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了解足够多的信息,以用来面对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危机,这是叶煊觉得最靠谱的保命方法,既然已经进入了洪武朝这方浑水中,自然要谨慎机灵些。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群
“哦,叶春坊想了解这些事情啊...”
对于蒋瓛而言,这倒是小事,并非是什么秘密,锦衣卫了解整个京城大大小小各种消息,将那些百官尽知的事情和叶煊说说,也并非不可。
随着蒋瓛将今日这一系列的事情尽皆说了一番后,叶煊眸光闪烁,已经感觉到了这股力量针对的是何人!
疑似提出[打击土地兼并]的官员!
而这股力量,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淮西派、浙东派、文官系、武将系之分了,整个天下的大族都会参与进来,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利益!
“太子府少詹事杨希圣...”叶煊知道这个人,甚至这几日在太子宫官署中还见过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他那仅剩一只的耳朵了。
任何朝代,官员之间都是存在着很多矛盾、恩怨、利益纠纷的,可大多数都只存在于暗中,也就是不会表现出的那么明显,可杨希圣和李善长的恩怨,是直接摆在了明面上。
说杨希圣和李善长仇深似海,也不为过。
偌大的杨氏,就是李善长出手摧毁的。
“我觉得,杨希圣提议让李善长进入诏狱,请戴良出手,其目的或许并非那么简单。”
这话倒是让蒋瓛有些摸不到头脑了,他笑了笑:“可能叶春坊不清楚,这当年杨氏和韩国公李善长的深仇大怨吧,目前我们锦衣卫部门认为,杨希圣就是为了报复李善长,所以才提议的此事。”
“诏狱创造之初,就是为了关押犯下重罪的犯人之地,其内部的环境阴暗幽森,就算是精壮汉子被关于到其中,半个月也将骨瘦如柴,面容憔悴,再加上诏狱内犯人吃喝拉撒都在其中,更容易感染上疾病。”
“李善长年岁大了,更容易患病,前些时日朝堂上有人提出想让戴良为二皇孙、三皇孙的老师,杨希圣很明显是想抓住这次机会,算计李善长,让其进入到诏狱内,就算李善长不会因种种原因死在里面,至少也能遭些罪...嘿嘿,不得不说杨希圣这招挺阴啊...”
说着说着,蒋瓛不由得想到了什么,声音再度响起,“其实原本这戴良,群臣的意思是准备请为担任二皇孙、三皇孙的老师的,不过近来皇长孙的病情渐渐恢复,所以已经有传言,戴良出狱后将成为皇长孙的老师,可现在戴良忽然自裁而死,想来陛下必然震怒。”
蒋瓛说了很多,叶煊已经知晓了足够的消息。
蒋瓛和锦衣卫部门,没有考虑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官员们私下里传言,有大臣曾在乾清宫外,听到了朱元璋和李善长的交谈声,两人交谈的话语中谈到了打击土地兼并之事,以及两种方案的制定,甚至还有消息言称,此次打击土地兼并,朱元璋不会对李善长出手。
然后就是朝会上,韩国公李善长公然支持朱元璋的一切主张。
这两则消息对于‘戴良自裁而死’这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如果联合起来呢?站在群臣的视角里面,是不是会认为[打击土地兼并]这件事情就是李善长提出来的?毕竟都有大臣听说了。
而且李善长是有足够才能的,这种惊世国策想来也就李善长能够提出来。
再结合现在胡惟庸案件追查的越来越凶,每天都有官员被牵扯到其中抄家灭族,当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长举荐的,李善长能不害怕被牵连到其中吗?可以这么认为:李善长担心胡惟庸案件牵扯到了自己,然后提出[打击土地兼并]的方案,让皇帝朱元璋那里保住他这条命。
叶煊觉得,自己的推测完全合情合理,甚至他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猜测。
那在乾清宫外,听到朱元璋和李善长谈话的人,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安排其听到的,朱元璋的目的就是弄死李善长!
没办法,这李善长太能活了,而且精神格外的好,再加上其背后又有雄厚的力量,朱元璋能不担心大明朝出现一个司马懿吗?
原本历史上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那些藩王的开国功勋老丈人,可都被朱元璋一个个杀干净了,怕的就是出现外戚干政。
“感觉这太像老朱的手笔了,不亲自下场却制造出了矛盾,让双方死斗,最终将自己想要死的人斗死...”
叶煊并不关心李善长的死活,他弄清楚了此事后,问道:“镇抚使,你可听闻官员之间,是否流传着关于这[打击土地兼并]制度,是我提出来的之事?”
