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叫刘可乐 作品

第221章 历史滚滚向前,林十三,署理北镇抚

第221章 历史滚滚向前,林十三,署理北镇抚使!

嘉靖四十一年,冬。墈书屋暁说旺 已发布最薪璋结林十三押送胡宗宪回京。胡宗宪被暂押诏狱。

裕王对胡宗宪还是欣赏的。其门人,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命北镇抚司千户林十三暂管诏狱事。

有林十三管着诏狱,胡宗宪在狱中的日子反而比做浙直总督时清静多了。林十三又找来京中名医为其调养,甚至自掏腰包雇了一个福满楼的厨子,专门为胡宗宪做药膳。

嘉靖四十一年,腊月初一。内阁首辅徐阶于内阁值房题字三行“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明眼人皆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第二句“以政务还诸司”。

说明白点就是:严党已经倒了。皇上您的爪牙没了。权力该还给文官集团了。咱们君臣共治不香嘛?

题字同日,徐阶授意南京兵科给事中陆凤仪弹劾胡宗宪十大罪。

为抗倭挪借军费,成了“贪污军饷”。

为募饷开抗倭捐,成了“滥征赋税”。

最狠的是最后一条罪名“党庇严嵩”,这一条.没得洗。

又数日,有故人前来诏狱探访胡宗宪,劝其反戈一击,揭发严嵩父子罪行,可保性命无忧。

任凭说客舌灿莲花、好言相劝、言语威胁。胡宗宪全程缄口不言,只在最后说了一句话:“严阁老对我有知遇之恩。”

翌日,六部、都察院、六科廊、诸寺三百零九名文官联名上奏,请杀胡宗宪。来势汹汹,泰山压顶。大有皇帝不杀胡宗宪则京城诸司罢工停摆的气势。

好家伙,严世蕃刚被发配雷州,严嵩刚被免职不久,文官集团这就发动第二次大礼议式的逼宫了。

关键时刻,嘉靖帝授意锦衣卫站了出来。

锦衣卫上至指挥使,下至百户,联名上奏疏为胡宗宪鸣冤。

接下来的半个月,参劾胡宗宪的三百零九名文官中,有三十一人因贪污、纳贿、徇私、舞弊被锦衣卫逮捕,关进诏狱。

为了救下胡宗宪的性命,一向圆滑的林十三这回也顾不了得罪不得罪人了,直接化身诏狱阎罗王。

他下令对这三十一人施以酷刑,这帮人恨不能连小时候偷过谁家的针,摘过谁家的瓜都一一招认。做官后干的龌龊事自然一件不落,全部供述。

对于这批官员的处理,锦衣卫遵循从严从快的原则。

这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谁想搞死胡宗宪,锦衣卫就搞死谁。

为保胡宗宪性命,嘉靖帝一改往日“居于深宫,藏于帷帐,操纵朝局”的行事作风。?j!i.n-g?w+u\x¢s-.^c′o′m/亲自下场表态:其一,胡宗宪平倭有功。

其二,胡宗宪并不是严党。自他做了御史,便是朕一直提拔他。朕之前因平倭而赏赐他,若朝令夕改,今后谁还会为朕做事?

其三,胡宗宪任职总督时,的确有些违背法度之事。虽本意是为平倭大业,然法度不可违。故免除其一切官职,命其回籍闲住。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徐阶一党若还咬着胡宗宪不放,那真成给脸不要脸了。

这场政潮,在嘉靖帝的权谋和锦衣卫铁腕的扼杀下,渐渐散去。

胡宗宪得以还乡。

嘉靖帝为此事,专门给裕王写了一张字条“胡汝贞乃朕留给你的宰辅大才”。

皇帝和文官的拉锯还在继续。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

因在“保胡”事件中于诏狱“虐待罪官”,有御史弹劾林十三。

又有御史弹劾林十三公权私用,纵容其父大做官家用冰生意。

接下来有御史弹劾,林十三与严世蕃为异姓兄弟,当初与严党勾结,于宣府害死沈炼。

这是杀招,如今朝中背景再深厚的人也扛不住一顶严党的大帽子。何况还有一条“戕害忠良”。

好在林十三当初在宣府留有后招。

那便是妖道阎浩的供状:是严党逼迫他对锦衣卫撒谎,诬陷沈炼。沈炼从未给鞑靼人提供过情报。严党欲诬陷忠良,指使他胡乱攀扯。沈炼冤死,罪在严嵩!

