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竹难书 作品

第43章 老朱讨厌阉人

“臣认为,昔日拟定的考题中的两种制度,无论是内阁制度还是军机处制度,都有各自的明显好处,都适合在我大明朝使用。首发免费看书搜:我的书城网 ”

“但,却并非现在。”

当初提出这两种制度,仅是为了保命而已,但如果真的立刻在洪武十五年这个时间节点使用任何一种制度,那都是害了大明。

这点,叶煊清楚。

“你的回答,咱很不满意。”朱元璋凝视着叶煊,心中不由的一气,这两种制度提出来了,都适合在大明朝使用,但现在又不让用,这不是耍他呢吗?

感受到朱元璋那危险的眼神,叶煊解释道:“因为制度的演变如果发展的太快了,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毕竟每种制度更换牵扯到的各种因素太多了。”

“需要循序渐进。”

“臣的意思是,现在适合我大明朝的,是[殿阁大学士]制度,而非内阁制度亦或者军机处制度,若是陛下愿意使用[殿阁大学士]制度,那么随着此条制度逐渐完善,就可以顺势进行下一项制度,即[内阁制度]。”

“而等到内阁制度并不适用后,就可以使用[军机处制度]了。”

“当然,这其中的时间横跨了很久,并非是陛下这一代就能完成的,但这也能让我大明,以统一王朝之势,犹如昔日周朝般,延绵八百年甚至千余年。”

以同一王朝之势,犹如昔日周朝般延绵千余年!

朱元璋瞳孔微顿,心中惊起惊涛骇浪,他读过很多史书,知道目前算起来国祚传承最久的就是周王朝了,约八百年。

而后世其余王朝,皆不如周朝,若是算统一王朝的话,甚至没有超过三百年的。

夏商周,这种王朝其实严格意义上并非算作统一王朝,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分封制,这种制度很少会产生矛盾,只会渐渐的弱化中央王室的力量,使得地方诸侯做大。

这三个王朝,到了中期就已经很弱小了,只是诸侯依旧尊奉而已。

真正的统一王朝,想要延续如此多久,太难太难了,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其实他一直疑惑,为何自古以来大一统王朝皆不能传承国祚三百年以上?难道真的是君主昏庸、奸佞并出的原因么?

当然了,这其中不能算作汉朝,汉朝分为东西两汉,严格意义上算是覆灭过一次了。

这个疑惑,朱元璋问过很多人,包括宋濂、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他们回答的大同小异,皆是君主不贤、臣子奸佞的原因,甚至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已经默认了,觉得明朝能传个三百年也不错了,毕竟他哪里能管得到后世子孙贤明的问题?这种问题任何制度都无法解决,可按照叶煊的说法,利用三种制度顺序使用的方法,能让大明王朝国祚延绵八百年甚至千年?

“这殿阁大学士制度,你是自己想到的,还是听人所说的?”朱元璋疑惑的看着叶煊,因为此项制度他心中早已经想的清清楚楚了,甚至还和朱标商讨过。

自从见到四辅官制度的不足,和与六部产生的各种问题后,他就一直在思索新的制度,殿阁大学士制度应运而生。

但那次和朱标商讨,朱标明确给出了,殿阁大学士制度存在着各种不足,他还想着如何修补呢。

“这是臣自己想到的。”朱标并没有和他说过此事,叶煊这么说倒也不是凸显出自己的能力。

朱元璋并未回应,这时身旁的朱标忽然言道:“父皇和我商讨过这制度,目前看来确实不错的,但是我发现殿阁大学士制度,仍然有着很多不足,而内阁制度看起来却更好一些。”

“为何明明有着更有用的内阁制度不使用,反而偏偏用殿阁大学士制度呢?”

“还有,叶煊,你所想到的殿阁大学士制度,和父皇所想的,该不会相同吧?”