“有,而且还不少,不过很多人并不信。”蒋瓛语气颇为轻松的道,又添了一句:“毕竟当初叶春坊制定考题的时候,所有考官都知晓了,这些考官本身就是官场中的人,和各大族有着不少的联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会传出来。”
“不过,叶春坊当时担任誊录官,再加上出身的原因并不被人重视,因为这则传
言很多大臣都不相信。”
说到这里,蒋瓛不由得冷哼了一声,似在嘲讽,“这群人有眼无珠,是真的不知道叶春坊是当世大才啊,等到时候所有人知晓这些国策就是叶春坊制定的时候,看他们会露出何等样子,哈哈哈...”
想到平日里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惊讶的样子,蒋瓛就忍不住想笑。
叶煊却笑不出来。
这种触犯整个食肉阶级的制度,会让他们不顾一切代价,杀死一切可能制造出此制度的人。
经过朱元璋的策划,韩国公李善长是他们围攻杀死的对象,戴良这件事情就是他们的手笔。
朱元璋那日亲自到贡院考场见自己,会让外人误以为朱元璋是去见滕毅、范敏的,再加上科举考题是贡院考场内流出来的,这会让大族们认为,范敏滕毅也有可能制造出这制度。
目前京城内的士子哗变、舆情肆意,就是他们背后默默推动的,而两位主考官因[私自修改考题]这道罪名,被朱元璋关入昭狱内,也是这群大族们的手段。
那么,自己呢?
这群人连韩国公李善长都敢动手,范敏、滕毅两位户部尚书也能谋划,更何况小小的自己了,想办法弄死自己可以说完全是顺便的事情,叶煊几乎可以笃定,这群人一定会杀死自己!
土地兼并得益者,是由很多集体组成的,勋贵集体、藩王集体、文官集体、世家集体、官僚集体等等,别说他们懒得找自己麻烦,这么庞大的数个集体,杀死自己并不难,他们至于‘懒’到这种程度吗?
“会利用什么方法?”
叶煊心中感到担忧,他能看清楚韩国公李善长,两位六部尚书范敏、滕毅被针对的过程,可却看不清自己的,这就是身在局中的无力感。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忘了和你说了。”
“今日章存道举报韩国公李善长,曾经伙同逆臣胡惟庸,暗中害死刘基,目前锦衣卫已经接手这项案子了,准备调查。”蒋瓛又告诉了叶煊一个消息,这让叶煊可以完全确定了,这些大族已经对李善长动手了。
哪怕,李善长曾经是他们的老上司。
“好,我知道了,多谢镇抚使了。”叶煊拱了拱手,蒋瓛闻言大笑,摆摆手:“哈哈,太客气了,这只是小事而已。”
“那我就回去了。”
随着蒋瓛离开厢房,叶煊躺在床榻上,望着天边的星空,思绪渐渐弥漫,想着世家们会用什么手段针对自己,慢慢的睡着了。
......
时间匆匆流逝。
十日过去了。
这段时间,倒是太平了许多,一条鞭法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明宝钞提举司这边,早已经研制好了新型宝钞,叶煊准备和朱元璋提起此事的,却总是发现朱元璋这段时间心不在焉。
似有心事。
就连政事,也不放在心上了。
这不是老朱的性格。
至于范敏、滕毅那边,叶煊也询问了毛骧、蒋瓛两人的情况,这两位六部尚书在诏狱内倒并没出现太大问题,同时朱元璋那边也并未下达斩首两人,以及抄家灭族的诏书。
锦衣卫也在继续调查另外一起案件,那就是戴良自裁而死案,以及昔日刘伯温的死因,韩国公李善长每日继续上朝,可总是面色阴沉,他的府院每日来的人也少了很多,显得清冷。
不过,今日对于叶煊而言,倒是有很多事情,那就是朱雄英的病情已经彻底恢复了,目前身上的红疹、痘印、斑点全部消失,经过叶煊和太医院班子的诊断,确认天花病消散。
皇长孙朱雄英,终于正常了。
彼时正值晌午,春和宫外,叶煊正在安排着一系列的事情,交给宫人去做,首先就是要将整个春和宫全面性的消毒一遍,确定不会有天花病的病毒因子继续存在,然后给朱雄英开出提升免疫力的药方,确保朱雄英不会二次感染天花病,以及其他疾病。
正当叶煊正忙碌的同时,远处脚步声缓缓传来,叶煊转身望去,看到朱元璋这一大家子有说有笑,看起来氛围不错。
皇帝朱元璋、皇后马秀英、太子朱标、皇长孙朱雄英四人向着春和宫而来,倒是没有见到吕氏,实际上居住在太子府内这么多日,叶煊很少见到吕氏,无论是和朱元璋接触还是和朱标接触的过程中,吕氏始终不见人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可能那句话确实说的没错,只有这四个人才是一家子。
其他人是外人。
也不能说外人吧,只不过朱元璋对待身边这几人更有感情而已。
“叶春坊!!”皇长孙朱雄英隔着老远就看到了叶煊,经过这段时间叶煊的照顾,他已经从心中把对方认成了大哥哥,同时这个年纪他已经很明事理了,知晓若非叶煊的话,他不可能活下来。
对于死,朱雄英的概念很淡,觉得可能只是身子不舒服,然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已,本来他是不怎么怕死的,可每次躺在春和宫那床榻上,醒来的时候总是见到
皇爷爷和皇奶奶还有父亲抹着眼泪,很是痛苦的样子。
他对死亡的概念,清晰了很多。
知道若是自己离开了,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朱雄英的心中,很感谢叶煊。
“臣,见过陛下,皇后、太子殿下、皇长孙殿下...”叶煊依次行礼,见状朱雄英伸出小手拉着叶煊的手,“叶春坊,你可以当我的老师吗?”