另外还有一份沈炼生前写给林十三的信。足矣证明沈炼并非林十三所害。

内相吕芳、司礼秉笔黄锦也为林十三作证:林十三乃是皇帝授意,打入严党内部之暗桩。与严世蕃结义,乃是为搜集严党罪证使的权宜之计。

林十三躲过一劫。

出人意料的是,林十三竟上了一道请罪奏疏,承认言官所奏“公权私用,纵容其父大做官家用冰生意”是真。自请惩处。

老谋深算的嘉靖帝一眼看穿:林十三这厮是在躲事。想玩小杖受大杖走的把戏。念在他平倭有功,就遂了他的心愿。将他从北镇抚司降往驯象所,做个千户吧。

兜兜转转七八年,林十三又回到了驯象所。不同的是,当初他只是驯象所中名不见经传的堂贴校尉。如今却成了驯象所的头儿。

正如嘉靖帝所猜测的那样,林十三耍了滑头。

他深知严党倒台后,皇帝和文官必有一番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他可不想留在北镇抚司当锯沫子。

要知道,皇权与臣权之争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不如回驯象所保平安,当个常青云一样的安逸千户。\b_a!i`m¢a-s/y+.+c·o`m¢

孙越亦跟随其回了驯象所,担任百户。

至于李高,因李妃裙带,高升锦衣卫右所千户,专管皇家仪仗。

嘉靖四十二年九月,裕王侧妃李氏生子朱翊钧。因裕王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鋡早夭,朱翊钧受封世子。

裕王因有了后,储君地位愈加稳固。李妃在裕王府的地位也如日中天。

裕王的两位宠臣高拱与张居正并未卷入皇权、臣权之争,分别隐于太常寺和国子监,猥琐发育。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鞑靼南下入寇,破墙子岭,京师戒严。第二次庚戌之变似乎即将上演。

关键时刻,是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带兵勤王,于密云大破鞑军。保得京师平安。

此人是杨博的学生。

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本来被罚戍浔州的罗龙文逃回徽州,不安分的他数次前往江西,与严世蕃密谋东山再起。被锦衣卫缉拿,关于诏狱。

锦衣卫给罗龙文安的罪名中有一条“通倭”。天地良心,罗龙文当初东渡大海,前往倭国徐海贼穴,是为了使离间计,分化瓦解倭寇徐海部。

到头来却成了一桩罪名。

林十三为了让老罗在诏狱中别受非人的折磨,几乎动用了自己的全部人脉。并不顾惹麻烦上身,屡次前往诏狱探望。

罗龙文为表感激,送了林十三一句话:朝堂之上,选边站一定要慎重,选错边,功绩也会变成罪名。

嘉靖四十三年初春,兴国县令海瑞海刚峰升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骑着一头瘸骡入京。

嘉靖朝末期第一猛人,徐徐走入了历史的舞台。

嘉靖四十三年秋,徐阶奏太仓积余银米事,曰“岁大丰,太仓余银十四万两、米八万石”。

自严党倒台,徐阶执掌内阁已近三年。大丰之年,国库太仓竟只有十四万两白银和八万石米的积余,徐阶竟标榜为功。而徐家在松江的二十万亩土地,当年得米五十七万石。是太仓存米的七倍还多。

着实可笑。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嘉靖帝第四子景王朱载圳薨。嘉靖帝的血脉只剩下了裕王一支。

内阁首辅徐阶上奏:景恭王薨,无子应除国。王妃应归京赡养。封地应还予百姓。

这把嘉靖帝恶心的不行。朕的儿子死了,你不说安慰朕,反而来给朕心上插刀子。什么归还封地,好人你来做,恶人朕来当?

你如此心系百姓,怎么不把你徐家的二十多万亩地分给百姓呢?

十日后,嘉靖帝下诏,调严讷、李春芳入阁,分徐阶之权。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罗龙文被斩,上命籍其家。

有司官员察觉罗府中胡宗宪与罗龙文为抗倭所写密信。密信中商讨为诱徐海上岸捕杀,假拟圣旨封徐海为“浙江都司同知”

当初抗倭非常时期,胡宗宪不得不用非常手段。如今却成了实打实的罪名。

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矫诏都是大罪。言官群起攻之,嘉靖帝无奈,只得命锦衣卫将胡宗宪捕入诏狱。

最终,胡宗宪在诏狱中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自尽而亡。

东南之柱,怨死狱中。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又名《天下第一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瑞骂君。

