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东京,秋风渐起。
皇城,政事堂。
李纲、宗泽、吴敏和徐处仁在一起,聊着朝廷的政务。
他们坐镇后方,李纲早早颁布了檄文声讨太上皇。事到如今,各路官员都纷纷表态拥护皇帝,百姓更是声讨太上皇。
即便太上皇要另立朝廷,也无法抗衡皇帝,也无法动摇皇帝的根基。
天下苦太上皇久矣!
宗泽神情颇为轻松,捋着颌下胡须道:“李相公,如今还有一件事,要做提前安排。”
李纲问道:“什么事?”
吴敏和徐处仁也齐刷刷的看过来,有些意外宗泽会说什么?
宗泽回答道:“以我判断,太上皇绝不是陛下的对手。太上皇在陛下的面前,只会是被碾压的局面。”
“这一战,肯定是速战速决。”
“时间拖长,打成了消耗战,对陛下、对大宋都不利,更会让金国和西夏看到趁火打劫的机会,陛下绝不会允许的。”
“陛下强力的镇压下,南方各路会被犁庭扫穴,两浙路、江南东西路,包括福建路都可能被殃及。”
“附和太上皇的官员被杀,会空出无数的官职。”
宗泽正色道:“我们提前商量好,把要调动的官员做一个整理。”
此话一出,李纲恍然明悟。
之前,他觉得战事不会速战速决,反而有些担心。如今听了宗泽的分析,赞叹道:“宗相公的提议,是极好的。”
“南方各路的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要配备妥当。主要州、府的知州和知府也要讨论。”
“把这些安排好,等陛下提及,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徐处仁和吴敏都齐齐表态同意,四人一起商量着,讨论着对南方各路的安排,最后定下了大致的事情。
事情定下,李纲忽然道:“鉴于宗相公提及的事情,我也想到一件事。陛下肃清江南,稳定局势,一方面是为了朝廷,另一方面是为了物流运转的顺利。”
“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等金国给大宋的赔偿送来,朝廷有了足够的力量,陛下肯定要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
“百年耻辱,必定要终结。”
“接下来的大战,需要无数的粮食,我们可以在这方面也要提前准备。”
李纲问道:“诸公觉得如何呢?”
宗泽眼前一亮,笑着道:“李相公知陛下,老夫同意提前筹划,早早筹措军粮,为陛下做准备。”
徐处仁说道:“陛下是大有为之主,要夺回燕云十六州,我没有异议。”
“我也没异议。”
吴敏也齐齐点头回答。
就筹措军粮的问题,四人进一步讨论,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临近傍晚,四人商讨结束。
在这时候,一名侍从急匆匆进来,向众人行了一礼。
侍从禀报道:“李相公、诸位相公,刚得到消息,陛下平定了太上皇谋逆的叛乱,正在凯旋的路上。明天上午,陛下一行人就会乘船返回,在虹桥码头登陆。”
“知道了!”
李纲摆手,侍从退下。
李纲脸上笑容灿烂,感慨道:“陛下真是雄才大略,短短时间就解决了乱局。现在陛下凯旋,我建议向皇后娘娘和太子通报,避免皇后娘娘担心。”
宗泽道:“理应如此!”
吴敏和徐处仁也都认可,心中更是振奋。
皇帝归来,太上皇经过这一回的闹腾后,对朝廷对大宋就再也没有影响力。毕竟,连现在这样的叛乱,太上皇都没有掀起风浪,以后就更加不可能。
四人各自去安排,消息也往后宫传递。
后宫,仁明殿内。
朱琏正在逗女儿,快半岁的孩子长得粉嘟嘟的,乌黑的大眼睛明亮有神,在凉席床榻上翻滚着,时不时咯咯发笑。
在朱琏旁边,还坐着完颜琳。
怀孕后,完颜琳时常来仁明殿,和朱琏的关系不错。加上朱琏送了个经验丰富的老人去照顾,完颜琳心中也感激。
一来二去,关系比较和谐。
朱琏和完颜琳聊着天时,一阵脚步声传来,宫中丫鬟兴奋跑进来。
丫鬟禀报道:“皇后娘娘,陛下要回来了。李相公派人来通知,说陛下解决了太上皇作乱的事情,明天就要回来了。”
呼!!
朱琏长长的松了口气,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作为赵佶的儿媳,她太了解赵佶,也怕赵佶影响到自已夫君。即便赵桓说,赵佶在南方掀不起风浪,她也还是会担心。
完颜琳也跟着笑了。
她和金国早就已经翻脸,回不去金国了,就指着赵佶过日子。如今怀上赵桓的孩子,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赵桓的身上。
赵桓好,她才好。
完颜琳柔声道:“陛下回来,姐姐能安心了。”
“陛下好,咱们才好。”
朱琏妩媚的脸上笑容绽放,有无尽风情,眼中更有对赵桓凯旋归来的期待。
她的夫君,要回来了。
……
东宫中。
李纲坐在殿内,和太子聊着天。
太子的年纪渐长,参与的国事越来越多,做事情颇为沉稳。虽说小小年纪,可是在李纲和杨时的教导下,对政务有独到的见解。
李纲说了赵桓凯旋的事情,太子愤愤然道:“皇祖父从来就不会为父皇考虑,老是拖父皇的后腿。”
李纲正色道:“太上皇的情况,太子不必去考虑,也不要表态,保持对太上皇的尊敬即可,因为那是您的皇祖父。”
太子点头道:“李师傅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我讨厌皇祖父,可是该有的礼仪,绝不会少,不会让人借此攻讦。”
李纲一脸欣慰模样,赞许道:“太子聪慧通达,是社稷之福。”
话锋一转,李纲说道:“陛下正在返回的路上,明天上午就要返回。届时,太子和臣等一起去虹桥渡口迎接。”
“好,好!”
太子毫不犹豫答应。
父皇在朝中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可是父皇不在朝中,他总觉得心中没底,有些空荡荡的。
父皇,终于要回来了。
太子和李纲聊了政务,以及读书习武的事情,李纲才离开东宫回府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