“这...”叶煊脸色顿了顿,抬头看向朱元璋,发现朱元璋此时正看着他,“戴良自裁了,宋濂刘基他们也不在了。”
“咱看了看朝堂上的大臣们,又看了看群臣举荐的人选,都觉得不是很好。”
“想了想,不如让你来教导咱的乖孙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声音忽然变了变,有些揶揄的意思,淡笑道:“你应该也很想当咱乖孙的老师吧,这样相当于多了一块免死铁券了...”
叶煊的心思确实是被老朱说中了,不过这种想法他也仅仅是一闪而过罢了,但此时老朱既然提起了,他自然还是要承认的好。
“臣,确实觉得臣有资格教导皇长孙。”
“好,咱的意思也是如此。”朱元璋不禁大笑,又言道:“咱这年岁也大了,臣子若不犯错,标儿也不会类咱般嗜杀臣子,你又担任了雄英的老师。”
“这下子,相信咱未来不会杀你了吧。”
朱元璋这话,叶煊倒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目前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老朱心中想的,谁知道呢?
但起码,他现在确确实实在大明朝洪武年间,立住脚了。
“雄英,拜师。”这时,朱元璋身旁的朱标忽然语气重了些,冲着朱雄英道。
闻言,皇长孙朱雄英脸色认真了起来,立刻对着叶煊跪下,“学生雄英,恭请先生训诲。”
看着朱雄英跪在自己面前,叶煊并未多想,缓缓低下身将他扶起,“臣,怎可受如此大礼?”
“叶春芳,此言差矣。”太子朱标很合时宜的言道,语气颇为诚恳:“纵然是皇室天家子弟,拜师也许按照礼仪规格来。”
“天子君臣师,自古有之。”
“今日只是确定皇长孙师的名分,届时父皇会命钦天监选定吉日,避开冲煞时辰,同时备六礼束脩。”
太子朱标说的六礼,叶煊知晓。
分别是芹菜,代表勤学。
莲子,代表苦心。
红豆,代表鸿运。
红枣,代表早成。
桂圆,代表折桂。
干肉,代表敬师。
而皇孙所用束脩,更是以金丝楠木盒盛放,干肉改为鹿脯,象征尊贵。
“同时,皇长孙的拜师礼仪规程,也不可少了。”
不止是朱元璋对朱雄英看重,朱标同样对待朱雄英格外认真,他继续道:“届时皇孙着四团龙圆领袍,戴翼善冠;师傅穿绯色云雁补服,以示师道尊严,然后行三揖礼。”
“初揖,入门礼,雄英于学堂外对师傅长揖及地,道:“学生雄英,恭请先生训诲。””
“再揖,入座礼,师傅还半礼,答:“殿下勤学慎思,臣自当竭诚。””
“三揖,授书礼,皇孙接过《孝经》或《大学》,揖礼道:“谨受教。””
这些礼仪是少不了的,闻言,叶煊并未立刻回应,他知道古人很是看中礼仪,这件事情确实反驳不了,不过...