海瑞做了朝中某些人的刀。但嘉靖帝并未处死海瑞,而是将其关押诏狱。

嘉靖帝经此变故,急火攻心,龙体每况愈下。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锦衣卫指挥同知陆绎受赏都指挥使衔,上命其挂衔闲居。锦衣卫的陆家时代,彻底结束。

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嘉靖帝命增补阁员。裕王推荐的高拱和徐阶推荐的郭朴入阁。

高拱自入阁后便与徐阶政见相左,势同水火。

张居正则长居于裕王府。一门心思给裕王讲经。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嘉靖帝病逝于乾清宫,年六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徐阶与张居正密谋草拟遗诏。裕王继位,改元隆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隆庆元年三月,驯象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天是大象交配的季节,驯象所的养象校尉们忙的不可开交。

千户值房内,三十二岁的千户林十三正在跟副千户孙越下五子棋。

林十三在驯象所沉寂已有四年。这四年来他过上了不羡鸳鸯不羡仙的安逸日子。管他朝堂大风大浪,我自旁观吃瓜看戏。

岁月是猪食。他已不是十二年前那个俊朗的堂贴校尉,身上渐渐挂了膘,白胖了不少。不过跟孙越比依然是小胖见大胖。

林十三喝了口茶:“我说徒儿啊,你别费脑子了。四子已成,投子认负就是。”

孙越道:“娘的,又输了。今天都输了二十多盘了。”

就在此时,一个少女银铃般的笑声传入值房。十六岁的王小串、十四岁的林虎、八岁的福儿走了进来。

王小串如今已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模样,如花似玉。

当初严家败落,林虎和严年孙女的婚约自然取消。林十三跟碧云商议一番后,却未恢复王小串的童养媳身份,以义女待之。

林虎已十四岁,在京内官学读书。他颇有父亲年少时的眉眼,少年俊朗。

至于福儿,正是人厌狗嫌的年纪。淘气到令人发指。

福儿笑道:“爹爹,我们可算知道配大象是怎么一回子事啦!就是杵进去,捣一捣.”

林十三呵斥:“当着你姐姐面呢。胡说什么,不成体统!”

转头林十三又骂王小串:“都快出阁的人了,跑来驯象所玩耍旁的不看,看那事.非礼勿视懂不懂?”

“还有你虎儿,好歹明年要考府试的人,也算饱读诗书。跟你姐姐和弟弟胡闹什么?”

王小串小声嘟囔:“福儿这小魔头非要来看,我怎拦得住。”

林十三转头问孙越:“那位赵知县的底你摸清了没?他家公子到底如何?”

孙越道:“我托了北镇抚司的袍泽,把赵知县往上数三代查了个底儿掉。确实是书香门第,传代的良人。”

“他家那公子也是一表人才,去年刚考取秀才功名。不过.”

林十三问:“不过什么?”

孙越答:“跟你一个嗜好,爱玩个鸟啊、虫啊之类。他爹没事儿就因这事儿骂他玩物丧志。”

林十三笑道:“那算什么。串儿,过几日我寻个由头,邀那赵公子去咱府上观鸟。你扮作侍女,一旁看看可还中意。”

“虽说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我总觉得还得你可心,我才能把你放心大胆嫁出去。”

王小串不似年幼时的顽皮性子,羞得脸通红:“爹,你胡说什么呢。”

说完王小串扭头就走。

林虎笑道:“爹,你都把我姐羞走了。”

就在此时,一名小旗进得值房禀报:“十三爷,司礼监少监冯保冯公公、内官监司正陈矩陈公公、武清伯世子正在大堂等您接旨呢。”

林十三一愣:“有旨意?”

一朝天子一朝臣。嘉靖帝驾崩后,隆庆帝善待吕芳、黄锦等旧宦。保留了吕芳的司礼监掌印、黄锦的司礼监首席秉笔职位。

但吕芳和黄锦却识趣的闲居于黑山,不问监务。

如今司礼监的头号人物是前裕王府总管太监孟冲,暂任秉笔。

二号人物则是贵妃李彩凤的心腹,担任少监的冯保。

抗鞑名宦高忠死前,曾将陈矩托付给黄锦。黄锦去黑山前,又将其托付给了冯保。

故陈矩如今也升了官儿,成为了内宦中的第四等——司正。

而李贵妃的父亲李伟受封了武清伯,李高也成了武清伯世子。

林十三连忙来到大堂。

冯保展开一方圣旨,高声道:“有上谕,升锦衣卫驯象千户所千户林十三为署理北镇抚使。钦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