虽说叶煊所言的制度名称也叫'殿阁大学士'制度,但若是说完全相同,那也太巧合了吧,亦或者说叶煊这能力太恐怖了,要知道殿阁大学士制度父皇可是思索考虑了良久。

父皇是什么人?从百姓阶层中杀出来的帝王,驾驭臣子肃清文官集体,乾纲独断掌控整个朝廷,若是说父皇苦苦思索出来的国策,叶煊也能随意想到,那就太可怕了。

“臣也不知道,是否相同。”

叶煊摇了摇头,这两种制度,肯定就是相同的,可他若是这么说了,那就有点‘妖’了,尽可能的还是表现的正常些,随即他继续道:

“依臣的想法,殿阁大学士制度合该以皇宫内殿阁,譬如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等命名,大学士无固定办公场所,仅在皇帝指定的殿阁轮值;大学士的核心职能为备顾问、承旨草诏、编撰典籍。”

所谓备顾问,即:解答皇帝咨询,提供经史、礼法、政策的建议。

承旨草诏:代拟诏书、敕令,但内容完全由皇帝口授,不得擅改。

编纂典籍:主持修订《大明律》《皇明祖训》等官方文献。

“至于这些大学士的任职资格,臣的意见是从翰林院选拔饱学之士,要求‘学问博洽、品行端方”。”

“最重要的是,限制大学士的品级,使得他们官职低微,譬如大学士秩正五品,远低于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无直接行政权,然后并不设置固定员额,人数由陛下临时决定,设两人或者三人最好,避免形成固定权力集团。”

“为了防止专权问题,这些大学士不可专职此官,也就是让他们兼任官职,让大学士多兼任其他职务,分散其精力,阻止专权的情况发生...”

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细心的听着,越听越是脸色震动,甚至父子俩不由面面相觑,对视了一眼,皆感到心中的颤动。

因为叶煊所说的这殿阁大学士制度,就是他们所商讨的啊,而且这制度目前只有三人知晓。

他们父子两人与马皇后。

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人知晓的,本就是为了取消四辅官制度,同时限制官员权力,避免丞相制再度出现的新制度,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和其他官员商议?

朱元璋那眼神中,似乎在问朱标,你确定叶煊所说的制度不是你告诉他的?

朱标眼神左右移动着,这位太子殿下表现的倒是很滑稽,表示自己绝对没有说出去过。

“真是...非同寻常。”良久后,朱元璋叹了口气,不禁注视着叶煊感慨道,他觉得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制定国策能力已经很强了,可面对叶煊却觉得自己就是个庸人。

“你所说的制度,和咱这两年想的,完全相同。”朱元璋道。

叶煊闻言立刻躬了躬身:“其实这制度臣很早就有想法了,约五六年前吧,也是最近才总结归纳出来的。”

“哦?是么?”朱元璋忍不住笑了笑,这小子还挺会给自己面子的。

宰相制度这才废了多久?五六年前胡惟庸还在朝廷上作威作福呢,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那个时期谁都没有想过会被自己废除了,叶煊能在那个时候就跨过四辅官制度,想到了殿阁大学士制度?

“是。”叶煊不卑不亢,想了想直接略过这个话题,继续道:

“殿阁大学士,目前在这个时期,好处很多,胡惟庸案后,陛下废除丞相,但政务繁重需人协助,殿阁大学士仅作为‘辅政人力’存在,无权决策或指挥六部,臣打个比方,假设若是陛下下令臣子修订律法,那么就可以让大学士仅负责文字润色,律法核心条款皆由陛下亲自裁定。”

“这倒是不错。”朱元璋点了点头,原本的丞相制度,那制定法律都是丞相说了算的,他这个当皇帝的还只能提出些许意见。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胡惟庸是皇帝呢。

“现如今,四辅官和六部有着很大的职权矛盾,就是双方都不清楚某件事情,具体需要谁做出决定,又由谁禀告皇帝,谁负责整个事宜。”

“而大学士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大学士不经中书省,直属于皇帝,所有建议仅限口头咨询,不形成书面决议;又可以维持官僚体系效率,进行分工,提高行政速度。”