“陛下,臣认为皇长孙拜师,可免跪拜礼,‘皇孙见师,揖而不跪”,既保天家威仪,又显尊师之意。”
叶煊这个时候,需要把这个提议拿出来了,因为历史上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特意下诏,取消皇孙见师的‘跪拜礼’,为了就是要彰显天家威仪。
嗯,不管是百姓贵族,这个时代见师都需行跪拜礼,可唯独皇孙不用,这不就体现出皇室的特殊,天家的威仪了吗?
朱元璋可能现在心中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也可能没有,不过既然历史上朱元璋很快就会下诏提出这件事情,不如自己现在就建议一下,还能让朱元璋心里感到舒服。
“免跪拜礼?确实该免了,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从来都是人家跪咱,咱的孙子却要跪人家?不行,不行。”
朱元璋闻言不禁颔首,立刻同意了,绝对叶煊提出的这个建议太符合他的想法了。
天家,怎可向他人下跪?
“叶煊,谢谢你救好了雄英,请受我一礼...”这时,面带慈祥,始终在旁一言不发的马皇后,忽然向前了两步,向着叶煊深深一拜。
“这万万使不得...”叶煊想要伸手搀扶又发现有些不合适,只能被动的站在原地,又是皇孙下跪,又是皇后行礼,倒是让他弄得不知所措了,怎么感觉这比平时面对老朱还烦恼呢?
“应该的。”马皇后善意一笑,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她长得古典大气,从面容上就能看出来宽和,有着贤妻良母的感觉,叶煊知道若非马皇后的话,朱元璋初期是
很艰难的,甚至都未必会有朱元璋。
“我先带雄英下去了。”马皇后看了朱元璋一眼,又认真打量一下叶煊,感到很是满意,标儿和她提过叶煊的能力,也提过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叶煊尚公主。
在她看来,叶煊是完全有这个资格的。
嗯,这件事情倒是可以早早的去办了,起码让叶煊成为自己家人啊,不然的话以重八的性格,估计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起坏心思了。
等到马皇后带着朱雄英离去后,朱元璋这才道:“今日下午,沐英就到了。”
“给咱瞧瞧沐英的病,若是能治好的,咱不会吝啬赏赐的。”
叶煊不知道为何,能感觉出来朱元璋这番话说的很用力,有种很在乎沐英的样子。
这倒是很正常,朱元璋并非是冷血无情的人,其心中深处也是存在感情的,之所以残忍嗜杀官员也是出自于各种政治目的,以沐英和朱元璋的感情,朱元璋在乎沐英看起来很正常。
只是,他只要联想到沐英和马皇后患的是同一种病,就感到奇怪。
忽然,叶煊明悟了。
再结合这十日来,朱元璋似乎无心政务,他已经隐隐看出来了,朱元璋之所以把沐英喊到京城来,绝对是为了马皇后的病。
这十天来无心政事,也是为了马皇后的病。
对于朱元璋来说,很有可能马皇后的病情就被治好了,这让他如何能有心思继续处理复杂的政务了?
“臣会尽力的。”叶煊承诺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他刚想提及大明宝钞的事情,毕竟这些时日叶煊经常和他说,新型大明宝钞已经打造完成了,不过他无心查看,眼下沐英要到了,他倒是想起了这件事情。
可忽然,宫外有人求见。
“标儿,你去看看。”朱元璋淡声道。
朱标很快离去,没过多时就回来了,“父皇,是这段时间陕甘等地,开垦当地树木之事,因服役人数始终定不下来,又牵连各地,路途也显得遥远,四辅官和工部产生了争执...”
“庸臣,庸臣!!”朱元璋闻言立刻脸色一沉,忍不住破口大骂,这大明朝真的离了他朱元璋就要倒了,这么小的事情,四辅官们和工部也能吵起来?废物,废物!
朱标倒并不会因为朱元璋的生气而惧怕,继续道:“王本的意思是,建议从云南就近调遣服役人员,到陕甘等地开垦树木,然后让陕甘等地军士运送树木到京师来。”
“工部的意思是,不如直接由当地陕甘军士开垦,然后送到京师。”
“除此之外,拨银方面也产生了问题,王本的想法是...”
朱标说着这件事情,朱元璋忽然打断:“好了,咱不想听下去了。”
他没有继续说这件事情,而是看向叶煊:“本来是想看看那新型大明宝钞的。”
“但现在大明朝四辅官和六部的问题,你也看到了。”
“咱记得科考你拟定的第二题,[代替宰相制度的新型制度]中,提到了内阁制度和军机处制度,咱也研究过,给咱讲讲现在我大明适合更换成为哪种制度?咱需要尽快将王本这群又老又没能力的庸臣给换了!”