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不安,张建华一行人开始向t1100碳纤维技术进发。
与此同时,社会上关于左的声音越来越多。
进入5月,大革命正式开始。
京城作为首都,自然是首当其冲,从学校到工厂,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运动。
在这种环境下, 张建华等人一边忧心忡忡,一边低调搞科研。
只不过他们的低调并没有换来安定的研发环境。
1967年1月,中海造反派夺取了中海市政府的权利,他们的作为不仅没有遭到批判反而获得了肯定。
这给很多人打了一个样本,一些野心家趁机开始夺权,其中就包括张建华他们的碳纤维厂。
不仅是碳纤维厂,张建华几年前主持研发的摩托车、洗衣机等工厂也未能幸免,且问题更严重。
其中,摩托车厂的负责人丁建业被打成了走资派,洗衣机厂负责人李光林的情况也很糟糕,被定性为苏修。
而且和普通工厂不同,盯上这三个厂的还是造反派的核心成员。
这三个厂之所以被他们盯上,就是因为这三家工厂能赚取外汇,可以作为钱袋子。
面对这一切,张建华一时间也有些迷茫,不知道是否该插手。
若是让他对此不闻不问,任由这么乱下去,耽误国家的发展,他觉得自己白白穿越了。
可若是站出来反对,他又没有那么大大能量,极有可能事也办不成,自己也有可能折了。
1967年7月,张建华正在办公室思考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局的时候,妻子安娜突然急匆匆地跑了进来,一脸焦急地对他说道:“建华不好了,工厂革委会要带走孙旭副组长。”
张建华闻言,如遭雷击,噌的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激动的说道:“是谁让他们这么做的,刘厂长呢?”
“是革委会主任谢旌旗,刘厂长也在被带走之利。”安娜沉重的回答道。
“李杰!”张建华大声向门外喊道。
“张组长您找我?”李杰算是他的半个徒弟,对他很崇拜。
张建华急切的说道:“你现在立刻去组织人手,想尽一切办法拦住革委会,绝对不能让孙旭被他们带走!我马上给聂主任打个电话,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罢,张建华立刻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聂主任办公室的电话。
电话一接通,他便开门见山地将目前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聂主任诉说了一遍。
“建华同志,你先不要急,我来想办法,孙旭同志一定会没事的。”聂主任安慰张建华道。
“聂主任,我认为这群人当中有其他国家或组织的间谍,他们这不是为国,而是在破坏国家的建设,阻挠国防建设。
您也知道,孙旭是碳纤维材料研发小组的副组长,掌握着核心技术,是下一步t1100碳纤维研发的关键人物。
把他带走,严重耽误t1100碳纤维的研发,这是给美苏等国帮忙。
我建议您好好查一查这些人,没准他们就是某些势力的间谍。”张建华想到了后世公开的历史资料。
和他同姓那位革委会大将,作为革委会的军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早在1933年就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成为国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两年后赴中海从事文化写作,其间与中统特务来往密切。
1937年抗战爆发后,9月他返回齐鲁大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次年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去了圣地,同年8月加入我党。
后来靠着文笔成了晋西北日报的总编,期间他妻子李淑华被捕,因他的特殊关系,当时并没有定性为叛变。
不过明后年这件事会不断被提及,张与妻子离婚,但实质上他们还在一起生活。
张建华有理由怀疑,他就是间谍。
张建华这么说,目的就是给聂主任一个思路,能不能把这些人都查一查。
若是查出很多人都有问题,将这件事报上去,一定会获得重视。
到了这个时候,李同志一定会派自己的心腹重查。
一旦证明属实,他就会进行深入思考,以他的聪明才智,一旦怀疑,就绝不会放任这些人胡作非为。
如此一来,或许能够改变这场乱局。
即便不能避免,但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国家都是有利的。
聂主任斗争经验何其丰富,很快便明白了张建华的意思,但他并没有采纳。
“建华同志,不要有情绪,要相信党和政府,我会关注这件事,只要孙旭同志他们是清白的,那谁也不能冤枉他们。”聂主任安慰张建华道。
这个时候,对于这场大革命,很多人虽然看不懂,但出于对李同志的崇拜信任之情,他们并没有坚决反对。
大家的普遍观点,还只是认为执行之人有问题。
聂主任的观点也是如此。
不过聂主任长期接触高科技,明白科学家的重要性,因此他绝不允许干扰到科学家的研发,打乱国家的部署。
知道聂主任的心意之后,张建华也没有再次提醒他。
这场运动才刚刚开始,他们的紧迫性还不足。
等再过段时间,他才会彻底认识到这场运动的危害性,对科研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他才能认识到运动的危害性,按照张建华的建议调查其中的核心成员。
因为孙旭的缘故,两人没有寒暄。
最终在聂主任的干预下,孙旭和刘厂长被暂时保了下来。
碳纤维厂暂时还能够维持稳定,但这个时间谁也不知道能有多长。
而且聂主任他们也将会是对方的目标,一旦没了他的保护,以张建华等人的分量是罩不住的。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单凭父亲和岳父的关系,仅仅只能保住自己,根本庇护不了这群下属。
张建华开始回忆关于这场运动的资料,想着如何才能避免继续下去。
结合后世的历史,张建华认为这场革命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华国长期面临鹰酱和苏熊的封锁,导致大家对国内外的形势产生了认知偏差。
其次是因为“他”眼光超前,提前发现再继续这么下去之后,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官僚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等特权阶级。
这是和共产主义背道而驰的。
当然也有经济建设经验不足的原因。
因经验不足,便将阶级斗争经验套用于和平建设时期,错误估计“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
事实上判断没有错,后世确实出现了大家担忧的问题。
只是历史也证明,那场运动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因为运动的扩大化,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张建华才会思考如何才能早日结束这场运动,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
只不过他非常清楚,要避免这场大革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从国际环境认知、国内制度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劝说,要让李同志打心底里认同。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