“原本六部直属于陛下,臣据闻陛下每日需处理海量奏章,洪武十五年日均批阅奏疏两百余件,但有了大学士,他们就可以通过筛选、摘要奏章内容,减轻皇帝负担。”

其实这种臣子挑选、摘要,就是预处理,不过需要说的详细些。

朱元璋闻言连连点头,他听着叶煊继续讲述着,随即忽然眼睛一亮。

“其实殿阁大学士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抑制文官集团坐大,因为大学士的低品级设计,可以完全防止其积累权力,正五品的大学士在官僚体系中地位边缘,无法与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抗衡;再加上大学士制度从根本意义上,并非是[非制度化运作],这样又避免了机构固化,因为大学士无常设衙署、无下属机构,仅在殿阁轮值,随时可被替换。”

“非重大案件或臣子犯法,若高官被突然罢免,任何朝代都会发生剧烈动荡,可大学士制度不会,陛下若是不喜某人,只需罢免即可,此制度下大学士不会形成党羽,没有反抗权力。”

这话,老朱是既愿意听,又不愿意听,他哼哼了两声,解释道:“咱可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个人,就罢免他,咱又不是昏君!”

随即他又言道:“虽然如你所言,殿阁大学士有着很大作用,但咱仍然觉得内阁制度更好一些。”

叶煊理解朱元璋的想法,内阁制度可谓是封建王朝制度的又一巅峰。

若非军机处制度某些方面比内阁制度更全面些,补全了一些隐藏危机,那么这制度真的可以被清朝继承了,而非形式上继承,实际运作中进行重大改动。

“此时我大明朝,初建只有十五年,其实官员体系正在重构,甚至即使是六部都处于一个磨合期,若是在这个时期引入内阁制度,那么势必会打破陛下设计的权力平衡。”

“再加上,内阁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票拟权,内阁可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也就是‘票拟批答’,实质参与决策,若是执行内阁

制度,那么就需要设置司礼监。”

“内阁需要与司礼监形成制衡,才能重新构建出新的权利平衡,也就是内阁需依赖宦官批红,形成‘双轨辅政’,但在我洪武朝,宦官未涉政。”

叶煊说到一半,忽然被朱元璋给打断了,“咱之前读到这里的时候,感到疑惑,难道这内阁制度必须需要阉人?我大明朝需要宦官制衡其他官员?”

朱元璋的语气中,充满着对宦官阉人的不屑,这源自于军人铁血的性格,堂堂大男子汉,最重要的宝贝你都不要了,你还算是个人吗?

“文官和军队可以形成制衡、淮西党和浙东党,以后类似这种党争的形式也能形成制衡,亦或者的权力制衡,可为何你非要让阉人宦官制衡?”朱元璋颇为不解,他知晓以前朝代中的阉人乱政之事,对于宦官感到格外的反感。

而叶煊却正色道:“陛下,宦官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若使用内阁制度,在臣看来则必须需要宦官。”

“陛下谈到的军队和文官制衡,这也仅仅是在洪武初期能做到制衡,而随着大明江山已经固定,周围地区也已经平定,武将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么旧的勋贵集体将渐渐消散,到了我大明朝中后期,军队力量将完全被文官力量压制,甚至军队力量都需要跪舔文官集体。”

“所谓的武将勋贵,也仅仅是开国时期对于文官集体有着压制力而已,毕竟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可战争却不会每三年出现一次。”

叶煊的这番话,让朱元璋沉默了。

“然后就是浙东派和淮西派的党争,虽说后续也可能会出现党争,但陛下认为后世我大明朝的君王,能人人驾驭这些心术深沉的臣子么?在臣看来最终文官集体依旧会站在一起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团体。”

朱元璋闻言,依旧没有反对,他理解了叶煊的话,说的每一句都让他无法反驳。

“而宦官不像文人士子那般背后站着家族,不像武将勋贵那般自身有着军功,不像大儒学识那般有着文人拥戴,甚至他们没有子女与其他力量联姻形成政治纽带,这就导致他们所获得的权力只能依附于皇权,理论上宦官是最忠诚于皇帝的。”

“随着王朝迈入中后期,文官集体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渐渐的融合,这个时候皇权面对文官集体已经很难抗衡了,而宦官的优势自然而然就体现出来了。”

叶煊解释了这么多,就是想让朱元璋不要过分看轻宦官阉人,当然了大部分人提起宦官阉人,都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可这种官僚体系终究是有一定好处的。

“你继续说。”朱元璋瞪了叶煊一眼,就你会犟是吧?咱就说了一句话,给咱扯了这么多东西出来?

