婪的官吏,也往往不愿背负这样的骂名。

然而,如今的西域已然不同。

《大明日报》日复一日的宣传,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人们的心灵。

西域的百姓开始憧憬大明的先进文明,相信将自己的家园纳入大明的版图,不仅无损于故土,反而是带领家乡摆脱贫困落后的光明之路。-晓,税!宅+ _追^醉-薪~璋`結!

他们不再视之为背叛,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选择。

为家乡引入大明的繁荣与文化,是一种对族群与土地深沉的热爱。

那些汉人移民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只是因为家乡太遥远了,要回去太艰难,不得不继续留在西域。

但能为大明朝廷办事,他们可是求之不得呢!

若是能让西域也纳入大明版图,那就更好了。

甚至很多西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被说动,相信自己的家乡成为大明的一部分,将变得更好。

有了这样的意识形态根基,情报局的工作如鱼得水。

许多人甚至无需分文报酬,便心甘情愿为大明效力,主动提供至关重要的情报。

在他们的心中,这是一份使命,更是一份对更美好生活的信念。

自己不是在背叛民族和家乡,而是在从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这张情报网的背后,凝聚的不仅是谋略,更是无数人对大明盛世向往的赤诚之心。

除此之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大明情报局雄厚的财力支撑。

大明情报局有钱,有远远超过老朱治下锦衣卫密探的钱。

更不是以前的边疆藩王的微薄银两收买异国官员、换取零星消息可以比得上的。

《大明日报》的盈利,尽数用以打造探听司与大明情报局的庞大网络。

随着大明向海外拓展的步伐日益加快,触角深入四方,朱允熥仍觉情报搜集力度不足,特意为情报局另外再划拨了一笔专款。

强大的情报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真金白银堆砌而成。

后世某个西方大国,每年在情报领域的投入甚至高达近千亿美元,远远超许多国家的一年的军费总额。

凭借着高昂的情报开支,才支撑起强大的情报网络。

大明情报局如今财力充沛,远胜老朱时代,情报网络的广度与深度,自然今非昔比。

不过,财力虽是基石,真正让这张巨网运转如臂使指的,还是姚广孝非凡的才能。

即便条件再优渥,资金再充裕,若无一位卓越的领袖运筹帷幄,便都发挥不出来。

投入的钱财,也会大把大把的打水漂。

老和尚超人一等的谋略,将大明情报局锻造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悄无声息地刺入西域的每一寸土地。

陈诚虽然不清楚背后的具体的原因,但他翻阅情报局了提供的花名册。

对大明情报局渗透别失八里有多深,便有了深入的了解。

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与详尽的记录,宛如精密的棋盘,上面是无数暗藏的棋子。

从市井商贾到地方权贵,皆已被情报局或明或暗地拉拢。

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手中有限的人马,想要掌控别失八里无异于痴人说梦,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然而,此刻看到花名册,让他如同一剂强心针,重新燃起了希望。

如今看来,即便不假传圣旨向军方借兵,仅凭情报局早已布下的暗线,再利用他作为大明使节的特殊身份加持,在别失八里各方势力中游走斡旋,巧妙联合那些对大明心存好感或立场摇摆之人,便足以掀起一场席卷整个别失八里的巨大风暴。

若再辅以军方的数百精兵相助,掌控别失八里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

想到此处,陈诚心潮澎湃,胸中燃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

盖世功勋,近在咫尺,正向他发出诱人的召唤。

陈诚再也按捺不住,迅速将花名册小心藏好,推门而出,匆匆前往霍连诚的居所。

霍连诚手中,极可能握有军情处的秘报与收买的内线。

若双方情报资源合二为一,定能在别失八里掀起滔天巨浪。

与他好好商议一番,将具体怎么行动定下来。

此时外面已然天黑。

冰寒的夜风吹拂过陈诚的脸庞,却无论如何也吹不灭他心中燃起的熊熊火焰。

……

别失八里

沙米查干以可汗之子的身份,率领数千精锐铁骑,浩浩荡荡前往迎接大明使团。

与此同时,别失八里的集市喧嚣依旧,车马川流,人声鼎沸。

一间医馆坐落在这繁华街巷的中心,门庭若市。

时值隆冬,风寒侵体者众多,求医问药之人络绎不绝,

医馆内外人头攒动。

医馆的主人是一位身着胡服的医师,虽身着极具西域特色的胡服,诊病的手法却是中原医师的法子。

望、闻、问、切,循序渐进,严谨细致。

此刻,他正为一位白发苍苍的病人把脉。

“你只是偶感风寒,无需忧虑。”医师收回诊脉的手:“我开两剂药方,你回去按时煎服,静养几日,病症自会消退。”

说罢,他提笔在纸上挥毫写药方,字迹遒劲有力,宛如游龙。

这位医师面容苍老,脸上皱纹众多,更如刀刻般深刻,似被西域的烈日与风沙雕琢多年。

左颊一道深邃的刀疤横亘,令人望而生畏,多半是其有着令人不知的过往。

但在这西域之地,这种事曾在许多人身上发生,也无人过问。

只不过,中年医师的声音却出奇地温润,至多是三四十岁中年人的音色,与那饱经风霜的老年面容形成鲜明对比。

看病的老者目光望向药方,瞥见纸上字迹,忍不住赞叹:“大夫,您的字龙飞凤舞,真是好看!您定是读过许多书吧?”

老者虽不识字,却由衷敬佩那份书卷气,眼中流露出艳羡之色。

在西域这苦寒之地,识文断字者凤毛麟角,多为可汗王庭中的谋士。

他们帮可汗运筹帷幄,地位尊崇。

对这等人物,寻常百姓难得一见,更遑论亲近。

眼前这位医师,字迹如此俊逸,却甘愿在集市为平民问诊,救死扶伤,怎不让人心生敬意?

“行医之人,焉能不读书?”医师低声应答,握笔的手微微一颤,似被触动了心弦。

他的语气中夹杂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手中停下了写字。

片刻后,医师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手指重新稳稳落笔,药方上的字迹依旧流畅如行云流水。

医馆内,排队的病患们闲来无事,低声交谈,话题渐渐转向近日的盛事。

“你可听说了?大明的使团不日将抵达别失八里!”一人说起了此事,语气中带着兴奋。

“谁又不知!”另一人接口,说起自己得到消息:“我还知道,此次前来的大明使节,名叫陈诚,出身大明行人司,以前是专门负责往各方传旨的,这次应该也是要宣旨吧。”

百姓往往以得到“隐秘消息”为荣。

似大明使节叫什么的名字,大多人都不知晓,他说起来,便不免有了几分炫耀之色。

堂中百姓大多没有啥反应。

毕竟,大明使节叫什么名字,有何来历,这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至多只是闲着八卦一下罢了。

可那听到这句话,那医师的身躯却猛然一僵,手中毛笔悬在半空,墨汁在纸上洇开一团。

“诸位,今日我偶感不适,怕是无法继续诊治。”他霍然起身,向众人拱手:“明日再来吧,抱歉。”

说完,也不顾堂中病患的莫名惊愕与不满地抱怨,他径直转身,走进医馆后堂。

木门“吱呀”一声合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室内昏暗,他背对房门,缓缓抬手,从脸上揭下一张精巧的人皮面具。

面具之下,露出一张清癯俊朗的中年面容。

不是别人,竟是曾因谋反震动朝野,尔后销声匿迹的大明皇室叛逆,周王朱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