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岳飞的老上司

莫俦看到禁军士兵,神情也惊慌起来。他参与弹劾,是为了邀功,是为了在皇帝的心中留下好印象。

怎么一切失控了,没有按照预料中的想法走。

莫俦急切道:“陛下,臣冤枉啊。”

赵桓呵斥道:“朕看你,一点都不冤枉。”

“身为吏部天官,朝廷重臣,攻讦朝廷的宰相。尤其你明知道李纲没有参与,却执意用这样的事情来弹劾。”

“是什么居心?”

“是想试探朕的心思,看朕是否要打压李纲吗?”

“亦或者,你是想借此邀名,传出你莫俦不惧宰相,不畏皇权,要塑造自已直臣的形象?”

“再或者,你觉得翁彦国谋逆,可以借此掀起党争,把李纲等主战派尽数掀翻,要重演党争的故事?”

“不论你是什么居心,朕都不允许。”

赵桓目光锐利,环顾大殿中所有人,沉声道:“朕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在朕的这里搞党争,死路一条。在朕的这里,扰乱朝廷就是打断大宋复兴的趋势,也是死路一条。”

莫俦听得脸色惨然。

御史台的官员风闻奏事,弹劾人是家常便饭。

要弹劾人的时候,某某官员家里的狗长了角,或者宰相家里传出龙吟声,都是能弹劾的。

皇帝怎么较真儿呢?

莫俦沉声道:“陛下,臣冤枉,没有这样的心思。”

吴开也道:“臣誓死忠于陛下,请陛下明鉴。”

赵桓沉声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思,朕很清楚。如果李纲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你们拿出证据弹劾,朕会拍手称赞,因为你们是为国锄奸。”

“现在,李纲好端端的遭到莫须有的弹劾,朕绝不允许。”

“一个吏部尚书,一个翰林承旨,都是朝中的重臣,不想着如何让大宋崛起,只想着争权夺利。”

“朕,要你们何用?”

“你们要斗,朕给你们斗的机会,让你们去偏远之地,好好斗一斗地方恶霸。”

赵桓下令道:“传旨,贬莫俦为雷州海康县令,吴开为高州茂名县令。”

莫俦和吴开都懵了。

雷州海康县,是岭南边界,都快和琼州接壤。高州也在岭南边缘,距离朝堂隔了数千里。

吴开六十岁的人,要被贬去高州担任县令,真是要了老命。

吴开彻底后悔了,连忙求饶道:“陛下,老臣知错了。”

莫俦道:“请陛下开恩。”

赵桓说道:“既然都知错了,就好好治理地方,把海康县和茂名县治理好了,朕调你们回朝。”

“治理不好,就罢官永不叙用。”

“你们是当过朝廷重臣的人,有资源有人脉,去了好好做事,朕期待你们的消息,朕也看好你们。”

莫俦哭丧着脸。

你哪里是看好,分明是流放,他是堂堂状元,却要去地方上担任县令,太丢人了。

莫俦知道无法更改,只能道:“臣一定不辜负陛下厚望。”

吴开哭丧着脸道:“臣遵旨。”

赵桓吩咐道:“去准备吧,三天之内启程。”

莫俦和吴开向赵桓行了一礼,就告辞退下。

两人走出大殿一段距离,莫俦停下来,一脸愤懑的大骂道:“吴开,你这个老狗,都是你瞎出主意,导致我被贬官。你没事儿瞎钻营什么,害死我了。”

吴开恼怒道:“莫俦,我只是提建议,是你自已愿意的,怎么能怪我?你好歹是状元,怎么如此废物。”

两人相互指责,相互谩骂,骂骂咧咧的离开了。

大殿中,赵桓商议了事情,也敲定杨时担任宣抚使,赵鼎担任两浙路安抚使,带着一众官员去稳定江南,重建南方各路官场生态的事情。

各项事情一定,大多数的官员退下,只剩下李纲、宗泽、吴敏和徐处仁。

几个人留下,便是开小会。

赵桓说道:“莫俦被贬,吏部尚书空缺了,需要补充才行。你们认为,谁来主持吏部最合适?说说各自的人选?”

李纲不假思索道:“陛下,臣有一个人选。”

赵桓问道:“谁?”

李纲回答道:“开封府尹张叔夜,此人任职期间,开封府焕然一新,东京城秩序井然。”

“以往的开封府,时常有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

“张叔夜执掌开封府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火灾。尤其张叔夜既能约束权贵,又能照顾百姓治理地方。”

李纲正色道:“张叔夜有大才华,请陛下明鉴。”

赵桓看向宗泽、吴敏和徐处仁,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宗泽说道:“臣没有异议!”

吴敏和徐处仁也没有反对,因为张叔夜是真的有能力,担任吏部尚书没问题。

赵桓见没有异议,直接道:“既然都同意,张叔夜转任的事情就这么定了。张叔夜去了吏部,谁来接任开封府尹?”

徐处仁立刻道:“陛下,臣举荐一人。”

赵桓笑道:“徐相公一向赤诚,你既然举荐,必有良才,说说举荐的人是谁?”

徐处仁回答道:“陛下,臣举荐京城四壁守御使刘韐。之前东京守卫战,刘韐就立下功劳,却没有实职空缺。如今开封府尹空缺,刘韐接任很合适。”

赵桓也是眼前一亮。

刘韐是人才啊!

除此外,刘韐更是岳飞曾经的引路人。

不仅如此,刘韐也是一腔赤诚忠心。

历史上,刘韐在真定府抵御金人,曾发掘了岳飞。后来岳飞的父亲去世,岳飞回家守孝,刘韐也回了朝廷,在东京城抗击金人。

东京城破,宋钦宗要割地求和,刘韐劝阻不了,反而被安排出使。当时金国得知是刘韐来出使,许诺说刘韐归顺金国,就任命他担任宰相。

刘韐断然拒绝,更留下绝笔信,说‘忠臣不事两君,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最后,刘韐悬梁自尽殉国。

因为赵桓的缘故,刘韐依旧在东京城任职,不过没有实际职权。

赵桓眼神期待,吩咐道:“传旨,召京城四壁守御使刘韐入宫觐见。周瑾,你亲自走一趟。”

周瑾得令,急匆匆出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