“内阁制度的另外一则很重要的好处,那就是纵然皇帝怠政,内阁也能继续运转下去,陛下需要考虑后代子孙,不可能人人都像陛下这般勤劳,势必会出现懈怠者。”

嗯...比如嘉靖和万历?

“当今大明朝,陛下勤政至极,自然不需要让这能自主运转的内阁制度出现了。”

“再者言,现如今军队力量和文官力量、浙东系和淮西系仍然在博弈,是无法构建出支撑内阁运作的稳定文官群体的,若此时再加入宦官集体,会让我大明乱起来。”

现如今是洪武十五年,殿阁大学士制度,就是明显比内阁制度要适合很多,有的时候并非是制度先进、有用,就适合当时这个时期的。

“也罢,也罢,咱就用殿阁大学士制度了。”

“正好,咱讨厌阉人宦官,内阁制度等到标儿你继位后,再用吧,不然的话让宦官给咱处理事情,咱看着心烦!!”

其实朱元璋对于叶煊给出的答复已经非常非常满意了,不过对于阉人,总是心中有点小膈应。

“明天,就在朝堂上宣布殿阁大学士制度吧。”

朱元璋道。

“对了,沐英这个时候应该到了吧?”朱元璋看向身旁的朱标,太子朱标闻言略微思索,言道:“父皇让沐英加急赶路,本来十五日的路程,若是加急,今日确实该到了。”

“我去问问...”

朱标缓步离开春和宫,朱元璋于是继续和叶煊谈起了殿阁大学士的各种细节,过了不久,就见朱标回来了。

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西平侯沐英。

沐英中年模样,他今年已经完三十八岁了,面带着英气,肤色较黑,可能是由于云南地区阳光太烈的缘故,他的鼻梁高挺,眉宇间带着果敢和坚毅,有着直爽、豁达的感觉。

让人一看,就觉得并非那种满肚子坏水心机的人。

“臣,沐英,跪见陛下。”

沐英的声音中气十足,妥妥的大汉子,吭哧一声跪在地上,随即那眼中就赤红了几分,像是含着泪,“沐英身在云南,时常挂念着君父...”

君父,其实就已经和叫爹没有什么区别了,听着沐英哽咽的声音,朱元璋老脸也颤了颤,连忙将其搀扶起来,“唉,起来吧。”

“咱这次喊你回来,就是为了让医者为你治疗肺痨之病...”

沐英知道这件事情,来的路上感到心中暖洋洋的,没想到陛下每日处理那么多事务,却还挂念着远在云南的他,不过倒是有一件事情,他很奇怪。

方才太子朱标嘱咐了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到宫廷内,不要谈及马皇后的病情。

这是为何?

他自然知道,马皇后得的也是肺痨病了,和自己完全相同,不过自己的肺痨病却比马皇后的更严重些,既然这神医能为自己治病,岂不是也能给马皇后治病?

或许,现在马皇后的肺痨病已经治好了?

那又为何不让自己谈及马皇后病情之事?

朝堂中波橘云诡,这点沐英太清楚了,他压抑住心中的好奇,眼中含着泪,重重的给朱元璋磕了一个头。

“起来吧,起来吧。”朱元璋拍了拍沐英的肩膀,露出慈祥之色,这个时候他就宛如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父亲般,叶煊也是很少见到朱元璋露出这种样子,通常只有面对朱雄英才会这般。

看来,朱元璋和沐英的感情确实深厚。

“叶煊,现在就给沐英诊断一下病,然后开治疗方子。”

叶煊颔首,示意朱标和朱元璋,自己出去一趟,然后去太医院那里,将戴礼喊了过来,同时还带来了很多的医疗物品。

这些物品中,有简易体温计、竹制听诊器、光学放大镜等等,是这十天来,叶煊自己研究制造出来的小玩应,交给了戴礼。

“侯爷,把这体温计夹住。”

叶煊把体温计递给沐英,沐英愣了愣,嗯?夹住?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禁微微一笑。

然后叶煊拿起竹制听诊器,这是听诊器的简易替代品,通过打通竹节成长筒,一端贴耳,一端覆羊膀胱膜,可听肺啰音,若是湿啰音,就能提示空洞,听了片刻,叶煊又让沐英吐一口吐沫,然后利用简易的光学放大镜观察。

良久后,叶煊言道:“侯爷的病情,已经进入中期了,有着恶化的去向,不过却并不难治。”

“我现在开出药方,戴礼,你可以去拿药了。”

随即,叶煊开始在纸上书写:“百部,叁钱;白及,肆钱;黄芩,贰钱;夏枯草,贰钱...”,将这份药方写完后,叶煊这才忽的一拍脑袋,“我怎么忘记这件事情了...”

原本沐英见叶煊已经开始书写药方了,心情颇为激动,心想着折磨自己这么久的肺痨病,终于能够治好了,朱元璋、朱标也是这样想的,可见叶煊这般说,皆心中微顿。

“怎么了?难道有些药材,太医院没有?”朱元璋立刻道。

“不是。”叶煊摇了摇头,然后道:“臣之前在制造大明宝钞时,觉得我大明朝的的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合该用更复杂的写法,这样不就显得新型宝钞,和旧的宝钞除了防伪方面,其他方面也有很大差别了吗?”

“所以在书写药方的时候,就写成臣自创的复杂数字了。”

“臣再重新写一份。”

朱元璋感到无语,他合计着是什么大事呢,叶煊不是个性格挺沉稳的人么,怎么一惊一乍的?

不过,对于叶煊提出的这‘数字复杂写法’,他倒是挺感兴趣的,他把叶煊写的第一份药方要了过来,然后等到叶煊将第二份药方也写完了后,也要了过来,两个药方对比了一下,算是明白了两种数字文字写法的不同,叶煊见朱元璋把两份药方都要了过去,又看戴礼还在那里等着呢,无奈又重新写了一份,交给戴礼。

戴礼退下。

老朱这边还在对比着两张药方,看了良久,然后点了点头:“倒是挺不错的。”

“夏枯草,贰钱...贰...二...嗯,挺好,挺不错的,咱之前就觉得,一二三这三个字,太像了,虽然很直观,可官员们到时候在那文书上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不就弄成假账了吗?”

“这两份药方咱就留着了,思索思索这代表数字的文字,是否更换了;到时候如果觉得行的话,咱就下令,让全国把文字全部更换了。”

朱元璋当众就觉得,叶煊这重新拟定的十个数字文字,很不错!

“好了,叶煊,你退下吧,咱乖孙就交给你了。”朱元璋看了一眼叶煊,叶煊闻言颔首,确实,他该早些回去,想想接下来该如何教导皇长孙朱雄英了,该传授什么课程。

朱元璋赶自己走,估计也是想和沐英说说家里人的话。

另一边,戴礼已经到了太医院药坊,他将药方交给太医院的医官后。

“这么多药,恐怕混合在一起有害吧?我拿去请示一下那几位老太医。”其中一名医官扫视着药方,随即看向戴良道。

闻言,戴良点了点头,这自然没问题,他相信叶煊拿出的药方不会出问题的。

等了片刻,里面的医官经过检查,确认这药方无害,然后戴礼开始按照方子上的药量亲自抓药。

“百部,二钱;白及,四钱;黄芩,四钱

;夏枯草,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